APP下载

传统舞蹈的现代走向
——山西“万荣花鼓”舞蹈形式的变革

2017-01-29

黄河之声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万荣花鼓民俗文化

郑 昕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传统舞蹈的现代走向
——山西“万荣花鼓”舞蹈形式的变革

郑 昕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本文站在现代化社会迅速拓展的当下,分析山西传统民间舞蹈“万荣花鼓”在现代社会中的变革与走向。从传统到现代,“万荣花鼓”的本体价值发生了改变,生存方式受环境里其它艺术形式的对照,不论是从其艺术形式、受众人群、艺术功能都发生了大的变革。观照它的变革,为民族文化更适应人民主体的生存需求而得以留存和发展。

万荣花鼓;变革;民俗文化

山西“万荣花鼓”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山西晋南地区有名的花鼓舞蹈。受着农耕生产方式和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万荣花鼓”,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舞蹈艺术。经过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它形成了代表着中国鼓乐文化中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它是一个扩大了的内涵,从舞蹈文化活体的层面来讲,它能够反应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

虽然早在2011年,万荣花鼓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传播应用的发展途径始终比较模糊。站在全球化、现代化迅速拓展的当下,“万荣花鼓”这一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形态,它的生存方式以及功能、表演场地、受众人群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对于“万荣花鼓”民俗舞蹈,这样一种艺术活体的研究,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应该离不开对舞蹈动态形象以及音乐动律的分析和判断。但是目前对“万荣花鼓”动态特征的研究却较为匮乏,其动态形象的保存依然停留在原始动态形象的层面上,经过考察发现“万荣花鼓”最具特色的鼓点技艺还依然靠着老艺人口传身授的形式进行传播。在全球文化多元化格局形成的今天,如果不将其动态特点重新总结和构建,会很难适应当下大众的审美要求,从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传播。

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正经历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时代变革,这一改变所带来的是原本“乡土一隅”转换为“大千世界”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原本“自娱自乐”转换为“舞台艺术”的功能性改变,经历过时代的更迭后,所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受到现代化的冲击、受众人群的改变后,已经不再具备其初始的社会功能。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民间文化的归纳上,而应以一种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方式,保留这种民间艺术活体的动态特征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流传和推广。

我省目前对于万荣花鼓的研究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对万荣花鼓动态特征的研究比较匮乏。2、缺少实际应用型研究成果,对其动态特征的研究仍旧十分模糊,导致缺少经过舞台艺术化加工的成果展示。3、对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价值界定不够清晰,在多元复杂的文化演变中没有真正的重建自身的文化体系。

一、本体价值的变革

(一)文化活体价值的体现

万荣花鼓属于中华鼓艺的一种,关于它的起源有说起源于北魏,有说起源于宋代郑恩打瓜园的故事,之后在明代也有记载着,安徽凤阳花鼓艺人敲着花鼓走四方,也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与万荣花鼓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而鼓是华夏文明精神的象征,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鼓的起源又与社会发展、物质生产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紧密相关。因此,从追溯万荣花鼓的历史脉络来看,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一缕见证,对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经过数千年的积累,蕴涵在其舞蹈形态中的历史文化精神便成为了“万荣花鼓”的文化活体价值。

(二)审美教育功能的转变

在过去,万荣花鼓是当时民间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它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通过表演表达着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通过表演教化人民、洗涤心灵。尤其在过去相对封闭的民族社会环境中,民俗活动、民间歌舞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无论在丰收节日、喜庆活动、祭祀仪式中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作为人类和大自然相互沟通的桥梁。但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审美方式的转变,导致它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历史在一段时间的消亡过后,又逐渐开始需要这种文化,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形式,它早已由“自娱方式”转换为“舞台艺术品”,这一变动也必然带动艺术创作方式的大转变。

二、生存方式的变革

(一)艺术形式的变革

万荣花鼓在过去大都围绕着神庙、社庙、家庙、迎神祭祀而进行,在节日、庙会也进行表演。传统社会形成一种制度,凡参加庙会的各村、社,每逢古庙会节日都要出节目敬神,花鼓是主要表演节目之一。这种集会形成了各村社竞赛的趋势,也增加了花鼓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各村、社为争荣誉,不断丰富花鼓的表演内涵,创新花鼓的表演形式。

