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选”妙“联”促生成

2017-01-29崔成志

中学语文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读法李老师文本

崔成志

巧“选”妙“联”促生成

崔成志

“生成课堂”是创新的课堂,不可预约的“意外”和“陌生”可以蕴含无限的精彩。“生成课堂”使“双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落实,学生由“独学”到“汇学”,彰显着生命的活力。那么,特级教师李仁甫又是如何将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呢?研读他的课例《相信未来》,或许能够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一、多元诵读,启动课堂

教学中,李老师非常重视诵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诵读走进诗歌文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应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与激趣是必要的,但也绝不是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先请看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看课文注释对这位诗人的介绍。(学生快速阅读)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信未来》。先请同学们自由吟诵,看看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

(众自由吟诵,声音渐低……)

师:声音渐低,说明同学们差不多已经把诗读顺了。现在我请几个同学单独来读,看看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感情、语气来。

生1:……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生2:……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生 3:……(同生 1)

李老师在 《语文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中指出:“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我们可以称之为‘教学引擎’。”教《相信未来》时,李老师并没有忙于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将“教学引擎”交给学生。李老师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了解课文注释对诗人食指的介绍;既而让学生自由吟诵,自我感知诗歌的节奏、感情和意味;在自由吟诵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已经把诗歌读顺了,紧接着李老师请三名同学分别单独诵读,进一步走进诗歌,体悟文本。通过多元诵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调动起来了,满足了学生多样性的阅读需求、独特性的阅读心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指出:“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它的第一要义是自主,是全身心的投入。没有读者的自主,文的精魂,文的语言的生命力,进不了读者的心田,读者享受不到遨游在智慧海洋的乐趣,更不用说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相信未来》时,李老师深知让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正是在尊重学生这一主体阅读现状的基础上,李老师通过多元诵读,启动了学生课堂,让“文的精魂,文的语言的生命力”,进入了“读者的心田”,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与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巧妙选择,弹性预设

阅读教学贵在巧妙选择。课堂范式的选择是否巧妙,教材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在很大程度上都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智慧。李老师这堂课时时彰显课堂教学选择的智慧,处处体现生成课堂的魅力。

首先在课堂范式的选择上,李老师选择“生成课堂”,舍弃传统的“再现课堂”。

请看片段:

师:三位同学读得都不错,但有一处差异较大,大家有没有听出来?

众:第三节(即上面所引用的读法迥异的几个句子)。

师:两种读法,究竟哪一种比较好呢?

三位同学,两种读法,孰优孰劣?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赞叹生1、生3的读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上,李老师并没有像“再现课堂”那样,用传统的方法条分缕析,单方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选择“生成课堂”,巧妙地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寻找句子中的意象,让学生在涵咏品悟中自然而然地领悟诗句的真正意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生成、发育、成熟。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学情。

通常情况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都是按照预设好的教学案,按照先后顺序,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很少顾及甚至不顾学生的阅读现状和学情;而李老师则是随机演化,即时生成,充分考虑教学行为的“现场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学引擎 (用来带动或推动其他教学环节的先行性、关键性的教学环节)交给学生,选择学生启动模式”,以学定教。请看片段:

师:不同的读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要知道怎么读,不妨先来理解这几个句子。理解诗歌通常要抓住意象,你们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

生 1、生 3:“手”“排浪”“大海”“曙光”“笔杆”。

生 2:“手指”“排浪”“手掌”“大海”“曙光”“笔杆”。

师:究竟哪一个说得对?

(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第一种。这说明他们的思维仍然处于“混沌”状态,这再次凸现出第三节是教学的难点,而这一难点也点燃了他们的求知之火。)

师:我们先别忙下结论。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排浪”有什么特点,它能否压缩为一个字“浪”。

(一位同学呈现出如梦初醒的样子)

生 4:“排浪”跟“浪”是不同的,“排浪”表明浪一道又一道地向天边涌去,这一道又一道的浪线看起来就像人的“手指”。

李老师并没有像大多数教师那样,按照《相信未来》诗歌文本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教学,而是就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难点,从而确定第三节先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李老师根据一开始朗读中碰到的学生读第三节的不同读法,即时确定教学内容,立即从这一路径切入文本,组织教学,以意象作为抓手,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种“随缘”式的任意性路径,体现的正是李老师“板块性预备”的教学艺术和“弹性预设”的生成智慧。

