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日常监测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1-28李尔吾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遗产地管理机构世界遗产

李尔吾,张 良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68)

监测工作包括日常监测、定期监测和反应性监测。其中,由基层遗产地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实施的日常监测工作是长效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中之重。日常监测的内容包括文物本体保存状况、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自然、人为变化、周边地区开发对文物本体的影响、游客承载量等[1]。

本文主要讨论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遗产地(以下简称丝路遗产),以遗产管理单位实施日常监测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为出发点,初步探讨并寻求解决方法。

1 丝路遗产日常监测工作现状

1.1 日常巡查和游客管理为主线

监测工作作为考察评估和持久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指标和途径,近些年逐渐进入丝路遗产地管理机构的视野。此前,各遗产地的相关工作以日常巡查和游客管理为主,虽有一些技术类和研究性的监测内容,但种类单一且普及程度不高。几年来,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为契机,丝路遗产地在各级管理机构的经费支持与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按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3]的相关内容,增加了日常监测工作要求,整体提升了保护管理水平。在当前阶段,丝路遗产的日常监测工作仍以巡查和游客管理为主线,辅以部分针对遗产本体、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监测手段。

1.2 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点

不同类型的丝路遗产在日常监测工作方面各有其侧重点[4]。这是由于各遗产的价值属性、保护方法与自然和人为因素之关系不尽相同所致[5],以麦积山、炳灵寺和彬县大佛寺为代表的石窟寺遗产为例,自然灾害是其最大敌人,游客因素位居第二,因此需要以气象水文风蚀裂隙等为重点,窟内二氧化碳微环境为其次的监测手段和游客管理工作贯穿于石窟寺日常监测的始终。以大遗址类遗产为例,由于体量巨大,地上地下夯土遗存、管理设施难以管控,容易受到人为破坏,其日常监测工作以巡查和游客管理为重点。以大小雁塔为代表的建筑类遗产相对稳定,除日常巡查和游客管理外,其工作侧重于遗产本体(如沉降、水渍、酥碱化、病害等)的定期监测。

1.3 当前阶段的基本要求

丝路遗产跨度广,体量大,种类多样。与大运河、苏州园林等监测对象相对单一的世界遗产地不同,考虑到遗产多样性等诸多因素,针对丝路遗产目前尚未出台具体的、系统化的监测指标和因子。在当前阶段,各点做好每日气象、水文、温湿度、游客量、管理动态等方面的记录,将遗产区、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的日常巡查落到实处(大遗址尤其重要),对遗产本体,脆弱、变化部分进行拍照存档,就可以满足基本的日常监测工作要求。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近些年针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监测工作突飞猛进,成果丰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丝路遗产地的日常监测角度来讲,主要问题有:①受重视程度不够;②基层职工缺乏积极性;③监测内容不均衡;④个别遗产地片面强调技术手段。

2.1 受重视程度不够

申遗成功后,一些基层遗产地管理机构逐渐放松了对日常监测工作的重视。客观来说,经过世界遗产申报的历练和上级文物部门的三令五申,基层领导对日常监测工作的重要性是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该项工作漫长而枯燥,且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看不到显著成果。权衡之下,部分遗产地管理机构的决策层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具有时效性的管理和经营等其他方面。

2.2 基层职工缺乏积极性

在丝路遗产地管理机构中,人力资源普遍捉襟见肘,基层职工经常身兼数职,且薪资待遇不高。因此很多遗产地虽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巡查、游客管理,但由于人员普遍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针对文物本体、气象水文等的日常监测记录并没有落到实处。

2.3 监测内容不均衡

世界遗产监测应在制度、技术及科研建设3个方面共同发展[6]。虽然不同类型遗产的监测内容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实际工作已经出现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比如石窟寺,管理机构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针对宏观与微观环境的技术性监测和管理之中,而研究方面相对薄弱;大遗址的日常巡查和游客管理部门拥有大部分人力资源,其技术性和研究性监测工作必然难以提升;建筑类遗产为解决本体病害,需长期关注并积极开展一系列以研究为方向的监测项目,往往忽视针对宏观环境的技术性监测内容。

