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澄清语文点拔法教学

2017-01-28

中学语文 2017年34期
关键词:视点诱导课文

焦 虹

蔡澄清语文点拔法教学

焦 虹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是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国第一代名师蔡澄清在前人启发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语文点拨法”,首次将“点拨”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引入了语文教育中。点拨教学具有方法和思想有机统一的特点,具有统管语文各方面的整体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多向交流的特点。①该法在理论建构与实践运用中都有独特的巧妙之处。

一、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蔡澄清说:“教学之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矣!善导者,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也。”②他提倡的点拨法期望学生能够达到启智得能的目的,而点拨的首要之道在于诱导。从其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运用之妙,全在一个“机”字,即教师在运用语文点拨法时要注重“诱导点拨”和“灵活点拨”。

1.诱导点拨

诱导点拨着眼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全局。从纵向看,其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横向看,其照顾到集体中学生的普遍学情。诱导点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层层递入,最终达到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教师讲“一”,学生“知十”的课堂实效。

(1)暗示引发,引路入境。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有对语文浓厚的兴趣。我们认为,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喜好心理活动,真正有兴趣,学习语文就无“愁苦”可言。③“暗示引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激趣”,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其“得趣”,能够顺其自然地学习。“引路入境”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路线的校正,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例如《威尼斯商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类课文,教师便可在授课前创设情境,将学生引进来,最后达到语文的美好意境。

(2)辐射延展,逆转爆破。语文教学总是围绕着某一点展开的,这一点便是辐射延展的中心点、是逆转爆破的引爆点。“辐射延展”是指教师以某一授课关键点为中心,向周边延及,如《触龙说赵太后》之“说”、《赫尔墨斯的雕像》之“笑”便足以使教师所讲的知识呈放射状,使学生获得的能力得到扩展。“逆转爆破”是指教师打破常规思维,不再延续“备课—讲课—作业”的常规教学模式,而是从授课关键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检测,以及时获得学生反馈,再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教学内容,以达到“点”到要害,“拨”到关键的目的。如教师执教《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让学生自行找出“我”与阿长发生的几件事,进而理清“我”对阿长在情感上的变化,这样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克服依赖思想。

(3)信号指示,激疑促思。蔡澄清先生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纲要信号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章脉络进行梳理。“信号指示”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在思考方向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如教师执教《白杨礼赞》一文时,从树的形象到人的形象这一线索,便可采用信号指示这一方法。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激疑与促思是孪生姐妹。“思”以“疑”为起点,有“疑”才有“思”,无“思”就不能释“疑”。④“激疑促思”是指教师以激发学生情感为手段来达到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目的。“激疑促思”点拨主要体现在“搭桥铺路”与“无疑处激疑”两个方面。如《散步》中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搭桥铺路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

(4)再造想象,挑拨争鸣。想象与思维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两项重要因素。学生的想象力,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再造想象”便是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借助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去认识和了解自己不曾熟悉的知识。如学生学习完《台阶》,可以再以父亲的口吻写一段文字,更深刻地体味文中父亲的心理。学生的思维总是发散的,而学生间彼此思维的交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式。“挑拨争鸣”即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点拨,在学生之间引起“争鸣”,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的发散,激发其敢于探索知识的心理特点,挖掘其学习语文知识的潜能。如学生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标题是否可以删去几个字进行探讨,从而掌握新闻稿真实性、及时、准确的原则。

(5)抽换比较,举隅推导。语言文字的应用是语文课的本体性教学内容,针对这一点该如何更好地教学,蔡澄清先生提出了“抽换比较”的点拨方式,即针对课文中原有的重点、精彩之处故意抽去或抽换再进行对比,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思考。如《阿Q正传》中正是以其语言文字之精妙而揭露出阿Q畸变的人格。“举隅推导”是“诱导点拨”的目的,以求得举一反三、讲一知十的目的。“举隅推导”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潜在知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整合、同化,如鲁迅的作品以画眼睛著称,教师在执教时可将《祝福》《孔乙己》《故乡》放在一起进行归纳点拨,使学生在深化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

2.灵活点拨

点拨教学是一种灵活的教学艺术。点拨教学的灵活运作,尤其体现在点拨教学糅合了各招各式,从而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和整体功能,使点拨教学获得突出的效果。点拨不是模式,没有固定的章法,教师在进行点拨教学时,要注意适时点拨、及时点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材处理巧妙灵活。蔡澄清先生在教材处理方面主张“精彩”“巧拨”。他认为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充分理解这一“巧”的运用。例如有的文章巧在标题,如《伤仲永》之“伤”,读标题便可用“抓题挈纲法”拨动全文;有的文章巧在开头,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颇不宁静”,看开头便可用“牵首引身法”拨动全身;有的文章巧在中间,如《陋室铭》之“德馨”,从文章的中间出发可以对上下文进行两面梳理,品中间便可用“中心辐射法”拨动全身;有的文章巧在结尾,如《老王》结尾处“幸运的人”与“不幸的人”,悟结尾便可用“逆向推求法”拨动全篇。教材中文章并非固定,而教材处理也需要灵活应对,点拨并无固定的模式,“活”是点拨教学的灵魂。

(2)教学设计丰富多彩。蔡澄清先生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键在于找到每篇课文的“引爆点”,即思维的突破点。教师能够准确的找到这一“引爆点”,首先要将学生实际学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教学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安排;其次要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课文具有不同的教学点,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不可直接照搬其他课文,只有针对每一篇课文都进行精心、灵活的设计,才能使课堂实效丰富多彩;最后,教师的教学设计最终是以课堂上的教学环节进行呈现,而课堂上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很多“突发状况”,面对学生发散的思维,教师要明确教学设计不可太过僵化,不可转变为课堂上的照本宣科。只有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点,才能将教学设计的作用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

