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发展的研究

2017-01-28杨秀敏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苏北民俗文化民俗

杨秀敏

(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一、舞台化的历史演变

(一)舞台化的提出与发展

舞台化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长期的舞台表演的经验所积累而来的,在西方的舞台艺术中,舞台化是作为舞台真实理论中的专业词汇出现的,后来随着舞台表演在社会学中的广泛运用进而衍生出多种含义,如文化商业化﹑文化保护和文化变迁等一系列问题,很多西方学者对于表演类艺术舞台化有着诸多定义,埃尔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提出在舞蹈艺术中的三个角色,演员﹑观众与圈外人,在舞台上,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是理性的自我,而演员与外来人之间则隔着一层后台,后台是演员非正式行动的区域,是艺术舞台化的基础。舞台化发展对于艺术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仍然存在争议,麦坎内尔(Mc Cannell)认为,在当代舞台表演中,表演者将生活中的故事搬上舞台,并在台上通过演绎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就是社会形态舞台化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很难保留住原有艺术形态的。所以,舞台真实就是指在旅游中所能向观众呈现的一幕幕场景。“舞台化”是多个利益主体促成的一种现象,追求真实是大多数观众的愿望。舞台化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真实”被包装放入“前台”的过程。

(二)我国舞蹈艺术舞台化发展

我国舞蹈艺术舞台化始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末,民国时期的舞台艺术开始向西方学习,开始将民俗舞蹈搬上舞台,开启了中国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先河,在舞台化的艺术形态方面,除了吸取了西方舞台艺术的形式之外,还兼具了一些日本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正如日本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饭岛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本:传承和未来的日本古典表演艺术》中所述,中国近代民俗舞蹈与日本传统舞蹈极为相似,且在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上都十分重要,他们同其他种类的戏剧共同组成了民间娱乐的全部,深受广大劳动者的喜爱。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创造出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这类无形财富能够顺利传承下来。在我国民俗舞蹈在从近代过渡至现代的过程中,舞台化的发展从其不断深入的专业性﹑普遍性﹑可接受性中可以明显看出,由此产生的影响也是广泛而深刻的。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均将本地特色的民俗舞蹈作为城市和地区的宣传名片而加以推广,在苏北地区,可以从大众对民俗舞蹈接受的广泛程度而看出端倪。总而言之,民俗舞蹈的舞台化发展在当代的实践中可谓成果显著,不仅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方式,还为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继承﹑推广和发展贡献出巨大力量。

二、苏北地区民俗舞蹈的舞台化

(一)苏北地区民俗文化与舞蹈的融合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适应性文化,其主要表现为适应民众集体心理和生活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实际上,民俗舞蹈作为地区民俗文化的载体,是我们在研究民俗舞蹈舞台化发展不可忽视的,其形式必然顺应民俗文化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虽然在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相对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但总体上来说,这种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必须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的,且是别地区的居民日常生活中难以得见的。而那些相对通俗的民间舞蹈形式,苏北地区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地貌广阔,交通发达,则很大程度上要面对外来文化﹑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虽然很多学者呼吁要保护这类民俗文化形式,但以民俗文化为根的民俗舞蹈形式,是一定会随着文化市场的风向而做出变革的。因此,我们要想保护苏北地区民俗舞蹈,需要将这类舞蹈形式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中去,发展民俗文化的创新性﹑现代性和艺术性,通过借助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和新的文化形态融入大众传媒中来实现传承和发展,从而保留民俗文化身份的转换及其所构成的复杂多样性,促进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形式

从苏北地区民俗舞蹈从乡村走向城市的那一刻起,民俗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一些特色鲜明,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文化感染力,在我国近年来越发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苏北地区的民俗舞蹈形式也在不断受到重视,从原有的走街串巷发展到创办企业以及得到地方政府认可,其包含的内容也愈发广泛,从民俗中的生活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等民俗;社会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如民族节日﹑民间竞技等;精神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如宗教仪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等;语言民俗中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均能够通过苏北地区舞蹈舞台化的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

三、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发展思考

(一)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取得的成果

民俗舞蹈作为对地区民俗文化的传承,只有对其进行不断探索,不断革新,才能呈现出多样性的舞蹈形式,才是对地区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和创新,才能让大众持续接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才能为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苏北地区民俗舞蹈作为苏北民间文化的表达方式,体现着舞蹈艺术表演者们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他们的演出内容中,以民俗文化为核心资源,以舞台演出为主要交流形式,以市场化营销为运作模式,以现代传播媒介为宣传载体,提倡创新和差异化,形成了一种继往开来的全新民俗文化,为如何解决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起到了示范作用。在民俗村将民俗的传承和创新实践作用于现代经济的宏观背景中,通过舞台化的表演展现出了苏北地区的文化精华。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民族文化审美是可以跨文化﹑跨时空地在技术和强势文化冲击下保存下来,并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得到传播和发展的。

(二)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以苏北地区民俗舞蹈舞台化的发展过程来看,也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苏北地区民俗舞蹈的舞台化发展,表现为对人民需求过多的迁就,文化让位于经济已经形成了不争的事实。舞蹈的舞台化内容的表现力都存在一定的内涵挖掘匮乏和舞台张力的不足。过度强调娱乐性,同质化现象严重﹑追求制造轰动效益,注重游客的刺激性体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趋势明显;其次,从苏北地区民俗舞蹈类别的生命周期上看,部分民俗舞蹈舞台化发展形势严峻,如花鼓舞﹑灯舞这类大众化的舞蹈和《济公传》﹑《打渔杀家》等这类戏曲的改编本的演出场次极具减少。如何提升民俗舞蹈演艺产品多样性,重新发挥民俗文化舞台化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民俗文化资源的多元化没有使得民俗舞蹈呈现多样性,反而使其停滞发展并趋于衰落,这是由于节目老化,加之区域内竞争形势愈发严峻,民众口味变化速度加快,衰落到一定程度后难以再次得到发展。

四、总结

当然,我们无法贸然断定这种舞蹈舞台化的发展究竟会引导传统艺术走向何方,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民俗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其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无疑是显著的,是对民俗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益实践,有利于扩大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和范围,从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观来看,这也正是地区民俗舞蹈艺术的现实发展方向。

[1]蔡骞.岭南民俗舞蹈的文化底蕴[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12月(下)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04).

[2]张云鹏.分析新时期民俗舞蹈的社会价值[A].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年12月(下)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C].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2015(04).

[3]康雪.针对民俗舞蹈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06):187.

[4]金秋.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03):14-20.

[5]冯双白.平民的欢乐——从北京地区民俗舞蹈的发展看舞蹈在现今社会中的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3):21-27.

猜你喜欢

苏北民俗文化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漫画民俗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