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对中华文物回流之影响

2017-01-2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旧金山华侨华人

刘 慧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北京 100007)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64万余件中国文物[1]。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5年3月召开《海外藏中国古代文物精粹·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卷》新书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同时也是中国启动海外文物“摸底”工作10年来首次成果发布。但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海外私人收藏。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致使大批中国珍贵文物流失海外。在此期间,超过1 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2]。两组数据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华文物流失海外的严重程度。

为推动流失文物回归,中国政府一直不懈努力,同时,一些民间公益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加入进来。2002年10月18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正式宣告成立,这是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与中国文博界专家学者、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倡议组建的,是中国国内第一个以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此基金成员的竭诚努力,促成了相当数量的海外文物回归祖国。

除此之外,海外华侨华人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博物馆的建设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进流失海外的一些珍贵的中国文物系统的回归。华侨华人群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国度,有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念,他们从被排斥到被接受、从冲突到融合,这其间会产生大量的历史遗存。这些文物源于中国衍生在海外,既有中华文化主体内涵又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合理元素,应属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关于中国文物的流失与回归问题,一直备受文博界学者的关注,相关的著述及论文也有颇多介绍。张自成[3]、陈文平[4]及陆建松[5]的3本著作系统地描述了中国百余年来文物流失的屈辱史;张健[6]分古代篇、近代篇和当代篇记述了自古及今中国文物珍宝遭受的种种劫难,并分析了不同时期造成文物劫难的原因和特点。在研究中国文物流失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比较专注于研究某一时期或者某一类的文物流失,其精确和翔实的描述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料。关于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郑朝晖[7]归纳了4种回流渠道;胥晓莺[8]列举了文物回购的种种陷阱等。除此之外,回归过程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有不少学者研究。

华侨华人研究界,学者专家至今依然多着重于移民史、侨务政策、国际关系、中外关系、传记资料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华侨华人之文物捐赠以及相关华侨文物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海外华侨华人捐赠的视角,辅以捐赠件数较多的实证案例,探讨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对于中华文物的回流所具有的优势及产生的作用,并就如何支持海外华侨华人捐赠共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1 国文物流失海外的原因及回归渠道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3种途径和方式:第一类是殖民扩张与侵略战争中的文物劫掠。从鸦片战争开始到20世纪中叶,在长达一个世纪的连续战争中被劫掠的中国文物数量惊人,其中以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的大洗劫、1900年八国联军再劫圆明园与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政与商人的劫掠最为突出。第二类是以偷运、盗卖与盗抢等非法手段占有中国文物。从16世纪开始,随着海上航线的开通,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商人、考古学者等,以考古挖掘为名,在我国进行文物偷盗与非法盗卖活动,历时长久,盗取文物数量巨大。第三类是国际文物走私而致的流失,这是目前中国文物面临的最大危险。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狂,相当数量的中国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物被偷运出境[9]。以上文物流失的方式,不包括合法的中国文物交换、转送和馈赠等。

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主任张永年称,就目前而言,面对非正常手段流失的文物,回流主要有3种形式:回购、讨还和捐赠。

回购主要是政府动用国家财政拨款收购流失于海外的文物,我国通过购买或友好交往的形式回收了一些流失文物。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即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1957年花巨款购回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五牛图》;1993年从香港购回1 200余件战国竹简;1998年上海图书馆斥资450万美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回了流散在海外的《翁氏藏书》;2002年,国家斥资2 999万元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购回了流失在日本的米芾《研山铭》;2003年,故宫博物院又以2 200万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买了散失在民间近百年的故宫旧藏《隋人书出师颂》[10]。

然而这种带有商业性的回购虽是文物回归的主要渠道,但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一是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巨大,文物的价格十分昂贵,有限的财政专项拨款无异于杯水车薪。二是有一些通过战争掠夺或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如果采取回购方式征集,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非法出境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回购也许是便捷的回归渠道,但却不是流失文物最理想的回归方式。

