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教师职业档案管理创新
2017-01-28穆新参
文 / 穆新参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教师职业档案的合理规划有助于教师职业经验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在传统模式下,教师职业档案管理大多采用经验管理、定性管理模式,无法实现最优决策。在大数据支持下,教师职业档案信息范围有了极大拓展,加强了教师与岗位的精准配对,为高校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更详细的依据,有效避免了教师人才的流失。教师职业档案管理创新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建立起丰富的档案库,有利于教师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整体机能。
一、大数据与教师职业档案的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许多高校加快了教师职业档案建设进程,改变了档案管理者传统的思维模式[1]。大数据的全面应用为教师职业档案建设提供了新视角,使档案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处理,让决策层及时了解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前做好决策。
(一)大数据为教师职业档案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大数据技术下,高校教师职业档案建设能覆盖教师的所有档案数据,可以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使教师职业档案建设日趋完善。首先,传统的纸质档案信息被扫描采集,充实档案数据库,作为教师职业档案的基础数据。其次,教师的考勤、技能培训、薪酬、绩效等信息,也被扫描进数据库,作为教师职业档案的参考部分。此外,教师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电话、爱好、健康状况、背景、社会关系、特长等,也在数据采集的范围中,成为教师职业档案的补充部分。还有外部环境中的一些数据,也可以考虑加入到数据库之中,如经济发展环境、人才供求环境、各领域的薪酬水平对比等。高校教师职业档案可以提供较为广泛的信息,能充分利用内外部信息,能准确描述出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情况,并做出到位的评价和预测,从而推动高校教师职务管理水平的提升[2]。
(二)大数据推动了高校人力资源发展的科学决策
高校教师职业档案建设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聚类,得出各数据之间的关联度,无需像传统模式下高校教师职务管理那样寻找信息的因果关系。这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能从战略角度对人力资源发展进行精准的预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教师职务管理工作,思路主要放在社会发展动向和人力资源规划的关系、人员素质和岗位安排的关系、人才流失和人员稳定的关系等方面。这能为人才招聘、岗位管理提供新视野,有利于人力资源发展决策,实现岗位的精准配对,强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避免离职、跳槽等事件发生,通过合理的职业管理稳定高校人才队伍,凸显出大数据的价值,进而提高教师职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大数据强化了教师职业档案的科学管理
在传统的教师职业档案管理中,更多的是依靠所积累的经验实现定性管理,并非凭借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管理[3]。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由于传统模式下教师职业档案数据范围不广,较难做到客观管理,不得不采用经验式的主观管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颠覆了这种传统做法,教师职业档案管理中的职业素养、业务技术、工作业绩、激励措施、人员培训等,都需要进行数据化。因为数据有着很强的可比性,有助于定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类职务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使传统复杂的管理变得更简单,这是大数据所带来的进步。它促使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四)大数据促进了教师职业档案管理最优决策的实现
一直以来,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的传统做法很难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进行管理;二是信息不完善,数据量跟不上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三是不能准确预测教师的职务行为,不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的决策是以部分人满意为目标,而不能达到最优决策效果。部分人满意主要是指决策层以及少数教师满意,并不能代表广大教师的心声,所以这不是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的最优途径,也不能带来最好的效果。从整体上看,部分人满意的决策结果,有一些是教师们可以接受的,但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引入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教师职业档案建设进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师职业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数据量,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并且能增强对教师职务行为的预判能力,从而为教师职业档案最优决策提供有利条件。
二、大数据下的教师职业档案管理创新途径
人才队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资源。在大数据支撑下,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创新有了更多途径,但需要全面收集各类数据。只有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各信息之间的关系,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才能实现人岗最优配对,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终稳定教师情绪,使师资队伍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一)提高教师职业档案构建理念
大数据是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概念,不但要求数据覆盖范围广泛,而且要求采集渠道的多元化[4]。高校教师职业档案建设在引入大数据的同时,还应具备构建理念。一是通过传统渠道充分采集纸质档案信息,如教师的基本信息、工作概况、绩效考核结果等,为教师职业档案充实基础数据。二是利用当前已有的管理系统对接相关的数据端口,实现数据全覆盖,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考勤签到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师培训系统等,自动采集教师的绩效信息、考勤信息、教学科研信息、学生评价信息、职业培训信息等。三是采集教师主动填报的其它信息,包括心理测试情况、身体健康状况、职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四是关联互联网接口,自动采集教师在学校之外的相关信息,包括遵纪守法情况、信用记录情况、网络社交情况等。教师职业档案可以全方位、多维度地反映出教师的整体面貌,为高校教师档案的量化管理提供信息依据。在教师职业档案构建理念下,高校教师档案应强调科学管理,使教师能够实现全面、自由、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中大数据是核心推手,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二)通过教师职业档案促进“人岗精准配对”
