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康保二人台艺术的渊源及表演特色
2017-01-28李丽君
李丽君
(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简论康保二人台艺术的渊源及表演特色
李丽君
(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50多年前,二人台由山西、陕西、内蒙等地传入康保,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与独特的地域文化,催生了康保二人台艺术,具有“上场对子”、“卖”字戏、“风搅雪”、“抓口曲”和“哭戏”等表演特色。
康保二人台;艺术渊源;表演特色
康保二人台是流行在张家口坝上草原一带,以康保方言为语音特点,融化妆、说唱、舞蹈、表演为一体的一种原生态民间艺术形式,它是蒙汉人民和广大艺术工作者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一朵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奇葩,廿世纪五十年代,被郭沫若先生誉为“百花丛中一点红”。
一、康保二人台艺术的渊源
150多年前,二人台开始传入康保,从那时起,这一艺术形式就深深地扎根于生活在这里的劳苦大众当中。在此后的岁月里,二人台艺人把内地社火、道情、打坐腔等艺术形式与当地蒙古长调、好来宝等民间音乐结合起来,用康保方言演唱,使二人台更具地方特色、更加芳香浓郁。
(一)得益于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连年旱灾,山西、陕西、河北、山东等地赤地千里,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卖儿卖女,没吃少穿。为了生存,大批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当时政府为了鼓励移民,在山西洪洞县大柳树底设点为移民发放盘缠路费、干粮及御寒衣物,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的移民潮。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就形象地反映出这一社会现实。天长日久,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蒙、汉、回、满多民族人民共同居住、生存的“五方杂处”之地。蒙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互相交流生产技术,文化艺术,很自然地把内地的晋剧、秦腔、秧歌、社火、民歌、道情带入康保,并被当作谋生的手段和工具,在流传和融合的过程中,为二人台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
(二)受益于独特的地域文化
历史上,张家口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交往、贸易流通、长期融会的重要之地。民族构成除了汉族,还有满、蒙古、回、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康保正处于出口外的必经之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地区,也是民间艺术的活跃区。由迁移的人们带来的民歌、戏曲、信天游和各种形式的社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外来的民间音乐文化,随着蒙汉人民的杂居共处,自然地形成了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为康保二人台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与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康保二人台表演特色
(一)“上场对子”的特色
“上场对子”亦称“引子”、“上场白”,是传统二人台演出的第一步骤,带有很大的即兴性,即兴说即兴唱,灵巧多变的特色。生角上场唱烂席片或说干嗑或说唱结合,干嗑、烂席片穿插唱说。这是演员表演技能和说唱技艺的硬码戏,展示演员功夫和招数的二人台程式。这是二人台开场戏的第一看点,可以吸引观众、叫响观众,可以影响观众、稳定观众情绪,可以静场。上场对子为整场戏打住阵脚。所以,上场对子很重要,“烂席片”的唱腔、“干嗑段子”都很经典,有先声夺人之效果。
二人台上场对子沿袭了宋杂剧的戏剧结构。南宋灌圃耐得翁的《梦游录》一书中说:今教坊开场,先引一段寻常事,名日“艳段”,次正杂剧,为两段。文中“今教坊”说的是宋代宫廷音乐机构。原来宋朝的杂剧就有类似张家口原始形态的二人台,“开场,先引一段寻常事”,相当于二人台的上场对子、开门对子,说笑逗乐,二人抬杠式的搞笑。开场引出正剧,正式唱二人台的戏。说明这样的戏曲手法在宋代就已形成。二人台沿袭了宋杂剧的表演结构形态。
二人台戏中运用了“烂席片”,突出了二人台音乐的民间性、地方性,使之更富有张家口地域文化特色;在长时期的艺术实践中,二人台这个小剧种,反过来又改造、培育了“烂席片”。使之独立于二人台小戏之外,成为一个新型的歌种。
(二)“卖”字戏的音乐
“卖”字打头的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演出效果极佳,是风趣幽默逗乐的小戏,这是张家口二人台的强项。戏剧人物活灵活现,个性突出。剧情并不复杂,简单的事件矛盾,塑造、刻画了有深度的人物,展示了普通民众的爱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很有戏的二人台品牌之一。戏剧矛盾、戏剧冲突都很生活,都很精巧,都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写真。音乐也是张家口民间音乐的“土著民族”,小戏《卖碗》发挥了张家口“烂席片”粗犷、高亢的旋律特点,极富叫卖情趣。