讨还是由政府通过法律诉讼、多方协商的方式索回我国非法流失文物。近些年,按照国际公约和双边协定,我国成功追索回一些被抢夺、偷盗的中国宝贵文物。如,被走私到英国的3 000多件中国文物;从美国成功追索被偷盗出境的五代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从丹麦成功追索156件中国出土文物等。但此方式虽“理直气壮”,但却困难重重,受时间、公约约束力、不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讨还索回流失文物任重道远。

捐赠主要是欢迎和鼓励境外友好机构和人士捐赠归还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文物捐赠确实需要文物持有者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境界与高度,毕竟任何一件文物都价值不菲,但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真正热爱文物懂得收藏的爱国人士将自己煞费苦心收购回来的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其奉献精神可歌可泣。2002年,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著名人士张永珍以创清代瓷器成交价世界纪录的4 150万港币,拍得一件清雍正粉彩桃纹橄榄瓶,并于翌年将此罕见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永久收藏;2003年,全国政协常委、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燊出资600万港币将流失海外143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抢救回国,轰动海内外;2007年何鸿燊又斥资6 910万港币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由此可见,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通过捐赠这种方式回归祖国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政府层面可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健全公益事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更多的爱国人士为祖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华侨华人捐赠促成大量中华文物回归

上文提到中华文物回归的3种渠道中,接受捐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华侨华人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独特资源,分布在驻在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华侨华人群体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影响着社会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血缘、语言和文化上与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面对故国家乡的生活器物、艺术珍品被劫掠或者被走私到国外时,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想尽一切办法,以捐赠的方式帮助中华文物回归。

近年来,海外华侨华人在促成中华文物回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起,旅日华侨朱福元陆续将搜集到的300余幅流失在海外的珍贵书画捐赠给故乡昆山,其中五代的《牡丹图轴》、宋朝的《货郎图轴》、元朝的《三狮图轴》等画作都堪称中国书画的绝代精品;2002年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时流失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2005年旅美华人陈哲敬将早年购得的5件龙门佛首石雕像捐赠给河南洛南龙门石窟;2006年美籍华人范世兴、邓芳等14位海外侨胞共同捐赠31件西汉珍贵文物;2007年海外华人王崇仁将他重金从海外购回的国宝级文物五重舍利塔无偿捐给中国政府;2009年美国华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莹夫妇将20世纪90年代非法流失海外的9件秦公晋侯青铜器捐赠给国家;2010年收藏界鼎鼎有名的英籍华人赵泰来将一批国宝级厚礼捐赠给广东省资福寺佛教文化博物馆。以下通过3个兼具代表性和特色性的海外华侨华人捐赠案例,探讨华侨华人助力中华文物回归情况。

2.1 英籍华人收藏家单声

单声,1929年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泰州。单声1951年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去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国际法,取得了法学博士学位,之后转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后又在西班牙外交学院取得“院士”头衔。因机缘巧合,单声弃学经商,先后在西德、西班牙设进出口贸易公司,投资西班牙萌芽时期的房地产和旅游事业,于1960年定居英国。单声先生为人慷慨,热心公益,倡导“立法促统”,在欧洲华人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声望。

2011年10月19日,在江苏省泰州市举行了单声珍藏文物馆开馆典礼,单声先生将毕生收藏的各类文物322件捐赠给祖籍江苏泰州市。泰州单声珍藏文物馆位于江苏省泰州市东进西路109号,隶属泰州市海陵区政府,占地面积3 500 m2,建筑面积2 000 m2,展陈面积1 500 m2。单声珍藏文物馆由清代建筑群单毓华故居扩建而成,融泰州古民居建筑符号和现代建筑元素于一体,采用现代化的设计装饰与建材,既时尚摩登又古色古香。

单声珍藏文物馆共有文物322件,其中陶瓷器180件、玉器20件、杂项58件、字画64件。这些藏品大都年代久远、工艺精湛,其中不乏名家上乘之作,有些为稀世珍宝,如八仙象牙雕、翡翠台屏、千手观音象牙雕、黄花梨嵌玉屏风、张大千齐白石等名人的书画等,件件堪称“镇馆之宝”。