2.4 个别遗产地片面强调技术手段

一些遗产地管理机构片面强调技术手段在日常监测中的作用,认为高科技设备是评估监测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及获取数据的必要条件,从而不惜花费重金采购各类软硬件。这是由于监测作为新的概念引入遗产地管理和保护之初,人们往往试图采用高新技术来开展工作,并没有充分考虑到遗产地的需求、资源及其工作人员的能力[7]。高新技术设备安装完成、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往往疏于管理,负责维护、记录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积极性而惰性渐增,致使这些昂贵的器材最终沦为“面子工程和摆设品”。

3 解决方法

3.1 上级管理部门加强重视及资金支持力度

各遗产点管理机构积极申报监测项目,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侧重丝路遗产的日常监测工作,增加资金投入,编制以监测管理为重点的年度工作计划,同时根据各遗产点实际监测管理状况和工作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引导和鼓励管理机构有针对性地申报研究和技术类项目及监测工程。举例说明,国家文物局可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石窟寺类世界遗产地日常监测管理提升”列入当年工作计划;彬县大佛寺保管所经多方协调论证后,可考虑以“彬县大佛寺地下水微环境及其衍生生物病害的监测”为课题申报项目,获取项目资金,开展针对地下水位、水质、温湿度、动植物及微生物等的日常监测工作,在提高和加强技术类监测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为下一步申报文物保护研究类监测课题奠定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由各遗产管理机构科研部门或人员带头,将负责日常监测工作的人员纳入课题参试之中,安排他们参与研究计划和方案实施,并在最终成果(发表论文及其他结项形式)中将其姓名排在前列,使之成为今后职称考评及科研奖励的重要依据。此举目的在于以申报和实施监测项目为契机,以共享科研成果的方式激励基层职工,使之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3.2 教育培训定期化、常态化

教育培训对象包括遗产地管理者和承担具体工作的职工。客观来说,让管理机构决策层和基层深刻领会日常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并自觉主动、长期有效地贯彻落实,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针对此方面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在上级文物部门组织的有限的几次会议和培训上,而应该是形成定期的、常态的模式。建议由承担丝路整体保护管理工作的秘书处牵头,沿线省级(自治区)文物局积极配合,至少保证每季度举办一次面向管理层和基层的监测工作培训班,内容包括人员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并在会后组织各遗产点承担日常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交流讨论[8]。

3.3 建立垂直问责制度

建立国家文物局—省(自治区)文物局—市文物局—遗产地四位一体的丝路遗产日常监测工作垂直问责机制,由国家文物局编制发布并实施[9]。目前在我国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的宏观层面已出台的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规程(征求意见稿)》,而针对丝路遗产监测工作的规程和细节尚在讨论中。在日常监测方面,为保证资料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自上而下的问责机制必不可少。各级文物部门应确定责任人,对未按规定开展监测工作、未按时报送,以及隐瞒、篡改监测结果等行为,一经发现或举报,立即实施调查及问责程序。经查实有违规行为的,对责任机构和责任人进行公示并纳入年度考核结果;造成严重后果的,上报国家文物局并进一步追究责任。

3.4 加强日常巡视管理,建立日常监测规程

巡视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部监督对文化遗产进行被动的监测巡视,及时阻止和避免遗产受到危害。各遗产点要在继续维持日常巡视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针对遗产本体的监测和记录工作,同时以本遗产价值和属性为核心,与专家、技术人员充分沟通,尽快编写《XXX日常监测工作规程(试行)》,将日常监测因子、指标纳入巡查工作内容,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丰富,逐步将管理部门的主动性监测和外部监督巡视有机结合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从根本上保护遗产安全[10]。此外,基层监督制度非常重要。各遗产地管理机构须设专人专岗,负责每日督查。同时领导班子成员要不定期巡查具体工作落实情况,审核监测报表和照片记录等,使之成为奖惩考核的重要依据。

3.5 选择简单、务实的监测工具

高科技设备在现阶段日常监测工作中属于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要满足当前的监测需求,价格低廉、简单的工具往往比昂贵的数字化软硬件更直接有效。各遗产地管理机构要在致力于提高日常监测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添置摩托车或电动车、数码相机,以保障日常巡查和遗产本体监测设备;增设小型气象站,使用简单的风力、风向设备和温湿度计等做好气象记录。以上要求看似简单,其实需要决策层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拒绝面子工程,立足于现阶段需求,以实现每日常态化监测工作为目标,迈出朴素、坚实的一步。

