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17-01-28李伟东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李伟东

(广东省梅州市文化馆,广东 梅州 514021)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没错,只有民族大众的东西才有时效性,才会被老百姓认同,才拥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世界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大舞台,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韩国的泡菜,巴西的桑巴舞,英国的城堡,法国的葡萄酒……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让自己的文化获得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如果每个国家、民族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使其发扬光大,那么这个世界将充满生机,这样的民族必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相反,每个国家都复制同样的“英国”模式或者“日本”模式,这个世界将会是单调而乏味的。

2009年,曾引发争议的韩国“江陵端午祭”于5月24日开幕。韩国有关人士表示,端午是韩国、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共同文化遗产。2005年11月,韩国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消息无疑让我们国人备感震惊和疑惑,端午节一向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今韩国人竟要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虽然韩国声称他们的端午节与中国的节日有所不同,但是不难想象,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反观我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接纳了大量的新事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曾担忧过民族特色的丢失?可曾注意过民族文化的没落?最显而易见的一个例子便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现状。蜂拥而至的西方文化刺激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兴奋的神经,诸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越来越受到他们的吹捧,而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现象比比皆是。基于此,我们应当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要守住“老祖宗”的东西[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公约的界定,我们将非特质文化遗产定义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这种遗产维护了各民族的共同记忆,确保了本民族的文化特性[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2.1 传承性

传承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基本而且是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都处于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物质文明往往是显性的,而非物质文化的沉淀与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众自我选择、自我创新、自我吸收、自我摒弃。他们会不断在传承中吸引新的元素,加以补充,形成积累,经历漫长而烦琐的过程,逐渐成型。当然,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群体记忆或者民间记忆,它往往会有优秀的传承人,这个传承人既传承前人的遗产,又以过人的聪慧推动创新和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

2.2 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与民族的风俗习惯、审美原则、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它必须凭借民族这块土壤才能长期生存与壮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个民族的烙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风貌与文化心理、文化内涵。

2.3 共享性

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借助口口相传等方式,因而它更具有广泛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比如泼水节是我们傣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但泰国、寮国、缅甸、柬埔寨等国也有这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白族等地区,时间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距今已有700年历史。如今泼水节为傣历新年的庆祝活动,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间。届时人们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泼水,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到处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气氛。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匮乏及难以界定等问题

一方面,有些濒临灭绝的传统工艺因为年轻人不爱看,不喜欢,或者因为出师难等问题,面临断后继无人的境地,甚至有些技艺因为没有接班人而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例如,宁夏隆德县沙塘镇的篆刻艺人张哲生拥有绝妙的篆刻工艺,这种工艺融合了篆刻、书法、绘画等元素,其构思的《岳阳楼记》等作品,全部由篆刻图章构成,并且每个图章的形状、花边各不相同,令人叹为观止。尽管这一工艺收入不菲,尽管张哲生老人免费招徒,但仍无人愿意学习。

另一方面,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的范围广,比如昆剧、京剧等,它们有更多的保护单位,所以传承人的界定就显得有些困难了[3]。

3.2 遗产的文化价值界定不清等问题

一些省份申遗的积极性高,数量巨大,但是精品少,真正称得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有多少?很多省份申遗的动力源于“拼政绩”,对遗产的文化价值挖掘不够,界定不清。甚至粗制滥造,造成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浪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上,相关负责人要抱着严肃认真的态度,不能扭曲文化遗产真正的、有价值性的内涵,更不能为了“拼政绩”而造成负面影响。

3.3 申遗后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个别地区,在申报成功后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将真正要做的传承与保护束之高阁。这种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人工化、商业化、城镇化趋势,甚至任意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特性,却美其名曰“创新”,让原有的民俗文化丧失了它的真实面貌。

3.4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目前,法律法规的建设还远远跟不上非遗保护工作的步伐,这使得具体的管理工作不够健全。只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突出保护至上的非遗理念,将有关原则规定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和强化,同时也将非遗保护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形成了一系列有力、明晰的操作规范。

此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但是其传承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极大影响其传承、保护工作的正常实施。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4.1 建立激励机制,大力培养传承人

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现状,国家有必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培养传承人。在国际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政策倾向。例如:日本向传承人提供免费场所,进行制作表演,同时地方政府每月给予生活补贴,并对其销售的作品免税[4]。我国浙江省也采取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专门设立3所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基地,将省内一些非遗保护中碰到的难题交给研究所进行研究,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在广东省梅州市的一些做法也值得提倡,广东梅州是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是梅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梅州各地区的文化馆负责人与学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桥梁,把客家山歌带进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接触这些客家本土文化,对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2 扬长避短,学习他山之石

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很多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定与实施的国家,它有超过1.8万个文化协会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日”也是法国的首创。韩国则制定了金字塔式的文化传承人制度,最顶层被授予“保有者”的称号,他们是最杰出的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也会给予他们用于传承、研究、展示等各种活动的经费,同时还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和一系列医疗保障制度,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4.3 分类指导,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不一而足,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并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保护和发展。有的可以采取全面保护的方式,有的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上,拓宽其生存空间,利用其优势合理开发。比如民间戏剧,如果一味地束之高阁,让它远离商业活动,那就失去了地方戏剧的意味,要让其回到生活常态中不断磨练,不断发展。

4.4 更新理念,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遗产不应是封闭的,而应是开放的,需要不断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随意和盲目,要依照原生态样式发展。我们要保存其文化最精粹的部分,要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智慧,并在这个基础上,融入合理的、崭新的东西,让它发扬光大。比如,梅州兴宁的杯花舞,它本是源于道教的一种法事舞蹈,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后来道教从福建古田一带传入兴宁,原是以客家五句板说唱的竹板敲击节奏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开始,以兴宁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代替,边唱边舞,杯花舞初步形成,后来兴宁文艺工作者对道教歌舞进行搜集挖掘,认为敲击杯子的表演有歌有舞,很有特色,于是运用民间小调和兴宁水口山歌作基调编写舞曲。此后,它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逐渐形成了梅州兴宁地区的一种特色舞蹈。如今,它像一枝美丽的山花,生于民间艺术的沃土里,又在这块沃土里越开越靓!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是祖先留下来的精神文化宝库,我们应责无旁贷地保护和发展它。

[1]于海广.传统的回归与守护[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2-12.

[2]宋俊华,王开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3.

[3]林秋朔.抢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言[J].民间文化论坛,2004(5):1-4.

[4]崔钟雷.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民族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我们的民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