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的演变
2017-01-28夏红玉周雅祺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夏红玉 周雅祺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人物画作品,其中仕女人物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化艺术特色,其风格迥异的人物形象汇聚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文化,仕女人物形象反映着当时的审美和社会生活,对于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兴起
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仕女形象在当时大多没有正面形象,主要以纤瘦为主,体现了当时社会审美风貌和文化,但仕女形象更多的是作为墓室壁画的一部分,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起源和产生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关联。
在《历代名画录》和《唐朝名画录》等文献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兴起和形成都有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形象开始从墓室壁画中脱离出来,成为单独的人物画表现形式,成为优美的艺术形象进行展示,对社会文化教育以及审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就是对仕女形象的传神描绘,让人们对仕女形象风格有了清晰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形象风格多为长圆形,体态纤瘦婀娜,衣服穿着较为宽松,秀骨清像仕女形象成为当时的主要风格,这种仕女形象风格对后世对人物画的表现技法和形象描绘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发展
对于仕女形象风格进行记载的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画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
唐宋时期的仕女形象创作可以说达到了顶峰,《历代名画录》中对仕女形象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翔实的记载,唐宋时期女性社会地位获得提高,仕女画作为单独画的种类进行表现,唐代的宫廷画家对宫廷仕女的描绘成为当时仕女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形成了唐代以胖为美的仕女形象,浓重艳丽丰腴的仕女形象成为主要风格,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为张萱和周昉。
在《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于宫廷仕女形象的描绘,将当时女性的雍容华贵和丰腴体态较好地表现出来,唐代这种女性丰腴富贵形象的表现风格具有代表性,后世对女性形象研究只要看到丰腴富贵华丽的女性形象就是唐代作品,但是这种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在唐代之后开始逐渐走向衰落,到了五代时期仕女形象的表现风格更多与政治相挂钩,没有了唐朝时期的丰腴华美富丽风格。
三、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衰落
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演变与仕女画的兴衰具有重要联系,仕女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又具有联系。隋唐时期仕女形象富丽丰腴体态饱满,这与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关联,之后五代时期政治开始动荡,经济文化混乱不堪,仕女画中的仕女形象也逐渐变得纤瘦,更多的女性题材变得更加含蓄。从五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能够发现仕女形象与唐朝时期的仕女形象具有显著区别。宋元时期文人画开始兴起,文人墨客喜欢借助花草来表现胸怀和政治情感,仕女形象相对较少,在仕女形象风格上更多出现细腻的描绘和微妙的情感表现,整体风格与唐朝时期的豪放艳丽具有显著区别,画家对于仕女形象描绘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内心情感的表现,当时对于仕女画形象造型上采取白描表现手法,在形象造型上更为贴近生活,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习俗,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
四、人物画中仕女形象风格的复兴
仕女画作为我国传统人物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题材上主要以封建社会和宫廷女性为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审美标准。宋元时期之后仕女画又开始兴起,明清时期仕女画开始复兴发展,这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明清时期思想开始解放,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人性化需求逐渐提高,更多地注重享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清时期的仕女形象风格与宋元时期具有显著区别,仕女形象逐渐与生活相联系、具有市井风格,呈现出病态且羸弱的仕女形象风格。这是当时文人墨客政治抱负得不到满足并且自身情感胸怀得不到很好地表达所致,画家开始借助文人画表现自身的情怀,但明清时期的仕女形象风格呈现出程式化和缺乏创意性的风格。
本文对我国人物画中仕女形象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仕女形象风格艺术演变和创作表现手法,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进行探索,让我们正确地把握仕女画创作的表现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现代仕女画艺术的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