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3篇:相似性学说(1933年)①

2017-01-28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相似性感性星座

第3篇:相似性学说(1933年)①

理解“相似”,对于澄清广大玄奥的知识领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是从偶遇的“相似性”(Ähnlichkeiten)线索中获得的这一认知,要少于通过再现而产生相似性之过程所获得的。大自然制造了许多相似性——人们只需想一下“拟态”(Mimicry)便可知。但人类拥有制造相似性的最高超的能力——或许没有一种更高级的人类机能不是通过“模仿能力”(mimetisches Vermögen)的共同参与来决定的。这种能力有它的历史,确切地说,是种系发育以及个体发育的感官的历史。对于后者,在很多方面,游戏就是它的学校。首先,模仿行为普遍渗透于儿童的游戏当中,在这一领域,人对其他事物的模仿绝对不会受限。孩子们不仅可以扮演商人或老师,还可以扮成风车和铁路。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模仿行为的训练对于使用者自身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以模仿行为在种系发育意义上的清晰知觉(Besinnung)为前提。只考虑我们现今所理解的相似性概念,不足以去衡量这种知觉。众所周知,从前看起来是由相似性法则所支配的生命圈,其实比人们设想的要大的多。它是微观宇宙和宏观宇宙——这仅仅是众多理解中的一组命名,这种理解认为相似性经验处于历史的进程之中。对于现代人,还应强调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无数相似性事例中的极其微小的片段,因为相似性在无意识中决定着它们。有意识地感知到的相似性,就如同人们目所能及的冰山一角,而众多无意识中的或完全没有感知到的相似性,则好比水面下的巨大冰川。

自然界的“相似”(Korrespondenz),首先在思虑之光中获得了决定性的意义,从本质上说,它们都是模仿能力的模仿物和激发者,人类的模仿能力则给予它们回应。这里需要去思考的是,模仿能力与模仿的对象,都未能在时光之流中保持不变的同一。演进了数百年的模仿能力,以及晚近以来源自特定领域的对于模仿的理解力,也许为了要注入其他事物中而已经消失了。从整体上来说,在模仿能力的历史发展中,有个统一的方向已被认知。

第一眼看上去,这个方向仅处于模仿能力的愈渐衰退当中。因为现代人的感觉世界(Merkwelt)从那些神秘的一致性中所获取的东西,显然比古老民族或原始先民贫乏得多。问题仅在于:模仿能力是否已濒临枯竭,抑或是某种东西与其一起发生了变化。这种东西可能也处于那一方向之中,由此,星相学的东西被间接地引出。作为古老传统的研究者,我们必须预料到,如今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去预测直观造型所模仿的对象特征的存在,比如在星座当中。

为此,人首先应将“天宫图”(Horoskop)理解为一个仅在星相学意义上被分析的原初的整体(星座展现出一个特征单元,并且每一个行星的特征,都是根据他们在星座中的影响而被认知的)。人们要从根本上预设,早期存在物在天空中的历史是可以模仿的,不但以共同体的方式,也以个体的方式:的确,可模仿性包含着去运用一个现存的、相似性的指令。借由人的可模仿性,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人所拥有的模仿能力之中,必会发现赋予星相学以经验特征的、目前为止唯一的例证。如果模仿的天赋确实曾是古人用来支配生命的一种力量,那么除了将新生儿们纳入这种天赋的完全驾驭之外,几乎别无选择,特别是在宇宙的存在样式都已被塑造和定型的状况下。

生命诞生的瞬间虽是决定性的,但也只不过是一眨眼的功夫。这就将注意力引向了相似性领域的另一个特性:我们对它的感知是瞬息万变的。它飞逝而过,或是重新闪现,根本无法像其他感觉那样能被紧紧抓住。它从眼前匆匆而过,瞬息即逝。关于相似性的感知看起来与一个“时间契机”(Zeitmoment)密不可分。这就好似第三方的出现,即占星家的出现,将两颗星体的际会在瞬间捕获。而天文学家尽管拥有最先进的观测工具,在这里却无用武之地。

占星学给我们的启示,或许已足以让“非感性的相似性”概念得以理解。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说明,在我们的感知当中,不再有存在于一个人与一个星座之间的相似性。但是我们占有一种规则(Kanon),它使“非感性的相似性”固有的模糊性接近澄明。这个规则就是语言。

一直以来,人们都承认模仿能力对语言所产生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一说法缺乏根据,而且严肃意义上的模仿能力的历史,似乎完全未被思考过。首先,这些思考与我们熟悉的(感性的)相似性领域的关联最为密切。至少人们承认,模仿行为在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作为拟声元素而拥有它的位置。如果语言,像它表面看上去那样,不是一个经过约定的符号系统,那么人们就必将试着去接近并一再回溯思想最粗糙的、最原初的、以拟声释义的形式。问题是:这样的语言符合受过教育的、清晰的理智吗?

