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原维度
2017-01-28张玉冰
文 / 张玉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起点, “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2]。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核心展开了关于历史演进机制、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两种生产理论等三个层面的论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从现实的人出发。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如何推动现实的人更为全面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保障现实的人的利益,如何使现实的人的力量真正成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需要做出新的阐释。
一、提升现实的人的素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胜利的基本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3]。此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使“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4]。这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目标。
首先,促进现实的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现实的人作为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存在者,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主体和成果享用主体。我们要不断引导新时代每一个现实的人正确认识“自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科学理解“自我”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既要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独立存在,又要认识到“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激发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建设者的主体意识。只有促进个体意识的觉醒,才能够使现实的人认清“我”就是“梦之队”的一员,自觉地将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相统一,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现实的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5]。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每一个现实的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价值生成的精神动力”[6],也是现实的人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着各种错误思潮对现实的人的思想冲击,导致现实的人的思想激荡,从而影响了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于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整合功能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一是要提升现实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要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宣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于现实的人的思想中,以筑牢人们的精神支柱,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对现实的人的影响。二是要提高现实的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凝聚现实的人的共同价值理想,激励现实的人为了共同理想而奋发图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真正转化为现实的人的行动。
再次,增强现实的人的民族情怀。当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拥有至高至上的民族情怀并以此作为拼搏奋斗的动力时,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民族发展的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将实现。“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华夏”早已成为我们民族不可磨灭的深深烙印。由此,我们共享着“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骄傲,也共同经历着“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家国命运。而在民族危难之时,正是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伟大民族情怀,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今天的灿烂与辉煌。如今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起点上,更要弘扬宝贵的民族精神,培育现实的人传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热情,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满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凌云壮志,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二、满足现实的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这个核心理念始终贯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今天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设定了通过两个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既要通过奋斗使全体现实的人幸福起来,又要通过奋斗使中华民族复兴起来,实现第一个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为现实的人造福,为现实的人圆梦。
首先,满足现实的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出发点。为了现实的人的美好愿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得以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进行伟大斗争的进程中要“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8];在建设伟大工程的进程中要坚持“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9];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进程中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中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11],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中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2];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13];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进程中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14];在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中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可见,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都是依据现实的人的需要而制定和规划的。
其次,决胜期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由现实的人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归宿。共享发展不仅体现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更体现了发展成果的归属和发展的最终目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是现实的人的物质及精神获得感最强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中华大地上所有现实的人。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力争按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个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实现的小康社会是全体现实的人的小康社会,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是最大的收益者,都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
三、汇集现实的人的力量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指出“每一代都利用前一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6]。每一代现实的人的力量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更替和文明的演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现实的人的智慧和力量。
首先,现实的人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源泉。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蕴藏着推进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7]一代又一代现实的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推动中国取得一项项骄人成果,使中国从贫穷走向繁荣,而且为世界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运动提供着中国方案。人民是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智慧之源,我们要不断发挥人民群众运用伟大智慧改变中国的创造愿望和创造动力,继续推进中国理论的新高度,创造中国经济的新速度,提升中国科技的新精度,探索中国生态的新深度,书写中国工程的新跨度,积淀中国文化的新厚度,彰显中国外交的新风度,通过人民的智慧创造更多的中国奇迹,夺取决胜期的伟大胜利。其次,现实的人的实干精神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最大保障。中国的历史是现实的人拼搏奋斗的历史,依靠现实的人的力量发动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依靠现实的人的力量完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的独立,依靠现实的人的力量进行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一片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必将依靠现实的人的力量乘风破浪取得新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8],“实现中国梦,创造全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19]。梦想就在前方,实干方能圆梦。实干精神是中国人民的本质精神,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依靠实干精神奠定了中国的强大,王进喜依靠实干精神打造了中国的能源基地,中国维和部队以实干精神彰显了中国正义,南极科考队员们以实干精神呈现着中国高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是中国人民恪守的实践原则。在新时代我们更要大力发扬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在自己岗位的实干精神,以苦干成就中国的未来,以实干振兴民族的明天。
现实的人就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原维度。我们要以中国十三亿多现实的人的美好愿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唯物史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在新时代促进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1][2][1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524,540.
[3][5][7][8][9][10][11][12][13][14][15][17][18][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18/c_1121819598.htm.
[4]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20379989.shtml.
[6]虞志坚.中国梦价值生成的内在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