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笔迹学三篇

2017-01-28瓦尔特本雅明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本雅明笔迹

瓦尔特·本雅明 著 马 欣 译

文化理论前沿

笔迹学三篇

瓦尔特·本雅明 著*马 欣 译**

根据现已出版的本雅明全集,与笔迹学相关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如下3篇文献之中:第一,《安雅·门德尔松与格奥尔格·门德尔松〈笔迹中的人〉》,本雅明在这篇书评中对《笔迹中的人》所开创的笔迹学方法给予褒奖,并且根据门德尔松学派的“立体笔迹图像”理论,大胆预测了笔迹学研究的未来。第二,《新旧笔迹学》,这是当本雅明获悉柏林的“莱辛学院”将在笔迹学家安雅·门德尔松的领导下组建笔迹学重点系所时特意撰写的一篇广播稿,他在这篇文章中简要梳理了德国笔迹学的来龙去脉,指出了各个笔迹学流派在观点上的差异。第三,《相似性学说》。本雅明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非感性的相似性”。在本雅明看来,笔迹是一个“非感性的相似性”的档案,而笔迹学则是理解“非感性的相似性”的重要媒介。

笔迹学 笔迹图像 相似性 语言 文字

译者导引

本雅明对笔迹学的兴趣最早可追溯至青年时期,在他的日记《1912圣灵降临节,我的意大利之旅》中有一段话:“柠檬汁让我从精疲力竭中恢复了过来,于是我略微注意到,西蒙将谈话转向了笔迹学。”①Walter Benjamin, Herausgegeben von Rolf Tiedemann und Hermann Schweppenhäuser, Walter Benjamin Gesammelte Schriften VI, Frankfurt a. M., SuhrkampVerlag, 1991, p.262.据肖勒姆回忆,本雅明时常向朋友们展示他在笔迹学方面的奇异禀赋,并称赞他是“一位极具天赋并且目光敏锐的笔迹学家”。②Wallter Benamin, Herausgegeben und mit Anmerkungenversehen von Gershom Scholem und Theodor W. Adorno, Walter Benjamin BriefeI, Frankfurt a. M., Suhrkamp Verlag, 1978, p.241.

在致好友肖勒姆的信中,本雅明曾经两次提到笔迹学。第一次是在1920年5月26日,他在给肖勒姆的信中说道,自己与父母已彻底闹翻,而且他原先谋求大学讲师职位的愿望也已化为泡影,之后笔锋一转,说自己当月用3篇分析笔迹的文章赚取了110马克。①Wallter Benamin, Herausgegeben und mit Anmerkungen versehen von Gershom Scholem und Theodor W. Adorno, Walter Benjamin BriefeI, pp.239-241.可以看出,本雅明的笔迹学思想,是他在经济困窘之时用于谋生的手段。第二次是在1922年1月底,他在信的末尾愉快地谈到:“从明天起,我要给住在隔壁的一位名叫格吕内瓦尔德的黄毛丫头上笔迹学的课,每次30马克。我在KDW(西部百货)为自己购买了一支魔术棒。我希望借助于它将这件事持续得久一些。”②Walter Benjamin, Herausgegeben von Rolf Tiedemann und Hermann Schweppenhäuser, Walter Benjamin Gesammelte SchriftenVI,Frankfurt a. M., Suhrkamp Verlag, 1991, p.747.正当此时,本雅明全心投入关于歌德《亲合力》的评论文章的写作,还患上了“噪音精神病”,不得不在夜间工作。他开设笔迹学的课程,除去有贴补家用的好处,也是一种对写作压力的调节。这些浮光掠影的信息,显然无法满足我们对本雅明笔迹学的好奇。

根据现已出版的本雅明全集,关于笔迹学方面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3篇文献,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前两篇,通过它们方能真正进入本雅明笔迹学思想的内部,而从第三篇中则可读到本雅明的笔迹学思想在其“相似性”学说中的延伸。第一,《安雅·门德尔松与格奥尔格·门德尔松〈笔迹中的人〉》是一篇书评,本雅明从笔迹学的历史发展出发,主要对《笔迹中的人》所开创的笔迹学方法给予了褒奖,并且依托门德尔松学派的“立体笔迹图像”理论,进行了富有创见的预测。他提出,笔迹学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为心灵感应过程服务,并且将笔迹喻为进入“大世界剧场”的免费门票,而其呈现的是微缩了10万倍的全部人类本质与人类生活的哑剧。第二,《新旧笔迹学》是当本雅明获悉柏林的“莱辛学院”将在笔迹学家安雅·门德尔松的领导下组建笔迹学重点系所时特意撰写的一篇热情洋溢的广播稿。这篇文章简要概括、评价了德国笔迹学的来龙去脉,他先是替德国笔迹学长久以来在学界所遭受的冷遇打抱不平,然后又大力称赞“莱辛学院”的创举,最后着重指出了德国笔迹学新的发展趋向及其相关的理论背景。第三,《相似性学说》与其修改稿《论模仿能力》均写于1933年,本雅明全集的编者罗尔夫·蒂德曼将其归入“形而上学—历史哲学研究”的名录下。文章在表面上与笔迹学无甚瓜葛,实则不然。本雅明在文中指出,笔迹是一个“非感性的相似性”的档案,它所引发的不仅是言语与意指之间的张力,而且也是文字与意指、言语与文字之间的张力。笔迹学可以作为理解本雅明的“相似性”及其相关概念的重要媒介。

本雅明的研究专家伊斯特·莱斯利(Esther Leslie)曾指出:“对作为笔迹学家的本雅明来说,表述平面即文字平面上的潦草笔迹可以直接揭示更深层的意义。”③伊斯特·莱斯利:《本雅明》,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5页。在笔者看来,笔迹学之于本雅明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性格分析,他在《单行道》(1928年)中对“中国誊本”的文化价值给予了积极肯定,并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年)一文中对中国书法的动态特质进行了美学阐释。如果把这些都置于本雅明笔迹学思想的语境之下,那么就可以获得更为精准的解读。

Three Essays on Graphology

Walter Benjamin (Trans. by Ma Xin)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edition of Benjamin, the discussions related to graphology mainly focus on three essays. (a) In the review “Anja und Georg Mendelssohn,Der Mensch in Der Handschrift”, Benjamin praised the groundbreaking graphology method of this work,an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Mendelssohn’s school “cubical handwriting-image” he made a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of graphology study. (b) “Alte und neue Graphologieis” aspecially written broadcast script of Benjamin, who learned that Berlins “Lessing-Hochschule” will build an institute of handwriting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Anja Mendelssohn. In this article, he brief l y went through the history of German graphology, and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ces of viewpoints among various graphology schools. (c) In “Lehrevom Ähnlichen”, Benjamin put forward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nonsensuoussimilarity”. In his opinion, handwriting is an archive of “nonsensuous similarity”, while graphology is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understanding “nonsensuous similarity”.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年)。德国思想家、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文学评论家,被誉为“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主要著作有《单行道》、《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德国悲剧的起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柏林童年》、《拱廊计划》等。本文是由本雅明在1828—1933年间写作的与“笔迹学”密切关联的三篇文献组成,标题由译者所加。

**马欣,女,1985年生,陕西延安人。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学与文化研究。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2017M61152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研究”(项目号:16ZDA19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本雅明笔迹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巧克力能否去除桌上的油性笔笔迹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笔迹线条主动触觉在笔迹鉴定中的运用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诚实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