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乐平古戏台的装饰艺术

2017-01-28章晓岗高婷王岩

山西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乐平戏台装饰

文 / 章晓岗 高婷 王岩

古戏台的发展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戏曲艺术由成熟到繁荣的发展历史。从宋金时期的“看棚”到现代的歌剧院,不同时期舞台的装饰设计都是时代的产物。戏曲的种类、角色的扮演以及对于建筑场所精神的渲染,无不影响着戏台的整体装饰风格与布景艺术。江西乐平是中国古戏台文化的一个集聚地。据统计,目前尚有400余所古戏台保留至今,“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乐平也被诸多学者认为是中国赣剧之腹地。

一、物象表下的戏曲渊源

乐平地处赣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人文渊薮,辉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家喻户晓的赣剧饶河戏,其音乐旋律悠扬,既饱含赣音乐的特点,又兼融“闽”、“皖”等地的唱腔,不同的表演行当亦有不同唱腔和衬字运用,被周恩来高度评价为“美、秀、娇、甜”。元末明初,南戏转朝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一种向城市发展,走士大夫道路,曲牌趋向规范,作词严谨,曲风典雅,终使水磨昆山腔出现;另一种在乡间流传,杂糅了宗教音乐与乐平小调,继而诞生出活跃于民间的“弋阳腔”。嘉靖年间,“乐平腔”得到迅速发展。别具一格的演唱手法,使其从弋阳腔中脱颖而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自江以西为弋阳,……至嘉靖以后,由弋阳演变乐平腔,为徽青阳,逐渐盛行。”这使后来“赣剧以乐平腔之名称胜一时”,这便是最早的饶河戏。

二、古戏台建筑的装饰艺术

戏曲的演绎必然使戏台应运而生。戏台作为戏曲文化的载物,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饶河戏在乐平繁盛,戏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戏台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逐渐成为与饶河戏相伴相随的独特建筑艺术。[1]在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乐平古戏台以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遗存出现。它不但注重整体的形式布局,与山势地形、村落分布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而且十分讲究建筑构件的装饰艺术,既有飞檐阁楼的精巧,又有重檐歇山式的端庄,形式多样,造型精巧,装饰繁华,异彩纷呈。这些戏台按属性分,有庙宇台、祠堂台和万年台等;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结构分,有木质结构台、石质结构台和石木混合结构台。因历史变迁,如今乐平保留下来的古戏台大多为万年台与祠堂台,精巧的设计,别致的结构,繁华的装饰与布局,让每一座戏台的背后都有它光彩照人的历史。

所谓万年台,乃是室外的单面台,坐落于村户中心,面朝街道,四通八达,意为经久不衰,万年不倒,有凝聚民心之作用。万年台的立面装饰取传统建筑中间牌楼式样,依据古典戏文中的人物与造型,雕刻入木三分,施金敷彩,美轮美奂。著名的有坑口万年台、韩家万年台、南界首万年台等。祠堂台的出现比万年台更多了几分“祭祀酬神”的味道,寄托了期盼宗族兴旺与对神权的崇拜之情。戏台分晴、雨双面戏台,中间用木雕屏风隔断,雨台向内,与祠堂相对,两侧有阁楼包厢,檐翘、阁罩依次向前推出,规整有致。整体建筑气势宏伟、富丽堂皇,每一个雕刻内容大都有迹可循,融入了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并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传统戏文等融入其中,讲究忠义孝悌、祖宗礼法。