(3)教学过程相机应变。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语文点拨法,不仅以“点拨”作为教学思想的核心、教学方法的标志,而且也以“点拨”作为设计语文教学过程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使用点拨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环节的展开取决于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第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知识吸收慢或认识发展产生障碍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上述情况应当灵活变换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及时点拨,教师的点拨是伴随着学生的认识而进行的。第三、教师教学环节的展开是循序渐进的,学生认识发展也是逐步提升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学生认知的层次,点拨学生逐步解决问题、逐步提升。

二、当点则点,当拨则拨

蔡澄清先生在其语文点拨法中特别强调“当点则点,当拨则拨”,他认为,点,就要点中要害,抓住重点;拨,就要拨出疑难,排除障碍。而这其中的教学之妙,全在一个“当”字,即点拨需要把握时机,瞄准方向,点得恰到好处,拨得符合实际需要。

1.捕捉点拨时机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点拨时机的把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间点和切入点,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发展障碍时便是教师点拨的最佳契机。所以,点拨教学的时机并非固定,把握好点拨的“时序之道”是掌握语文点拨法的智慧之处。

(1)在阅读的疏忽处点拨。教师与学生阅读同一篇课文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关注点,学生更侧重于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而教师则更注重课文中应当落实为教学内容的那部分。学生与教师在阅读上的这一“差距”,便是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略之处,也是教师应当实施点拨法之时,教师在此时略加点拨,学生便可在阅读中豁然开朗。例如蔡澄清先生在执教《香山红叶》时,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且他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点拨,激发学生情感,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主题思路和社会意义。

(2)在语句的疑难处点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也会落实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教师重难点的确定,又是根据学生长期以来认知发展过程的变化而确定的。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作者对马克思身份的介绍运用了“首先”一词,而这一词不仅是教师教学时应及时点拨的点,也是学生难以领会的疑点。因此,教师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的疑难点,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给予恰当且及时的点拨,便会使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3)在知识的引发处点拨。点拨切忌面面俱到。语文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吸收和同化以达到掌握和应用的目的。而教师在这其中的作用便是在知识的引发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变色龙》一文中,教师仅需在“变”字上做文章,不断地启发、点拨,便可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从而牵引出 “他变的特点是什么”、“他为何不断地变化着态度”等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

(4)在情感的激发处点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言文字的过程,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享受语文情趣的过程。而课文的情感通常不会显露地表现出来。例如《背影》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句话中“不相见”三个字充分地体现出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而教师在教学这一类具有强烈情感特征的课文时,应当在情感的激发处对学生进行点拨,以引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5)在课文的关键处点拨。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着力寻找该文的关键点,即蔡澄清老师所言的“引爆点”。有时在一篇文章中,一个引爆点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学生似懂非懂,没有准确的找到引爆点时,教师略加点拨,便足以产生以情激情的效果。例如在《药》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对“药”这一关键主题的深层含义进行点拨,在学生有所顿悟时再加以循序渐进的讲授,正是正确地运用了从关键点处引爆再辐射延展,使学生豁然开朗。

(6)在主题的升华处点拨。语文课程教学,通常将落脚点置于情感价值或文章主旨。在主题的升华处点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更深层次,体味其中的人物与事件,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例如蔡澄清先生在执教《春》一文时,巧用“读—说—写”三个环节让学生展开议论,教师在一旁略施点拨,利用这样的议论点拨将 “春”这一主题升华至淋漓至尽,使学生真正的走进春天,让春天仿佛就在课堂。

2.确定教学视点

蔡澄清先生认为在点拨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是“点”而不是“拨”。其中只有正确的把握教学视点,才能由“点”突破,从而达到“拨”的目的。教学视点也称为教学关注点,即教师教学的信息点、切入点,课文的精彩点、重点,学生的疑点、盲点,由此可见,能否准确地确定教学视点,是点拨教学成败的关键。

(1)从教师角度确定教学视点。蔡澄清先生在确定教学视点方面为教师总结出“精彩点、巧拨动”的教学方法。“精彩点”使教学“切实”,“巧拨动”使教学“灵活”,蔡澄清的精巧点拨教学实现了“实”与“活”的完美统一,显示了他独具艺术魅力的教学风格。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抽换比较”是最常用的方式。例如《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先生利用标点更形象地展示出了文中众人的形象,而蔡澄清先生准确地把握了这一教学视点,将文中有这类特殊标点的句子进行 “抽换比较”,使学生感受其不同,品味鲁迅使用标点的艺术。

(2)从学生角度确定教学视点。蔡澄清先生倡导的语文点拨法注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学生角度确定教学视点进行点拨,就是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疑难点、盲点、误点等进行点拨。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学生似懂非懂、有疑未解的状况。例如《祝福》中不容易被学生注意到的两个“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文言文的正确断句、《故都的秋》中对“清、静、悲凉”这一文眼的把握,教师应当在此时充分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意见,同他们一起商量切磋,以达到拨疑为悟的目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蔡澄清先生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点拨教学法之“法”并非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要从更深的层次与更宽广的领域去理解它的含义。而“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与“当点则点,当拨则拨”又是正确运用点拨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正确的把握,将其从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是当代教师应牢牢把握的前进方向。

①武玉鹏.《名师研究——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思想》,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第178页。

②蔡澄清.《“点拨” 碎语》,《语文教学通讯》,1993年第12期。

③蔡澄清.《谈语文点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际运用》,《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 12期。

④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4页。

⑤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2页。

[作者通联: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视点诱导课文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及诱导公式
背课文的小偷
续断水提液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
背课文
环境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