这样的艺术形式适应当时、当地的自然经济生产环境,适应传统社会关系生产需求,在民族的社会生产关系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形式不断发生改变。能够保存下来的民俗舞蹈艺术必然是能够对人民主体发挥着作用的。

例如,在清末民初,农村经济不振,民不聊生,许多花鼓艺人外出逃荒。如民国18年遭灾时,南景村以王永福为首的王氏家族老艺人带领全家身背花鼓,四处奔走谋生,到过太原、陕州、潼关、济南等地,把万荣花鼓传播到四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民间艺术。1952—1955年,中央歌舞团、山西歌舞团和上海舞剧院来南景挖掘整理花鼓资料;20世纪六十年代,天津歌舞团、西安歌舞团来南景挖掘整理;2000年,王企仁赴北京参加全国民间文艺调演,被授予“中华全国民间老艺人著名花鼓表演艺术家”称号。

万荣花鼓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元素,成为集舞蹈、戏剧、演唱、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花鼓广泛被用于祭祀、社庆等民间活动中,如在后土祭祀活动中,经常有花鼓表演,流传下的花鼓词:“花鼓朝拜娘娘庙,娲母娘娘满脸笑,诚心叩首一炷香,保你儿孙跑满堂”。充分说明花鼓的流传久远,深入人心。

现代社会里,艺术的表演更多的趋向于舞台表演品,并且在多种外来艺术形式的对照下“万荣花鼓”的发展看似不太乐观,但如果将这种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歌舞元素从田间地头提炼出来,并且以现代艺术品的方式进行包装和提炼,形成舞台化的民族艺术品,怎么能说它不是现代人所需求的文化消费呢?

(二)受众人群的变革

文化的发展需要人来进行,在传统社会中人民群众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在这个社会当地群众是主要的构成体。表现在民俗歌舞当中,传统社会当中的“万荣花鼓”既是艺术的创造者、表演者还是鉴赏者。而现代社会中多元压力挤压式的渗透到这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中,促成一个艺术品,出现了很多其他的身份的构成。比如,专家学者、国家和政府人员,商业利益的追逐者,其他民族的欣赏者等等,所有这些欣赏者的欣赏角度也是多元化、多角度、多种思维的。大量的外来力量面对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舞形成的观念和做法都影响着它的现代走向。而且过去传统社会当中的表演者大都是当地村民,而现代社会当中的创作主体、表演主体涵盖了本民族的文化精英、普通民众、受过专业教育的职业表演者、外来务工人员表演者,因而出现了这种更为开放、更为多元的艺术欣赏、艺术表演环境。

(三)艺术功能的变革

在传统社会里,“万荣花鼓”是当地村民之间联络感情、认知彼此的沟通纽带。通过表演活动加固了集体情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而进入现代社会的开放式文化空间中,“万荣花鼓”更多地成为民族标识、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地域甚至其它艺术品。因而,它成为了民族品牌、与外界传播文化的有效桥梁,在对外界传播本民族的过程中,“万荣花鼓”能够很生动、很有影响力的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对它的发展就成为了向外“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三、结语

山西“万荣花鼓”进入现代社会后,其原有的民族凝聚和沟通情感的纽带作用仍然被延续下来,独特风格的“万荣花鼓”包含了诸多的地方文化内涵和人文特点。即使在现代技术包装过的舞台上也能一目了然。即使服饰、音乐、道具为了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发生了改变,但仍然能够从加工过的“舞台艺术品”中看到原有的民族标志性符号。这就是我们发展民俗文化的意义,在多元复杂的文化语境中重建自身的文化体系,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延展性的态度,保留这种民间艺术活体的动态特征才能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

猜你喜欢

万荣花鼓民俗文化
内外模台车滑移法在明挖隧道二衬施工中的应用
山西万荣:现代农业示范区闯新路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山西万荣 香菇首次出口东南亚国家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解放:万荣笑话的活字典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