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探寻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17-01-28朱洁芸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围墙纪念馆博物馆

王 高,朱洁芸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 合肥 230091)

当前,我国博物馆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平均每年以100多座的数量增长。场馆面积、展陈面积激增后,如何实现博物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找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延续过去单纯性宣教作用,还是在自我突破中找寻出路?这是博物馆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国际博协主席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教授曾这样表示:博物馆必须坚守其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博物馆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和展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1]。

从讲话中可看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和认知;二是博物馆要自我突破,在变革中找到新思路和途径。本文也将结合江苏、安徽两省份的博物馆发展实际,探讨博物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1 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围墙”

虽然我国的博物馆在展陈面积、设备设施上都有迅速提高,但公众与博物馆之间“无形的围墙”却依然存在,也似乎也越来越高。只有设法拆除,“博物馆事业才能真正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1]。从目前公众的反馈和博物馆自身发展历程来看,这堵“无形的围墙”,主要涉及管理体制、展陈模式、文化本身3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

我国国有博物馆目前大多采用“馆长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由政府包办博物馆相关事务,如经费、人事等,馆长也仅仅需要对上级负责。博物馆在工作方式和思路上往往是跟随上级的步伐,降低了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专业化的发展中,人才、科技的引入常常无法得到保障,造成实际上的“缓慢”或者“停滞”。

1.2 展陈模式

“博物馆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是手段,唯有对民众产生积极影响、能改变社会的教育才是博物馆存在的目的”[2]。在新建的博物馆中,展陈普遍存在同质化、模式化,在宣传上也同样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很多展览似曾相识,类型展览也成为套路,观众普遍对空洞乏味的说教无兴趣,背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信息时代,人们更希望的是,博物馆展陈内容能更为充实深厚,展陈内容能够适合不同层次观众的学习需求。传统的实物加文字的展陈信息揭示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观众的参观学习。

1.3 外来文化冲击

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对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西方国家的文化信息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中,生活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也被青少年所吸引模仿,导致其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大变化。而作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博物馆,显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方文化正是构建了青少年走进我们博物馆的层层障碍。

行政化的管理体制、单一的展陈模式、外来文化的冲击,博物馆如何跨过这3个“壁垒”,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从将从实际工作出发,从内在和外在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一阐释博物馆如何突破。

2 破除内在“围墙”

2.1 贯彻落实法人治理

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组建相应理事会的建立,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之一。欧美各国的博物馆,董事会(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它在业务指导的同时,确定决定发展方向。我们应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的经验,推动我国博物馆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在这一点上,江苏的尝试显然走在了安徽的前面。南京市博物馆总馆是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有益尝试,走在了行业前列。2014年4月,南京市开展博物馆管理体制的新尝试,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属的南京市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9家文博单位合并,成立了副局级的南京市博物馆总馆。合并后,不但打破以往各馆馆藏文物互不交流,自我封闭的格局,而且在管理机制上和社会服务上进行规范和统一,同时在各单位推广实施,为我国文博系统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教训。

2.2 转变展陈模式

在策划展陈时,展陈的中心应该是“观众”,展陈的主要目的也应该由“宣教”转变为“传播”。将展陈模式转换为公众潜移默化中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博物馆应根据自己目标和环境状况确定自己的行动战略”[3],促进展览从图解知识转变为整合和解释知识等标准 。在这一方面,笔者所在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可谓是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之路。渡江战役纪念馆在展陈中突出的是“讲故事”,借鉴讲故事的手法,将渡江战役的信息改编为有因果关系、趣味情节和生动表达的故事,还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组织一些能激发精神共鸣的活动,例如在纪念长征活动期间,该馆的程红馆长就以红军、草鞋、长征三者来展开,讲授了长征的艰辛与伟大,积极调到了学生的积极性。

3 打通外部“围墙”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曾表示:“观众期望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圣殿堂,而是以其日益增强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成为越来越公众的精神家园”。那么在贯彻落实法人治理、转变展陈模式同时,博物馆如何才能更多地被观众和社会认可,打造一个“我者”和“他者”的对话平台呢?

(1)扩展学术研究,将研究与观众认知度相结合。“我们不仅要关注博物馆声明的东西,即外在的,而且要关注博物馆不曾声明的东西,即内在的”不但要将展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艺术价值转化到陈列展览中去,而且要将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到讲解和服务中,让观众在汲取文化精髓时真正做到“看的见、摸得着、听得清”。

(2)增设教育形式,增强观众吸引度。博物馆必须坚守其保护文化遗产的职责。除了举办展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出版物、讲座、社区活动等方式、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知识传播过程更立体化、更深入人心。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设置有趣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解读展览。例如设计有趣的探索性游戏,如“密室逃亡、寻觅宝藏”之类的游戏式活动以及江战役纪念馆举办几届的 “小小讲解员”“文博精髓进校园” 活动也都获得了一致好评。

(3)增强馆际交流,增强辐射力。加强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实现馆藏文物“走出去”的有效手段,也是整合博物馆资源、扩展博物馆文化辐射力的重要方式。如南京博物院展示空间与展品数量比例约为1︰1.5,即1 m2展示空间展出1.5件文物,展示方式属密集式陈列,急需进一步提高藏品利用率,但是单纯靠馆内增容肯定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换一种思路,让“文物”走出去,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文化宣传作用。当然,文物“走出去”仅仅是馆际交流其中的一种形式,加强馆际间的展陈和史料的交流,也是增强辐射力的重要方式。安徽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和江苏的渡江胜利纪念馆在史料研究、文创产品开发上的合作,开启了安徽和江苏博物馆行业馆际交流的新篇章,做到了行业内的表率。

“博物馆永久性存在的根据在于:博物馆物的永久存在及物的持续发展的需要”,打破 “内外围墙”,更多地从公众的角度去思考和突破,这也就是博物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1]谢颖.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公布[N].中国文化报,2014-12- 02(7).

[2]施波文.公共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历史嬗变[J].科普教育,2014(10):67.

[3]曹兵武.博物馆热.博物馆学.博物馆文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是博物馆人[J].中国博物馆,2008(3):15.

猜你喜欢

围墙纪念馆博物馆
超越围墙
突然之间
萧军纪念馆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博物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围墙的信念
夏天的围墙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