单声表示,在他出国深造前夕,其父单毓华送他《八儿远行书》:勤学、卫生、早起、早卧、不做无益、闲写书法、爱国、爱家、爱故乡。其中“爱国、爱家、爱故乡”7个字,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在海外,当看到很多祖国的文物被展示在他国的博物馆内,他感到很不愉快,便产生让流失在外的文物回归祖国的心愿,这样的心愿促成他捐出毕生收藏的322件宝贝。单声所捐赠的这些文物,以清朝物件居多,大多是从英国各大拍卖行所拍得。

2016年10月,单声先生及夫人桂秋林女士(英国伦敦松柏会会长兼英国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院长)受已故英籍华人金正琥先生所托,将11 329枚民国时期烟画分别捐赠给单声珍藏文物馆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数目之大实属国内罕见。

2.2 新加坡华人收藏家黄兴

黄兴,祖籍广东大埔,在新加坡从事金庄生意,早年毕业自南洋美专(目前的南洋艺术学院),还曾在南艺执教。他从1968年开始收藏历史文物,对紫砂壶情有独钟,收藏有中国许多名家的紫砂壶,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另外也有清代到民国年间的,以及“文革”时期的“文革壶”。在海外听到北京筹建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消息后,主动与该馆联系,先后多次无偿捐赠华侨华人历史文物近千余件。黄兴接受采访时表示,“收藏那么多年文物又捐出来,我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回馈社会。能抢救的我就尽量抢救,我只希望有机构将它们好好保管和展示。与其让几个人看,不如让全中国人民或全世界的华人看。”

(1)第一次捐赠,2006年6月19日,共捐赠约3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南洋大学理学院”照片和明信片,新嘉坡福建会馆主办爱同学校全体教职员合影,南洋女子中学校合影,《德明中学》新加坡德明政府华文中学1965年度毕业班纪念刊,新嘉坡中华总商会建筑新会所基金收据等。

(2)第二次捐赠,2006年10月12日,共捐赠465件套,主要捐赠品有:光绪年间《岑毓英传》,1914年新加坡《武吉丹戎树柅椰园有限公司结册》,新加坡余东旋有限公司租金收据,昭南特别市领收证,世界贸易纪念邮票首日封,昭南岛华侨协会奉纳金正式收据,东南亚地区日据时期发行的纸币,新加坡《石叻周报》《星中日报》《申报》,昭南岛华侨协会奉纳金正式收据,胡金娥中华民国侨民登记证,北宋时期“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元宝”等铜钱,15世纪马六甲华商仿唐宋时期铜钱,“洪门邦会”“洪虹宏江”“洪门兄弟”等铜钱,“昭南华侨馆”徽章,“千样公司”“成和公司”“万成北栈”等字样猪仔钱,明“成化二年延平府”文庙祭祀礼器铜爵等。

(3)第三次捐赠,2007年8月31日,共捐赠409件套,主要捐赠品有:乾隆四十二年屋契,道光二十五年屋契,陈嘉庚有限公司分行门市发票,《马来亚工人报》创刊号,《星洲画报》《火焰报》《阵线报》《恒报》,新加坡侨兴公司执照,百代国语唱片,早期华人结婚证书,顾景舟“文革”时期紫砂壶,大清乾隆年制龙凤紫砂壶。

(4)第四次捐赠,2011年9月6日,共捐赠89件套,主要捐赠品有:陈嘉庚公司树胶制造厂广告,陈嘉庚和陈敬贡签名之谦益公司注册资料,南洋华侨互助社社员证书,《南洋商报》《新国民日报》《中兴日报》,土生华人早期做糕点模具,早期课本《地理课本》《国语》《算术课本》《尺牍》《马来亚联合邦地理教科图》《华侨小学公民课本》,华校纪念刊《中正中学高中毕业班特刊》《南洋华侨中学校第十七届高中毕业班纪念刊》《南洋大学经济系三年级纪念刊》等。