《卖麻糖》、《卖胰子》、《割红缎》,都是张家口民间小曲演化发展的民歌体的小戏,很有张家口地方特色。这几出小戏,把爱情巧妙地放置于做小买卖的生活中,有血有肉,故事发展顺畅自然,表现爱情入情入理,在那个年代生活就是如此,表现得很真切。
(三)“风搅雪”的技法
“风搅雪”是二人台的演唱技法。比如《走西口》,“忍不住泪蛋蛋,一道一道往下流”,演员在演唱时,即兴发挥成“一道一道一道一道道道往下流”,把关键性的唱词加密,在节奏内表达出来,增字不增板,比“花”唱的字还要密。还有一种风搅雪,就是在演唱时增板增字,超密度强化一些关键词、字,使唱腔的节奏、曲式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如《惊五更》,原版唱腔是“四个样样小菜碟,一碟一碟端上来”,经“风搅雪”,一“搅”唱为“一碟两碟三碟四碟……”一口气唱到十二碟。这一唱,突破了原节奏,原结构,突出强化了戏的情绪及效果。风搅雪热唱热场,使唱腔激情四射,气氛热烈,有趣有味,舞台效果好,“风搅雪”是二人台的变奏手法,变奏技巧。
(四)“抓口曲”的敏锐
“抓口曲”就是“顺口唱来”的意思。唱词是“出口成戏”,表演随意,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应景性,看见什么就唱什么,你点什么我就唱什么,你喜欢什么我就唱什么。音乐是二人台曲调,基本音乐来源于二人台《小俩口拜年》,发展到抓口曲,已经变化为说唱形态的音乐了。
“抓口曲”的唱词、唱段与二人台的干嗑词、段子有许多相同之处。诙谐幽默、风趣搞笑,表达叙述生动感人、绘声绘色、形象真切。故事惊险离奇、包袱连连、突如其来,多来自当时当地现实生活的凶杀案、刑事案,不光彩、不体面的奇闻异事,即兴抓来,顺口演唱。
现代许多“抓口曲”已经脱离了二人台坐腔演唱,成为独立的曲艺品种,民间叫“戳古董”。戳古董就是惹下祸端、引出乱子、招来麻烦的意思。
(五)“哭戏”的艺术
《光棍哭妻》与《小寡妇上坟》是相对应的一组家庭生活、社会问题的二人台小戏曲。中国北方的民歌中都有《哭妻》、《上坟》在广泛流行。哭妻与上坟在二人台诞生的年代,是个普遍的社会生活层面。那个年代,由于社会生活的落后,卫生医疗条件滞后于当时人民健康需求,再加之贫困落后,一个家庭早早的丧夫、丧妻是非常普遍的。妻子死了,丈夫无力续娶;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好马不备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教条,寡妇不能再嫁。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悲剧是寻常的。《哭妻》、《上坟》也就成了寻常的典型事。二人台最敏感于这些悲切的社会生活。于是《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在二人台里得到充分的展现,广泛的反映。这两出戏把哭声艺术化,把哭声变化为歌声来表现的。《光棍哭妻》、《小寡妇上坟》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一个哭字。其生命顽强,久唱不衰,在于它把思念丈夫或妻子,坟前的哭诉用唱来表达,把哭美化装饰,艺术化呈现。这一对哭唱,有些唱腔、音乐,动听感人,有穿透力,哀哀恸哭,刺痛人心,催人泪下。
《上坟》与《哭妻》的唱腔,也体现性别差异的特色。哭妻,生角唱,男性的性格。哭喊音调的慢板唱腔,哭得泣不成声,声嘶力竭。唱腔也有韵味,虽是哭,旋律性也很强,线条稍加起伏上升,又音阶般地下行,情绪悲苦沉闷,凄凉哀痛,从音符中迸发出来。有几段表现光棍汉的唱腔,行腔手段很巧妙,刻画人物很准确;《上坟》妻哭,旦角唱,女性性格。旋律进行低沉徐缓,细声慢语,抽泣哽咽,声出泪下,一位寡妇女性形象,唱腔中有画面,有情景,情景交融,举止动态绘声绘色。《小寡妇上坟》营造了一个悲风凄雨的场景。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Kangbao Er’ren Tai and its Performance Features
LI Li-jun
(Zhangjiakou No. 1 Primary School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Song-and-dance duet, known as er’ren tai was introduced to Kangbao from Shanxi Province, Shaanxi Province and Inner Mongolia 150 years ago when the politics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unique regional culture spurred the art of Kangbao er’ren tai,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with “antithetical couple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lay”, “impromptu singing”, “ crying scenes” and other techniques of performance.
Kangbao er’ren tai; artistic origin; performance features
2016-12-05
李丽君(1973-),女,河北赤城人,小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J825
A
1008-8156(2017)01-0048-02
修回日期:201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