教师与岗位的“精准配对”是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档案可以有效促进“人岗精准配对”。首先,是采集优秀教师的信息要素,包括教学方法、科研成果、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使用一定的算法建立起岗位优化模型。其次,是按照岗位优化模型的标准,综合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教学职责、管理重点等,配置匹配度最高的教师,真正实现“精准配对”,全面发挥教师队伍的才能和潜力。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拟招聘人才的复查考核,在掌握应聘者基本信息的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挖掘应聘者更多的信息,如政治信仰、团队意识、学历职称、社交关系等,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信息蓝图[5]。在大数据和岗位优化模型的支撑下,使岗位人才的筛选更加精准有效,避免招聘过程中因为信息不对称、主观意识强等引发的种种不利后果,让合适的人才走上合适的岗位,让每一个岗位都有最匹配的教师,从而发挥出“人岗精准配对”应有的作用,促进教师职业档案的进一步建设。
(三)利用科学考核完善教师职业档案的绩效环节
绩效是对一名教师的综合评定,利用科学考核能够不断完善教师职业档案的绩效环节,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首先,在对接高校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采集教师的详细工作数据,如工作难度、任务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等实时数据,对教师绩效进行全面的量化考核,使结果更加客观、公正、精确并符合绝大多数教师的根本利益诉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主观因素、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不公平情况,让绩效考核成为教师利益保障的有力推手。其次,是教师绩效考核的结果要跟薪酬奖金挂钩,通过云计算得出与每一位教师相符的薪酬水平,深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等传统弊端,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6]。此外,我们要了解教师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体现出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激励方式实现有针对性的激励。例如,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物质需求较高的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薪酬福利,解决教师的燃眉之急;而对于职业规划起点较高并且在本职岗位做出不俗成绩的教师,除了物质激励之外,还可以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开通绿色职业通道等,有效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良好的科学考核和激励措施可以增加教师的忠诚度,以及他们对学校、对岗位的归属感[7]。
(四)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档案稳定人心的作用
教师职业档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信息依据。通过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教师职业档案稳定人心的作用将得到极大发挥。首先,要从宏观上掌握当前的教师队伍结构状况,并充分结合教育产业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分析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趋势,为师资引进提供决策依据。例如,一些专业符合宏观发展情况,即使不是当前的热门专业,高校也要做好提前发展的准备,及时引进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而一些热门专业已进入饱和阶段,发展前景并不理想,这时高校就不能盲目引进人才,可以利用临时聘任的模式解决师资问题,防止专业走下坡路时造成人员结构臃肿[8]。其次,通过大数据分析离职、跳槽等人员的信息数据,整理出影响教师人才流失的相关要素,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强化教师职业档案稳定人心的作用。我们要重点关注出现离职意向的教师,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他们离职的影响因素,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三、结语
教师职业档案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推手,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教师的各类数据信息,并进行快速的精准的定量分析,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和未来发展有一个准确的预测,实现高校教师职业档案科学管理,能够为教师职业档案最优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教师职业档案是高校用好人、用对人的关键环节,在“人岗精准配对”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并能推动激励措施的良好实施,有效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1]向泽红.跨界.融合.联动——论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思路[J].山西档案,2016(1):64-66.
[2]沈红雨.高校非结构化档案数据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应用与比较研究[J].浙江档案,2016(6):55.
[3]田伟,韩海涛.大数据时代档案馆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天津高校档案数据变化[J].档案与建设,2016(3):17-20.
[4]卞昭玲,张艳欣.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服务课程建设初探——以河北大学档案学专业教学为例[J].档案学通讯,2015(1):78-81.
[5]张进良,李保臻.大数据背景下教师数据素养的内涵、价值与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5(7):14-19.
[6]李冲,张丽,苏永建.薪酬结构、工作满意度与高校教师工作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5):89-95.
[7]魏玲,张岳琢.岗位胜任力模型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山西档案,2015(5):106-108.
[8]徐志成,邱家学.教育生态学视野下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6(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