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频档案的电子化发展
2017-01-28杨群
文 / 杨群
电子化档案的运用可以避免传统音频档案保存过程中磁性减弱和信息丢失等现象发生,同时能有效解决音频档案对记录播放设备载体的依赖问题,实现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的普及。虽然电子化建设难免遇到困境,但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不断增强档案的社会性,是体现信息档案发展潮流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的现状
2005年12月出台的IASA-TC03指南修订版——《保护音频遗产:道德,原则;保管策略》,阐明了数字电子化过程中传统音频档案保存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列举了传统音频数字电子化加工流程中设计的参数以及储存规格,指出了数字电子化发展的必然性。我国传统音频档案大多采用磁性载体形式进行保存,如磁带、影碟等。档案载体类别少、易受外部因素的侵蚀、保存时间短、易老化等都是传统音频档案保存的弊端。为处理传统音频档案缺陷问题,我们选择传统音频的电子化发展之路,既能有效解决载体保存、储存时间等问题,又能充分证明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图书馆在数字电子图书馆系统规范的指导下设立了《数字资源加工标准与操作指南》专门项目。其中,有关音频资源数字电子化加工层面的《通用数字资源(音频数据)格式标准分析报告》也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1]
我国逐步将音频档案电子化工作纳入了中央到地方各级档案部门的规划。2010年,我国颁布了《数字声像档案著录规则(征求意见稿)》,规范各级别、各类型声像档案的整理收集、数字电子化、加工编目、交换、对外开放工作,以有效提高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工作效率。另外,各省市也为音频档案电子化行动制定了相关规定[2]。长沙市档案馆与高新电子科技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多对象、多格式的兼容型“长沙市声像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采集完档案馆内传统音像档案资料后,用录像机输出音频信号以采集形式上传至工作站实现电子化,生成时间可以精确到帧,随之形成MPEG-2高码流文件和WMV流媒体低码流文件,最后生成电子化音频档案,此档案可以轻松嵌入GIS系统和综合办公系统中。但我国音频电子化发展过程尚未形成相关标准,音频档案数字化研究尚欠火候。
二、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的困境
(一)电子化发展技术设备不足
传统音频档案载体的电子化发展,需要依靠各种硬件相互协作,才能实现音频数据的转录与收集。传统载体下的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需要用到以下几类硬件:模拟音频输出放音像设备、采集编辑模拟音频信号收集设备和电子化音频档案储存设备。
完善的传统载体音频档案读取设备是电子化发展的基础。但在音频载体流行之前,各个生产厂家并未就技术标准和格式标准达成一致。它们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对自己公司技术设置了产品技术壁垒。于是,所有的录音、摄像设备只能用匹配的放音、放映设备进行读取。因此,传统音频档案的电子化发展容易陷入众多品种繁杂,但数量极少的音频文件读取机器选择窘境。[3]
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可使用的编辑软件众多,所针对的音频格式也各不相同。运用这些软件可以轻松进行音频档案的各项操作,但在修复方面,目前没有一种软件可以完美实现。不同音频档案数字化转变公司的修复系统都各有局限性。上海一家音频档案馆采用自己开发生产的电子修复软件系统,但算法过于复杂,包含三大类十四种,普及范围受限。这使电子化发展技术的开发时间被延长,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效率降低。
(二)档案机构认知落后,档案实用性差
磁带、硬盘作为我国传统音频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占地面积大且容易老化。大部分档案馆、图书馆为防止外借过于频繁而造成音频档案磨损,通常在收纳后采取封存处理,极少外借,以保证音频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但是长时间的封存和严格的外借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们对音频档案的关注度,音频档案的普遍认可度下降,有些人甚至认为音频档案并无大用。在此氛围中,图书馆从音频档案上所获的收益甚微。[4]
大多数音频资料在入档后只能处于尘封状态,为时间所侵蚀,或单纯被锁在档案柜中失去实用价值,最后因老化、磁性丧失而被清理出去,恶性循环就此形成。档案机构的认知错误导致传统音频档案分类工作不完善,没有根据词汇、背景、时间、事件进行分门别类摆放,只是随意堆叠,借阅者查找起来耗费时间长,效率性低,实用性差。
(三)档案电子化发展资金不足
我国传统音频档案数量大且部分损坏,因此电子档案转化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录入数据,还需要对一些受损音频进行修复和重录,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方面,电子化档案转变设备需要一系列配套设施,价格不菲;另一方面,电子化档案修复软件大多拥有版权,需要自行采购,费用不低。