单从装饰性来讲,戏台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六种:屋脊、宝顶、飞檐、藻井、立柱石础和雕刻工艺。屋脊装饰多以龙、狮、麒麟等走兽形象。《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与麒麟,虽非现实之物,却有神秘与吉祥之意,惯被皇家使用。与二者同受推崇的便是狮,“佛祖释迦摩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吼”,可见对佛家而言,狮乃吉祥之兽,起镇宅护身之用,常有狮子滚绣球或配绶带等形象出现。这些屋脊神兽多半表情夸张、造型丰富,与戏台搭配赋予了建筑更多灵气,尽显雄浑大气之美。宝顶作为戏台屋脊中心的圆顶,材料多为金属或琉璃,具有民族古风。它们不仅造型丰富美观,而且作为建筑的主要构件,还可起加固屋顶的作用。宝顶寄托了老百姓镇邪驱灾、祈望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飞檐作为建筑屋顶的翘脚,做工精巧,有飞举之势,显露建筑直冲云天的豪气。这些戏台的飞檐并非空洞美化,每至梅雨时节,天气阴沉,向上的翘脚有利于扩大采光面,并使雨水于建筑外部顺着飞檐流下,方便排泄雨水。位于戏台顶棚中心位置的藻井,常见的有螺旋形与多边形,装饰繁巧复杂,色彩浓烈,有加强音效和反射声音之用。古代人讲究看戏求意境,藻井为“天”,舞台为“地”,戏曲的演绎,灵魂的共鸣,追求的是天、地、人和谐统一。诚如《风俗通义》中记载的对藻井的描绘:“殿堂像东井形,刻作荷凌。凌,水物也,所以厌火”。为避免木质结构的古戏台引发失火,能工巧匠们用手中的刻刀,刻绘蛟龙、锦鲤、荷花等与水相依的图案,将情感追求寄托于戏台装饰内容,取其抑或的象征意义,表现非常丰富。立柱石础是传统的木构建筑。因受天气影响柱子常因潮湿而腐蚀,聪明的古人就将石料进行加工做成柱础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柱础形式多样,像六棱立柱、金龙盘柱、覆莲石础、莲花石础等,整体上稳定却又不显笨拙,极具装饰性。雕刻工艺上,无论是斜撑与雀替还是樑枋匾额、建筑窗格,都进行精致装点,雕梁画栋,阴刻与阳刻结合,再配以彩绘,美不胜收。一座戏台的精美雕刻背后是人力、物力、金钱的堆砌,从绘制雕刻图案,到选择材料严苛把关,一层层筛选,戏台落成竟至几年之久,雕刻的空间感与体积感甚至可以和皇宫雕刻装饰媲美,令人惊叹不已。

三、戏台建筑装饰的文化美学

戏台于古人心中地位至高无上。它不光是作为丰富生活的娱乐舞台,还来自对神权和王权的崇拜。晚清以前,戏台装修多为清水之作,题材内容也限于戏曲故事,如“樊梨花”、“三顾茅庐”、“文王访贤”、“黄鹤楼饮宴”等, 其间山仙水神寿星,驾云乘水,穷极乐和满超俗于盈尺。从戏台的建筑外观以及游台谱戏开台剧目可看出,戏台被人们视为镇邪之物,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因深受佛教建筑文化影响,戏台从结构以及装饰都带有佛教建筑元素的影子。屋脊中央的彩瓷宝顶,其实是一座微缩宝塔,那莲花瓣或螺旋状的藻井,应该是佛座佛髻的启示,鳌鱼来自观音传说,而那飞檐下的风铃铁马则明显是搬自梵宫寺庙。[2]

乾隆以前乐平戏台整体建筑规模小,屋顶造型、装饰以简洁形式居多。明崇祯年间的涌山昭穆堂祠堂台,三间四柱歇山式,两侧各一只戗角。这类戏台结构布局在江西其它地区早期戏台中也可发现,如弋阳县朱坑上童明代的祠堂台,为三间四柱一楼式,无戗角。从乾隆时期开始,乐平戏台建筑规模日益发展,屋顶结构造型、装饰设计愈趋复杂化、造型上形式多样化,装饰上精巧细腻化。乾隆年间的南界首万年台建筑规模相比于之前更大,屋顶造型、装饰设计更为复杂,古戏台建筑的发展呈愈演愈烈之势。乐平古戏台虽然只是传统戏台的剪影,但在建筑构建上,如屋脊、飞檐、藻井、立柱石础等,都在现代舞台中进行打破重组、提炼,充分利用了传统戏台装饰图案,融入现代艺术中的含义,以夸张的手法将现代人的审美情感表现出来,蕴含多层含义的表现方式。其空间形态蕴含着东方哲学思想和意境之美。