换言之:意义是否置于语词之下?正如莱昂哈德(Leonhard)在他富有启发性的文章《语词》中强调的那样:“每个词语是——并且整个语言是——拟声的。”使这个论题第一次从根本上得以澄清的钥匙,就隐藏在“非感性的相似性”的概念里。人们可以列出不同语言当中具有相同含义的单词,以其含义为中心,考察这些词的中心含义是如何相似的——尽管它们彼此之间通常并不具备最细微的相似性。这样对理解自然与神秘主义或神学的语言理论最具有亲缘性,对于实证的语言学也并不陌生。众所周知,神秘主义的语言学不满足于只将口语纳入它的思考空间,它让口语与文字平起平坐并发生关联。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在词语或字母的笔迹图像与意指、命名的关系当中,去解释“非感性的相似性”的本质,或许要比某些语言的组合形式更好。字母Beth①Beth是希伯来语的第二个字母。——译注的名称便由一所房子而来。所以“非感性的相似性”所引发的不仅是言语(Gesprochnen)与意指(Gemeinten)之间的张力,而且也是文字(Geschriebnen)与意指、言语与文字之间的张力,并且每次都是通过一种全新的、原初的和直接的方式。

其中,言语与文字之间的张力最为重要,因为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相似性相对而言是最为“非感性的”,它也是最后才能达成的相似性。若试图去回想它的真正本质,就不得不对它的发展史进行研究,难以穿透的暮霭至今依然弥漫在它的上方。最前沿的笔迹学教我们去识别手写的图像,或者更准确地说,教我们辨析“画谜”——它们是书写者的下意识在笔迹中隐藏的东西。可以说,在书写活动中以此种方式来表达的模仿能力,在生成笔迹之时,对于书写活动最具意义。笔迹便同语言一样,成了一个“非感性的相似性”与“非感性的相似物”的档案。

语言和文字神秘的一面,与其他符号学的东西,在并行发展中并非毫无瓜葛。一切关于语言的模仿,更多的是一种基础深厚的意图,它一般只有在某些陌生的领域,即符号学的、依靠语言作为中介的领域,才能作为它们的基础而显现。所以,书面的文字是形成“字谜画”的唯一基础,而隐藏在句子读音中的语境,则是带有瞬时音素的、相似之物闪现的根基。这样的“非感性的相似性”在一切阅读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如此一来,在进入语词奇特的双重含义的通道深处,阅读开启了它的世俗意义与神秘意义。小学生读字母表,占星家在星星中阅读未来。前者的阅读没有区分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反之,后者的阅读依据它的两个层面来清晰地给出过程:占星家解读天空中的星座,他同时也读出了由它而来的未来或者命运。

在史前时代,对星星、内脏以及偶然事件的揣度都是不折不扣的“阅读”,而且它继续为新形式的阅读牵线搭桥(如同如尼文①古代北欧人使用过的字母,被认为包含可进行占卜的神秘因素。——译注所起的作用)。那些早期作为预言基础的模仿天赋,在缓慢发展的千年历史中,进入了语言和文字,并在其中创造出了“非感性的相似性”最完整的档案。由此,语言便是对模仿能力最极致的应用:早期关于相似之物的记忆,毫无保留地进入了语言所扮演的这个媒介,在它之中,事物不再像早期的预言家或祭司的精神内部那样直接呈现,而是在事物的本质当中,在最易逝和最精细的实体中相遇并融合。换言之,时代更迭,预言将它古老的力量让渡给了文字和语言。

那个与阅读和书写过程几乎不可分离的“速率”,同样使努力、天赋和精神纳入那些时间的度量。在此之中,闪耀在川流不息的事物中的相似性,再次飞快地消逝。世俗意义上的阅读——不全是为了理解而阅读——与那些神秘意义上的阅读共享了它:阅读者可将置于一定速度或更多批判目光下的阅读方式,毫无代价地抛到九霄云外——他不愿一无所获。

我们所拥有的能够看到相似性的天赋,仅仅是往昔巨大强力的微弱残余,这种强力便是生成相似性并加以展现。这种已然遗失的生成相似性的能力,最后延伸到狭小的感性世界,我们在感性领域还能够觉察到相似性。千百年前,在新生儿诞生的瞬间,星座对一个人的存在所产生的影响,就已经进入了相似性的根基。

①Walter Benjamin, Lehre von Ähnlichen,Walter Benjamin Gesammelte SchriftenII, Frankfurt a. M., Suhrkamp Verlag, 1991,pp.204-210.

责任编辑:孙页

猜你喜欢

相似性感性星座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星座
12星座之我爱洗澡
星座
星座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