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学中的节奏感知与表达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23期
关键词:节奏感律动节奏

王 珊

(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 215164)

一、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应该有效的让学生积累经验参与实践活动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组成音乐的骨架。《音乐课程标准》在“感受和欣赏”教学领域中的第一指向,就是感受“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中包含了节奏﹑节拍﹑旋律﹑调式﹑调性﹑和声等诸多音乐因素。而“节奏感知与表达教学”更承担了达成课程要求,发展学生节奏感的任务。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首创的“体态律动”﹑以奥尔夫命名的“奥尔夫教学法”﹑还有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等,他们的思想对当今的音乐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学校音乐教育对节奏教学仍然重视不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依然缺乏系统的节奏训练,为其纠偏则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

二、节奏连同其它音乐要素共同构成音乐,传递音乐的魅力

千变万化的节奏协同其他要素,共同编织成形态多样﹑风格各异的音乐,有时特性节奏甚至已然成为了地域性音乐的特色。打击乐器作品更是充分彰显了节奏的丰富表现力。节奏不仅作为音乐要素支撑着音乐的外形,传递着音乐特有的情感,节奏更是蕴含在我们的身体里,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走﹑我们的心脏和脉搏跳动,我们的语言,周边动物的叫声﹑交通工具的鸣笛声等,无不包含着节奏要素的变化,节奏简直就是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听到节奏规整的具有“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时,我们会自发地踏步,有力地行进;婚礼仪式上当婚礼进行曲奏响时,新郎新娘会随着音乐踏着沉稳的步子行进;音乐会上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时,我们会伴随着热烈的音乐,有节奏的拍手。同时,我们身边很多人对节奏又是那么陌生,比如:学生唱国歌时,很少有人把“冒着敌人的炮火”中的“三连音”的节奏唱对;人们聚会唱卡拉OK时,前奏结束了还找不着开唱的入口,要不就是是自己的演唱与伴奏错位;广场舞的人群中有的舞者总也踩不到拍点上。从这些现象我们会发现,对于符合人体生理节奏的规律,大家都有一种本能的呼应能力,而对于一些变化了的细微节奏,如果缺乏音乐学习经验,就会把握不住。我们通常把把握不好节奏的现象概括成一句话:节奏感不好。何谓节奏感,就是感受节奏和表现节奏的能力。良好的节奏感是我们感知音乐﹑体味音乐﹑享受音乐的基础,更是日后享受音乐生活的基础。

三、课程标准下对音乐中节奏的具体要求

当前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节奏的感知与表达有着明确的要求:“感受和欣赏”教学第一指向就是感受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中包含了节奏﹑节拍因素,且节拍本身就蕴含在节奏当中。对节奏感知的发展性细化的要求贯穿在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和初中不同学段。“节奏感知”包括对节奏类型及其变化运动状态的分辩,对节奏运动所承载的情感表现意义的认识,它们都是建立在聆听基础上的感知体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节奏表达”是在“节奏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将节奏和对节奏的认识进行外化,在外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节奏表达的快乐,创造节奏表达的效果。通过“节奏感知与表达”这个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感知音乐,体会音乐,进而掌握音乐学习的基本方法,积累音乐学习的经验,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音乐表现要素及音乐要素在形成音乐风格﹑情感表达中的意义;且逐步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和表现能力,为未来享受美好的音乐生活奠基。

四、如何在合理的教学体系中通过实践表达对音乐的感知力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奥尔夫的“声势律动”都重视用身体乐器来感知﹑练习﹑演绎节奏,通过体态律动达成人乐合一。其具体做法是:聆听一段音乐,不管是标题音乐还是无标题音乐,首先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设计一种生活中的动作,或舞蹈动作,或动物的动作,同时配合捻指﹑响舌﹑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呼喊声﹑拍手﹑跺脚等有声响的节奏声与音乐的合拍律动,设计出扣合音乐拍点及情绪的节奏音型,并不断地循环重复地进行操作。比如在《包子﹑剪子﹑锤》的歌唱教学中,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有节奏的拍手来感知包子剪子锤的念读游戏,并听一听歌曲里的小朋友是怎么读的,再让小朋友再自己模仿,这一教学通过拍手感受了每一拍的重音点出了附点音符应该如何念读。如何使活动参与者伴随着音乐的重复,不断重复身体发出的声响节奏动作,以此增强对节奏和旋律的记忆,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增强对节奏的敏感性,进而获得合拍而动的身心愉悦和精神快乐。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节奏训练穿插在歌唱活动的过程之中,在歌唱的乐句之间加入一小段节奏组合,可以是拍击身体的某个部位,抑或是学生之间相互拍击,并借助这样的节奏声响扣合音乐的进行,参与音乐的表演和创造,再帮助参与者感知﹑体验﹑创造音乐的同时,激发﹑培养﹑提升﹑训练自己的节奏驾驭和掌控能力。

柯达伊运用了法国人艾米利-约瑟夫·契夫的节奏时值读法,根据语音中的天然的强弱音,如a是开口音,比较容易发出较强较长有延伸感的声音,i是轻微开口音,更容易发出轻声﹑短声,所以将“a﹑i”﹑等与“t”组合,形成强弱长短不同的读法,且将常用节奏型加以读音固定,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节奏时值和强弱规律,借以增强对节奏音型的感知与记忆。如八分音符titi﹑四分音符为ta。即节奏时值符号化,使节奏更具可读性;或进行即兴创编,即每种节奏型用一种喜欢的声音来表示,以此生出更为丰富的节奏选练的变化,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节奏训练和音乐学习的效率。

猜你喜欢

节奏感律动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三个经济”律动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摇摆的玉石 律动的心
生命的律动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