遗产地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长期不懈记录下的监测数据是实施科学保护工作的基础,是遗产延年益寿的保障。而对于已经购置安装的监测器材,无论功能多丰富,价格多昂贵,离开人的使用和维护就是一堆废铁。管理机构可根据现阶段需求,在现有监测系统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项基础数据和主要功能,减少工作量,提高人员积极性;同时封存一部分维护费用高、复杂脆弱的监测设备以备未来使用。

3.6 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

采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日常监测工作的方式也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委托第三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以文化遗产监测为主要业务的公司、企业和机构,从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相比本单位非专业职工具有无可争议的优势;②根据各遗产地实际情况,通常需要一支非专业团队承担的日常监测工作可交由一两名专业人员完成,从而能够长效节约人力资源和培训等成本;③遗产地管理机构不再是监测工作的责任主体。

委托第三方机构,要求遗产地管理者要充分解放思想,摆脱“管家”式思维,认清楚丝路遗产点不是管理团队的一亩三分地,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那一刻起,就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站在这个高度,就可以从更高的层面考虑遗产点长效、良性、专业的保护管理模式,而专业的日常监测是遗产延年益寿的根本保障。专业性强的工作,完全可以本着对世界遗产和全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委托给专业机构完成。

由第三方机构承担日常监测工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合同内确定双方责任和义务,避免可能发生的职责和财务纠纷;②要确定监测指标和因子,制定详尽的每日报表,这方面必须多次组织各级管理单位、专家组和第三方召开研讨会,充分考虑本遗产点的监测标准和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报表项目;③不可一味迷信高科技设备和软硬件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 简单便宜的监测设备就能够满足日常监测需求,并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4 结论

各级文物部门管理层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正视自身在日常监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向走在前列的国内外同行们看齐[11]。在认识层面上,一切技术方法都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和途径,是为人服务的。监测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人的主观意识和作用贯穿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技术层面,各遗产地管理者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现阶段需求,选择物美价廉、简单有效的监测设备;操作层面,可选择委托第三方机构实施日常监测工作,但要分清权责,加强监督。以自身力量为主体开展工作,则要在规划和实施日常监测工作的过程中以人为本,设身处地从职工觉悟程度、能力范围、专业结构等角度出发,特别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并在符合当前社会环境和法规的基础上,注重摸索和尝试多种激励手段以提高人员积极性。

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日常监测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丝路这一伟大人类杰作的保卫者,我们欣喜地看到麦积山、炳灵寺石窟于2016年划归敦煌莫高窟管理。借助莫高窟先进全面的保护、管理理念和深厚的科研技术积淀,丝路石窟寺遗产在日常监测工作中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式的发展将指日可待[12]。

[1]周国哲.关于文化遗产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15(12):235-237.

[2]UNESCO.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M].Pari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13:175-176.

[3]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EB/OL].(2012-12-11)[2017-02-28].http://www.ccrnews.com.cn/index.php/Wenboziliao/content/id/16275.html.

[4]S.A.C.H,IICC-X.Report on the state of conservation:silk roads: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China)[R].Paris: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15:2.

[5]张柔然.建立世界遗产价值评估与监测体系的探讨[J].城市规划,2011,35(S1):36-42.

[6]李宋松.关于世界遗产监测的三点思考[N].中国文物报,2013- 02- 22(006).

[7]赵鹏.关于世界遗产监测工作的一些思考[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七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44.

[8]王茜,孔非非.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文化学刊,2016,70(8):133-134.

[9]王昭国,杨兆萍,徐晓亮.世界遗产威胁因素分析[J].干旱区地理(汉文版),2016,39(1):224-232.

[10]马朝龙.论构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C]//南京大学.世界遗产论坛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63-64.

[11]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5):36-40.

[12]樊锦诗.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以敦煌莫高窟为例[J].敦煌研究,2008(6):1-5,114.

猜你喜欢

遗产地管理机构世界遗产
中国七地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
中国的“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
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来了
申遗重要俦;じ重要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 2020年将在福州举行
历代大曲管理机构考
论我国高校学生就业管理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