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好主线 品出本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2017-01-28
设好主线 品出本然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应永恒
有些教师常说,最好教的是诗,最难教的也是诗。说它好教,只须把其中难解的字词句翻译一下,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就可以了。最难教的也是诗歌,因为没什么好讲的,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实在太难。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使至塞上》这首诗,我从以下三方面用心斟酌:
一、从“使”字切入,拎起全篇
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在赴边途中作《使至塞上》这首诗。
备课时,我注意到文题中的“使”字用得不合常理:如果解释为动词“出使”,“至塞上”的“至”字已经有“到”的意思,“使”字属于多余;如果解释为“监察御史”,意思虽通,但富于情趣的诗人不会无聊到自称“监察御史”。这个“使”字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进一步研究之后,我发现“使”之经历是贯穿全诗的一条明线:“单车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征蓬出汉塞”描写了出使时的漂泊之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出使时途中所见,“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是出使时所为。而诗人“监察御史”的身份与“问边”这件事的不符,正是诗人悲愤情感产生的缘由,诗人情感的变化也与“使”字密切相关。于是,我以“使”字为切入点,设计了一条课堂主线——“使”字在文题中是否多余?这个主问题力求突出文本核心,凸显学生的主体思维,借用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教学内容,让课堂简约流畅,“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从“无理”与“俗”处,悟“诗中有画”
我对《使至塞上》的教学,作了特殊处理。不再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顺序教学,而是在学完首联、颔联、尾联后,再学颈联。这样,就把诗人出使边塞的事与情作为一个背景,烘云托月般的凸显了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品味名句,我采用课件的方式进行强化。在PPT出示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大”和“长”用了绿色、特别大的字体,“孤”和“落”用紫色,“直”和“圆”用红色。这样,在视觉效果上,景物的特点便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评价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为了教学《使至塞上》,我从网络上搜索,想找一幅根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的画,但是搜索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如何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
我到过新疆,问过新疆人,没有一丝风的时候,“烟”能“直”吗?他们说,“孤烟”在“大漠”不可能是直的。为什么诗人偏偏说是直的呢?深入揣摩之后,我恍然大悟:孤烟的走向是向上的,一直向天空,隐含着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信息。诗人想传达的是,虽然人生短暂,大自然浩大,个人这么渺小,还是应该做自己该做的事。所以,“直”的无理,在无理中让人感觉到人不应该自惭形秽,应有所作为。“落日圆”什么感觉?在大漠、长河的背景下,落日应是一“点”了,诗人特意用了个“圆”字,借此表达“我虽然现在被人排挤,我该做我自己,内心要像落日一样满满当当”的乐观情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实也充满了禅意。所以,香菱说“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可见,诗是有感觉,有情感的,跟纯粹的画面感不同。单从线条、色彩、构图上欣赏,体味不到真正的美。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作出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就是因为这是诗人诗情关照下的画面。这才是王维的 “诗中有画”——首先应是“诗”,然后才有“画”。
三、抓“意象”“意脉”,品禅理意旨
诗歌教学的现状,存在着“重翻译,轻理解”“重修辞,轻赏析”等弊端。一首再好的诗歌,学生不知从何去品析,学起来也索然无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引导学生从“意象”“意脉”的角度研读,教给学生品析诗歌的方法,既能品出新意,又能品出深度。通过启发,学生们,找出了诗中“单车”“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萧关”“燕然”等意象;进而引导学生探寻诗歌的意脉:由于“单车欲问边“的出使目的与诗人“监察御史”的身份不符,诗人内心油然而生悲愤之情;“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对比,更加重了诗人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漂泊之感,心境由此而悲凉;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宏阔的景色背景下,作者完成了一个改变,由悲愤、悲凉变得超然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指诗人要慰问的将领虽然在燕然前线,但诗人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可以交差了,心态转而平静了。诗人“使”之经历,与情感的暗流涌动,便是潜藏于文字中的“意脉”。
王维是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主要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王维与孟浩然不同,孟浩然是仕隐两失,王维是仕隐两得。但我说的仕隐两得,只是他外表的生活,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矛盾和痛苦的,不过王维从来不把他的矛盾痛苦很真诚地表现出来。……感情有很多种类型,有的感情是可以对人说的,比如怀念兄弟,这光明正大,有什么不可以说?可更深隐的一种感情呢?比如你内心的矛盾痛苦,有些人是不肯说出来的,王维就是如此,至少在诗里面,他总是深藏不露,只表现那种可以言说的感情。”(《叶嘉莹说初盛唐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诗中依然不忘对山水景物的描写,写景中深藏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蕴含禅理。把握到的意脉,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领悟深刻而独到的“意旨”:“大漠”的“大”是与“个人的渺小”对比,“长河”的“长”是与“人生的短暂”对比。在宏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人生是短暂的,人应该对自然持有敬畏之心;人生虽短,我们应该做自己的主人,不应为别人活着;无论处境的顺逆,我们的内心要圆满,要有幸福感……由短短的一首诗,可以品读出“人际关系”“人之所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诸多深意。
这样的咬文嚼字和深度品析,聚焦学生的认知核心和心智培育,契合语文学科的本然,满足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诉求,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作者通联:福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