三、收放自如,生成无限

李老师提炼出的 “切入-展开-互联-聚焦”是“板块式教案”的四个环节,它“力求以任意角度切入文本并配以预备好的互联方式和聚焦方向,随机演化而具有强大的选择性、包容性、灵活性,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李老师在教学时互联聚焦,大开大合,收放自如,可谓生成无限。

1.多向互联,选点突破

李老师善于在助学之时,在文本的不同信息之处进行有意义的多维联结,在恰当的时候选点突破。教学的起始阶段,针对学生对第三节的不同读法,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与品评,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课内与课外互联,语文与生活融合,使课堂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请看片段:

(正在这时,教室外面走廊栏杆上晒着的几根拖把突然地进入我的眼帘,于是我灵机一动,指着恰好疏密有致地平放着的拖把。)

师:请大家开下小差,朝走廊看,几根拖把像不像“手指”?像不像由几个浪线组成的“排浪”?

众:真像。

师:你们可理解“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一句的读法了吧?

在学生对诗句中“排浪”这一意象理解受阻时,李老师巧妙地利用教室外面走廊栏杆上疏密有致地平放着晾晒的几根拖把,唤起学生对“排浪”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排浪”特点的理解。李老师“切此联彼”式的互联,选择恰当的生活物件(拖把)来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排浪),这种生活情趣化的阅读教学,博得了学生的青睐。

2.读写结合,趣味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单一、乏味,语文阅读教学要想上得富有情趣,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是理想的选择。而“读写结合”无疑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挑战自我的意识。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李老师是如何操作的吧!

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一节说白了,就是——我要用手指和手掌摇曳着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但真的这样说,有没有诗味了?

众:没有。

师:“用手指、手掌、笔杆写字”这样简单的意思,一旦用“排浪”“大海”“曙光”来比喻,气象就变得壮阔起来,读来惊天动地。同时,虽然使用了比喻,诗人却回避了通常的写法,采用了陌生化的手段。有谁能模仿这种特殊的比喻形式写几个句子?

生7:在黑板那深邃的天空上,/老师镶嵌上文字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掌声)

师:漂亮!有诗味!可是这几句如果要来得通俗一点,又怎么说?

生8:在像那深邃的天空一般的黑板上,/老师镶嵌上像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般的文字,/照亮了一双双懵懂的眼睛。

师:句子确实通俗了,但高度凝练、表达新奇的效果失去了。以后读诗或者写诗,都要注意这一特点。刚才我们一起攻克了难关,现在理解起来可容易多了吧?请同学们把全诗再次朗读一下。

就这样,李老师巧妙地将读写有机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采用了陌生化手段的 “排浪”“大海”“曙光”等特殊比喻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确保了生成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

在吟诵和朗读的基础上,学生逐渐走进了诗歌文本之中,走进了诗歌的意境之中。教学的最后环节,李老师巧妙地把学生从放(互联)中收(聚焦)回来。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教学起始阶段提到的一位当权的领导对这首诗的解读和评价 (“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的看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李老师借助辩论的活动形式,让正反双方对“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这一观点究竟有没有道理展开充分的辩论。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学生对第一、二节诗句的解读和品评,让学生认识到“在本诗里,‘相信未来’是跟‘热爱生命’结合在一起的,‘热爱生命’是‘相信未来’的内核,而最后一节也正是把两者并提的”。

精彩的生成源于李老师充分的“预备”,李老师在《预备与生成——建构“生成课堂”(一)》一文中指出:“所谓预备,就是教师在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它和(硬性)预设不同,更具有弹性、动态的、隐性的等特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环节,最能彰显李老师的“预备”之功。这正如李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所写的那样:“为了上好《相信未来》这两节课,我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累积了很多可变性方案,书页上留下了红、黑、蓝等笔迹和很多圈、点、杠等标记。我感到备课量大得惊人,心力疲惫时我甚至想回到传统,稳当当地写个程序性教案‘万事大吉’;但创新欲望一再支持着我。我也想写个详细的教案,但觉得自己无法把这些东西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就像古代的大匠轮扁无法把自己的制轮经验言说给别人一样。”

正是有了充分的“预备”,李老师才能把《相信未来》这首诗上得大开大合,取舍有度,收放自如。精心的预备,巧妙的选择,成就了这节课,更成就了生成课堂。李老师以其广博的学识、深厚的修养和翩翩的风度引领了生成课堂,彰显了语文课堂的魅力,使生成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通联:安徽怀远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读法李老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该得奖的李老师
“0”的读法和要领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答案大放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宠物难伺候
李老师的心事
怎样读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