四、戏台文化的新视野

古代人看戏,现代人看演出。同为娱乐,只是展现方式不同。在视觉文化愈加趋向多元化的时代,现代舞台的装饰追求文化本土回归更为重要。[3]古戏台的装饰元素由于情感、精神及审美意识等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戏曲文化,成就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传承至今。随着现代人们审美追求的提升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雕刻纹样、装饰色彩等传统戏台元素,活灵活现于现代舞美设计,古戏台装饰艺术特色在现代舞台中再次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说过:“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4]可见,中国古戏台建筑在传统文化中乃是独树一帜,空间装饰艺术在创作方法与现代舞台设计中有异曲同工之处。现代舞台艺术设计理念的创新需要依托传统文化回归本土,既保证现代舞台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能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随着传统戏台元素在舞美设计中的应用,许多因素不可忽视。舞台的设计需要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但传统戏台装饰纹样注重形态的意趣性,轻视相似性,带有明显手工趣味性,所表现出来的装饰图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创作者在设计时必须找到能体现自身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展现舞台美术现代性、时代性及人文性,将现代材料、造型结构与现代舞台美术相融合,塑造别具一格的新舞台形象。昆曲《1699桃花扇》[5]是现代艺术与传统昆曲的完美创新与设计。其舞台设计简约大方,将古戏台中建筑的“回”字形空间运用其中,整个舞台布景分两个部分,主舞台演区两侧和天幕的位置各设一道白色回廊,回廊整体高约3 m,宽约1.5 m,台高约20m。演区中部为6mX6m小台,置于水面可移动,使得观众与舞台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后台布置了喷绘布景,回廊的上顶侧板内侧为灯具安置处,灯光正好投射到布景上,绚丽多彩,起到照亮喷绘布景的作用。戏台三道回廊将演区围成一个16 m × 16 m的方形区域,才子佳人的时空就是浓缩在这方寸之间,舞台背景为《南都繁会图》,尽显穿越时空的绝美画面,地面铺设黑色的镜面反光式地板,灯光若隐若现,异彩纷呈,使当年热闹非凡的秦淮河畔被舞台上的演员演绎得美轮美奂。

这种设计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清新、自然的审美体验,充分激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胡妙胜先生在《舞台空间的魅力——舞台设计的创意和表现》序二中说道:“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舞台设计总是一种视觉解释。……只是对于呈现在舞台上的‘小世界’的解释,好的舞台设计提供给观众的不只是一些视觉刺激,而是感动、体验,评价戏剧世界的航标和框架。”由此,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注重内心感受,用心体验、感受设计,不仅要不局限表面更要摆脱理性束缚,在造型和装饰上将现代化的意识和设计者的创作情感充分体现出来,而且要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遐想。

舞台设计有着历史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融合了多重因素,是一门综合艺术。多元化发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建筑艺术的时代主旋律。这些被应用在现代舞美设计中的古戏台装饰元素,极大丰富了现代舞台美术的表现手法,对于传统古戏台的研究需要达到再认知、再利用的目的,与现代科技与审美相辅相成。我们应当对古戏台的核心装饰元素进行全新的诠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新的创作元素,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舞台创新设计。

[1]黄辉富.赣剧与乐平古戏台[J].戏曲艺术,1997(2):95.

[2]田友国.戏台穿越千年[J].寻根,2013(2):45.

[3]孔帅,李汉平.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舞台设计的融合[J].美术向导,2013(6):40.

[4]刘菁菁.中国古建筑元素与现代戏剧舞台的碰撞[J].戏剧文学,2013(5):68.

[5]张淼.金粉未消亡 闻得六朝香——昆剧《1699·桃花扇》的舞台美术设计[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3):75-81.

猜你喜欢

乐平戏台装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台送到家门口
狸猫戏台
鲤鱼旗装饰坠
乐平的眼镜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乐平戏台:绽放在乡土中的文化奇葩
数百座戏台遗存 上千年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