2.3 旅美华侨招思虹

招思虹,祖籍广东南海,美国华文文学界协会秘书长、美国华文报《金山时报》专栏作家、美国华人收藏协会秘书长。从2005年至今,招思虹女士创办的《金山之路》读者慈善团队和“旧金山涵芬楼外楼”,通过竞拍、劝捐、民间搜集等方式,推动了4 000多件华侨文物文献以及一大批流落在海外的珍稀文献和古籍回归华夏大地,分别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广东华侨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北伐纪念馆、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数十个机构。她的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和不遗余力促成中华文物回流的举措令人钦佩不已。下文将列举招思虹暨《金山之路》读者团队历次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时间及主要捐赠品。

(1)第一次捐赠,2006年7月23日,共捐赠大约43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招思虹《金山之路》100万字书法手稿,一战时期美军华裔士兵头盔,华裔英雄欧阳金海在诺曼底战役中获颁的紫心勋章、枪穗勋章、穿过的军服等,1929年旧金山华侨挽救唐人街大舞台的通告及股票收据,旧金山侨胞支持祖国抗日捐款收据,1930年中央银行发行的50元关金券,华裔飞虎队员张松仰荣获的两航起义勋章及解放西藏纪念勋章,蔡廷锴赠送结拜兄弟少达子的大衣,美国邮政总署1961年在华盛顿发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邮票首日封,美国旧金山阳和会馆集善堂发给唐恒禄的“凭票免费”出港票,美国旧金山香山隆都同善堂入闸票,美华文协荣誉会长黄运基创办的《时代报》《美华文学》创刊号,宋美龄封面《LIFE》杂志,旧金山侨胞使用的清末广彩瓷碟,旧金山华人名厨雷钜常使用的模具及餐刀及荣誉证书,吴黄美华1954年竞选第一届华埠小姐时穿的旗袍及晚礼服,五洲洪门致公堂前堂主谭护的护照、股票、证书、雪茄等。

(2)第二次捐赠,2006年9月28日,共捐赠大约22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五洲致公堂堂主黄三德开具的洪门馆底银凭票,光绪年套装象牙秤杆戥子及铜质水烟袋,1934年美国加州侨胞欢迎抗日民族英雄蔡廷锴将军纪念照片,旧金山侨胞抗日“一碗饭运动”旧照,淘金时代在美华工淘出的金砂,美国加州乐居埠赌馆〈巴黎夜〉白鸽票,乐居镇大来赌馆赌具“牌九”,旧金山华埠“华宫戏院戏票”,美国华侨谋生用的老式缝纫机,世界冠军江嘉良签名乒乓球拍及运动战衣,1946年版联合国会议特刊,美洲同源会100周年纪念特刊,华工1864年修筑美国铁路路轨,美国加州众议员余胤良颁发给周锐及周陈淑仪的荣誉状,华埠埃伦顿先侨使用的锑盆,孙中山先生1921年颁给乐居华埠侨领简振兴的委任状,旧金山老华侨简治平叔公陈瑞平“卖假纸”移民文件一套。

(3)第三次捐赠,2007年5月29日,共捐赠约9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孙中山以大汉日报等信笺写给黄三德、致公堂列位叔父等人的信(当年的印刷品),美国屋仑同源会1912年创会会旗,1913年督办陇秦豫海铁路关防(比利时银行)发行的债券,孙中山颁给郑占南的旌义状及委任状(复制件),1938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金公债美金百圆债票,1949年10月9日旧金山侨胞在华埠同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照片,晚晴时期镶嵌红宝石龙凤图案纹银鼻烟壶,1932年请代伸命案保护侨民事状,华裔WONG LIM使用的美国战时物资配给薄。

