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交响曲
——威灵顿的胜利》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2017-01-28李希珏
李希珏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战争交响曲
——威灵顿的胜利》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李希珏
(三亚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
《战争交响曲》是贝多芬应节拍器的发明者梅泽尔之邀而作,当时梅泽尔发明了一种称为“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通过气压可以同时演奏一些军乐器,他于是要求贝多芬以维多利亚战役为题,写一首用“节拍器”来演奏的乐曲。《战争交响曲》没有被编入贝多芬的编号交响曲内。虽然如今大家对这部作品的了解甚至还不如贝多芬早期的两部交响曲,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他的创作灵感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写作完成了。
一、使交响乐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
纵观诸多名垂后世的作曲家的交响曲创作,尽管有人比贝多芬更多产,如莫扎特创作了41部交响曲,海顿创作了108部交响曲,但没有任何一位作曲家能象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能有这样宽广的构思、宏伟的形象、深邃的感情、鲜明的对比和新颖的风格。贝多芬是古典主义交响曲的革新者,音乐中树立的英雄形象和革命精神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在贝多芬使交响乐成为严肃的、带有思想容量的交响乐之前,交响乐多是娱乐性的。贝多芬极大的扩展了交响乐的容量,使之直接成为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1812年拿破仑攻入莫斯科败绩后,欧洲各国联合,英国著名将领威灵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乘机采取积极攻势。他依靠准确的判断,与1813年6月21日在西班牙的维多利亚城区对法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一举全歼法国,英国名将威灵顿击溃拿破仑,迫使法军放弃西班牙,维多利亚大捷,历时5年的半岛战争以英军全胜结束。1813年,当威灵顿把拿破仑彻底赶出西班牙的消息传来,因祖国和法国的战事不利,加上与“永恒爱人”泰丽莎分手的痛苦,处于尴尬时期的贝多芬重新燃起了激情,用音乐描绘了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题献给英国摄政王乔治四世的交响乐--《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二、大胆突破传统的曲式布局,为浪漫主义自由曲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从早期维也纳乐派到海顿已确立和完善了四乐章的交响曲。此后的作曲家无一不遵循此交响曲固定形式。贝多芬更是把这种形式发展到了极致。但在《战争交响曲》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却只用了两个乐章,以此形成两个乐章的大层次对比。
乐曲的第一乐章由表现英国军队的进行曲《大英统治》和代表法国的进行曲《马尔伯勒》、《战斗》、《突击》四个部分组成。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及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
第二乐章,胜利主题与英国国歌《神佑吾皇》形成三部性结构,国歌的再现使气势宏大。国歌主题在快速而华丽的赋格展开中将乐曲推向胜利的热潮。
《战争交响曲》由两乐章构成的交响曲布局以及每一乐章也非按照交响曲的固定曲式写作的手法为浪漫主义以后的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浪漫主义以后的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不再全是严格的四乐章套曲形式。
三、作品的价值与不足
从历史评论来看,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中的上等之作,但是作曲家本人还是比较喜欢她。新颖的创意造就听觉的盛宴对于这类描绘战争中的英雄体裁的音乐创作,贝多芬早已创作自如。他的九部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的交响曲中就有三分之一是直接描绘这种英雄形象的。从听觉的角度看,《战争交响曲》算的上是一场听觉的盛宴,在为数不多的直接描绘战争的场面作品中,它算得上是成功的,给人以极大的听觉冲击与享受。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邀请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的梅泽尔。这种新颖的创意中,梅泽尔是功不可没的。曾因改良节拍器而名声大噪的梅泽尔是一个十分懂得煽动群众热情的人,当他作的一首由长笛、小提琴、小鼓、大提琴、铙钹及三角铁等等构成的曲子在维也纳公开演出后,立刻获得举世的喝彩与赞许,以致没有向贝多芬透露他已为此曲作了全部的设计,例如全部的鼓声进行及法军与英军的装饰乐句等就是他的杰作。《战争交响曲》最终在1813年12月13日,与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及两首进行曲一起公开首演,它很巧妙地比梅泽尔个人的演出早了几天。也因此为“尴尬期”贝多芬带来极高的声誉。
虽然《战争交响曲》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是由“节拍器”来演奏的,但这仍给浪漫主义以后的作曲家以很大的启发。为了产生丰富的音响效果,他们努力挖掘新乐器、探索乐器新音色和发展组合。
不过可惜的是,《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由于其作品的自由性,使得贝多芬对交响曲各乐章的贡献也没能在这部作品中得以体现。用今天的视角来看待《战争交响曲》,这部与贝多芬的其他经典作品相比,还存在一定的“粗糙”之处,但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部作品,作为贝多芬成熟时期的作品之一,他它在当时的轰动效果,给贝多芬带来的极高声誉以及流传至今,足以说明的它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