国家档案管理政策颁布众多,但相应配套资金划拨难免有所不足,无法面面俱到。这使得传统音频档案的电子化发展普遍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会极大限制图书馆、档案馆相应转变设备的开发和研究,它们只能采用老旧转变设备进行音频档案录入和分类,档案转换效率不高。
三、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的策略
(一)更新音频转变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传统音频档案电子化软件开发可以通过以下软件实现:Cool Edit Pro、Gold Wave、Adobe Audition等音频编辑软件和Adobe Premiere、Eduis、绘声绘影、Ulead Media tudio Pro等视频软件。这些软件可以有效解决电子转换设备开发商家的技术壁垒问题,不用再面对复杂的设备配套过程。这些软件编辑功能强大,可以对采集的音频文件进行各种便利插入、复制、剪切、黏贴、拼接、文字叠加以及合成音效等操作。通过这些音频档案编辑软件的使用,档案电子化工作者可以在不破坏档案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方便地进行操作以实现音频档案转化和档案质量提升。此外,我们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还可以对音频档案文件进行标注、标引、分割等操作,充分提高音频档案编辑效率[5]。
在音频档案电子化转存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应用一些辅助软件来帮助整个档案系统正常运行,避免传统电子转存设备的数据中断、丢失等。这类辅助软件包括保证软硬件设备正常工作运行的驱动程序、提供基础平台的OS操作系统、保护数字存取系统以及数据扩系统等,涵盖面广且功能性强,在系统的维护上优势突出。
(二)提高档案机构认知水平,强化实用性
以往传统音频档案在档案机构的错误认知下,普遍面临入库后封存的境地,电子化发展进程缓慢,档案价值无法充分体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现行政策,开展音频档案保管和电子化关系讲座或组织音频档案电子化教育活动,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对音频档案保存及电子化发展的正确认知,进而推动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的队伍建设。
同时,我们可以开展相关借阅活动,放宽借阅规则,鼓励人们参与音频档案借阅宣传活动,在音频档案中附上数据库链接,使人们在欣赏富含历史韵味的音频档案时,也能体验现代电子化音频档案的便捷服务。音频中一些晦涩难懂之处都可以通过电子档案库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减少欣赏障碍,提高群众认可度[6]。图书馆、档案馆方面在借阅活动中可以获取一定受益,有利于档案人员工作热情的激发,进而凸显音频档案电子化的价值。
(三)引入档案电子化资金,更新电子转化设备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解决我国档案电子化资金缺乏问题。其一,开展相关宣传投票活动,宣传电子化档案的优势,进行电子音频档案演示,邀请人们参与音频电子化档案投票活动;采集相关数据进行报告编写,附上音频档案电子化发展后流量增加的数据记录,提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审核,再提出拨款申请,成功率会大大提高[7]。其二,建立互联网音频电子化档案阅览平台。人们可以通过付费方式,查阅相关音频档案,享受传统音频档案所不具备的便捷服务。平台中的档案资源都是按类别进行储存的,包括时间、事件、注解、背景等。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收费平台获取的资金来进行相关电子档案转化设备的配置和音频电子档案修复软件的购买。如果资金条件允许,我们还可以根据图书馆、档案馆自身实际,研发适合本图书馆、档案馆的音频档案电子转化软件,更新传统陈旧电子化设备,保障音频电子转化过程的安全平稳,避免老旧设备数据录入过程中数据中断丢失等问题,提高档案录入工作效率[8]。
[1]徐卫红,王健.多媒体档案资源建设与实践[J].兰台世界,2014(S4):16-17.
[2]任伟利.试论数码类声像电子档案的管理方法[J].山西档案,2013(S1):84-85.
[3]周静.规范音频档案管理拓宽再利用途径——浅析北京电台音频档案管理工作[J].北京档案,2011(6):36-38.
[4]王雨桑.犁铧大鼓“音响悬案”与历史音频档案的信息还原[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2):34-40+4.
[5]王淑霞,边树芳.高清视频档案保存格式标准研究[J].中国档案,2016(4):60-61.
[6]程晓梅.运用数字化技术管理电视台声像档案[J].浙江档案,2015(11):57-58.
[7]陈嫦娥.心声音频馆——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场景化数字内容产品出版探讨[J].出版广角,2014(10):58-60.
[8]谢建云.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技术在数字档案馆中的应用[J].山西档案,2016(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