(4)第四次捐赠,2008年10月16日,共捐赠约23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承载华侨沧桑荣枯的金山箱,1939年第39界金门世界博览会旧金山侨领周锐发起建造之中国村照片,旧金山屋伦埠华人商铺的玻璃胃痛水瓶,美国移民局华商教习离境申请表,双重国籍华侨出国证明书,华裔飞虎队员黄为英的行军囊、臂章、印章等,著名艺人关德兴用过旧皮带及牛仔帽,五洲洪门致公堂堂主谭护在旧金山华埠40年代所用收款机和股份簿,广东欧美同学会建筑会所募款债券,华人黄青梅女士1901年在美国加州出生的证明书,美国加州20年代老上海餐馆菜单,美洲同源会1928年特别修宪大会报告录,陈香梅与陈纳德50年代全家福复制件,《金山之路》读者慈善团队迎接北京奥运圣火到金山照片。

(5)第五次捐赠,2009年10月30日,共捐赠约16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1933年旧金山华埠大舞台全体艺员为东北义勇军筹饷牡丹苏主演之抗日舞台勇剧《铁血救沦亡》,见证中美人民友谊之美国1884年自由女神鹰币,光绪二十九年伍廷芳起草的钦定大清商律《新订商界要览》,1939年旧金山金门万国博览会华商展览场售卖的中国传统服装、文具箱以及博览会入场券、纪念章等,全美警察局首位华裔女局长方宇文的制服及纪念章,1937年9月30日限量版中美开通航空运邮海报,旧金山逾150年冈州古庙的挂帐“忠义仁勇关圣帝君”,旧金山唐人街百年老店“天宝堂”广告纸,旧金山[中流剧艺社]演出道具。

(6)第六次捐赠,2010年5月28日和2010年10月20日两批次,共捐赠约10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中国村奠基礼照片,1915年美洲国民党在巴拿马博览会艺术宫召开恳亲大会大合照,1926年刊有当时旧金山唐人街所有公司店铺老皇历,民国二十年旧金山侨胞简治平领导之童子班为抗日英雄马占山义演筹款捐款证明,抗日名将李汉魂将军40年代给儿子李焕的家书复制件,旧金山中华高尔夫球俱乐部历年高尔夫球冠军铭牌,罗省龙冈亲义公所发给关秉理的收条。

(7)第七次捐赠,2011年9月6日,共捐赠20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孙中山先生1924年5月30日录音演讲唱片,1909年孙中山在唐人街演讲时用过的圆木凳子,清末美国旧金山大埠福和南京公司明信片,1923年版《旅美华侨实录》,记录有大量美国加州和中国华人个人和商号及机构的重要老档案册,民国十四年旧金山华侨使用的木桶,叙述华人美国梦的百老汇经典歌剧《花鼓歌》唱片。

(8)第八次捐赠,2012年共4批次,共捐赠13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淘金时期华工使用的工作生活用品木斗以及用来拜祭祈求平安的铜乡炉,旧金山百年笔庄“谭廷用”“集大庄”毛笔及书法临帖,1909年旧金山唐人街“金山正埠都板街绣颜斋映相楼”华侨旧照,1950年版《美洲华侨通鉴》,海外华侨给外国人把脉治疗照片,华侨魏进发先生设计的祝贺美国史上首位华裔联邦商务部骆家辉部长就职纪念卡。

(9)第九次捐赠,2013年共4批次,共捐赠40件套,主要捐赠品有:《金山二埠华侨救国筹饷会征信录》,美国黑人歌手PAUL ROBESON以中文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唱片,旧金山唐人街“上海酒楼”瓷杯,亚利桑拿州凤凰城爱国侨领关崇琼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戎装照片。

(10)第十次捐赠,2014年2批次,共捐赠195件套,主要捐赠品有:1870年旧金山药店铜版画,1939年第一期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总会征信录,1941年旧金山全美中华总会馆七会馆主席合影,少年中国晨报中文打字机及铅字粒,早期粤剧戏班旧金山演出箱及演出道具,五六十年代《世界日报》《金山时报》,李汉魂将军旧藏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照片,旧金山龙腾阁餐厅火柴盒。

(11)第十一次捐赠,2016年共4批次,共捐赠53件套,主要捐赠品有:1939年、1941年、1945年美国出版发行的标注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地图册,清末民初龙纹丝质烟标,清末民初五色旗图案绒质烟标,见证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冠军乒乓球拍。

从以上列举的3位海外华侨华人多次给国内博物馆捐赠的大量物品来看,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都算是登记在册的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尤其是招思虹团队捐赠的物品大部分反映的是华侨华人在海内外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遗存,但从广义上讲,这些物品同样属于中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多少年来,数千万中华儿女,或因家计,或为强国,或谋发展,飘扬过海、移居异国。他们把中华文化带到了不同国度、不同政治法律制度、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的生活环境,经历了从排斥到接纳、从冲突到融合的艰苦过程,在保持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同时,吸纳合理文化元素,形成了许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华侨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华侨文物分布范围广,社会存量大,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涉及华侨移民、生存、发展及重要涉侨历史事件和所在国移民政策、侨乡社会变迁等许多方面,不仅可以展现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生产生活面貌,而且还能呈现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及其海外传承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3 结束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热爱收藏,而收藏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家,是很多华侨华人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而他们身居海外,对当地文物信息及文物市场有充分了解,加上机缘与人脉等多方因素,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流失文物在海外的分布状况等一手信息,这是他们的天然优势。华侨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高尚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他们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将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进行收购收藏,并无私捐赠给国内的博物馆,促成中华文物回流。但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回国捐赠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接收捐赠的单位和机构,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海外华侨华人捐赠一般是通过联系侨界群众组织,或者与华侨类博物馆直接联系得以实现,但因受渠道和资源的限制,使一些与国内涉侨组织没有互动的海外华侨华人,难以找到捐赠的合适对象,这无疑会错过接收捐赠的机会。因而建议政府层面,包括专门负责联络服务侨界的群团组织加大征集宣传,提供有关捐赠文物的信息平台,起到穿针引线搭建桥梁的作用,积极促成中华文物回流。

(2)政府部门或者国内博物馆、纪念馆等机构,在接收海外华侨华人无偿捐赠文物时,应该大力宣传,通过举办捐赠仪式、媒体跟踪报道、文物展出时署名等方式,鼓励和表彰捐赠人。同时,在文物捐赠的渠道以及政策上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如福建、浙江、广东、海南、四川、上海等地已经制定并实行《华侨捐赠条例》,具体规范捐赠的行为,让回国捐赠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海外华侨华人文物捐赠回归后,对于捐赠人及其家族的相关背景,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源流等方面缺乏系统地专业地深入调查和研究,使得文物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无法提取和利用,因而丧失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资源。

(4)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文物捐赠的机构主要是涉侨类博物馆或纪念馆,这些机构大多是行业类博物馆,隶属于中央部委,且从业人员主要是行业部门或系统内干部,文博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如何让从业人员既要有行业工作经验和热情,又要有较高的文博专业素养,是行业博物馆面临的普遍问题。

抢救流失海外的中华文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公益组织、社会各界友好人士共同努力,而海外华侨华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其资源,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助力中华文物回流,共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张然.中国164万件文物流失海外英国:博物馆藏1.8万件[N].京华时报,2015-03-27(1).

[2]闻哲.我国流失海外文物超过1 000万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01- 29(4).

[3]张自成.百年中国流失备忘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陈文平.流失海外的国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陆建松.文物灾难备忘录:当代中国文物犯罪与防治[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6]张健.国宝劫难备忘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7]郑朝晖.当前海外中国文物艺术品回流的渠道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2-12-11(6).

[8]胥晓莺.流失海外国宝的漫漫回乡路[J].商务周刊,2005(10:)46- 49.

[9]方汉文.中国海外流失文物征约的原则、观念及方略[J].探索与争鸣,2009(3):40- 42.

[10]佚名.流失流散文物的征集抢救问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答记者问[N].中国文物报,2003- 09- 03(5).

猜你喜欢

旧金山华侨华人
何为“华人”?
我的华侨老师
旧金山W酒店翻新,“老网红”怎样刷新设计
旧金山906 World文化中心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全球85座高科技城市榜:旧金山拔得头筹,北上深入围前25
每月精彩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