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的近现代历史沿革比较研究*

2017-01-28朱玉洁吉国强

黄河之声 2017年8期
关键词:乐歌清音曲艺

朱玉洁 赵 彬 吉国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的近现代历史沿革比较研究*

朱玉洁 赵 彬 吉国强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 401524)

无论哪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客观的发展规律,都会经过起源、发展、繁荣、衰落、甚至走向灭亡的过程。中国声乐和四川清音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它们有着一些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发展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的近现代历史沿革进行比较研究,以帮助我们从四川清音的兴衰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使中国声乐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国声乐;四川清音;土洋之争;中国声乐学派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

(一)中国声乐:“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指20世纪初期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是由留学日本、欧洲的归国学子用外国音乐作为旋律,以中文填词所创作的歌曲。他们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这些新歌,受到大家的欢迎,后来才将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

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学校音乐教育逐步发展起来,这些新歌曲的涌现,蕴含着崇高爱国精神和热切要求社会改革愿望的思想内容,深受当时广大青少年的欢迎,推动了近代中国声乐艺术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四川清音:“繁荣与衰落”

四川清音在早期并没有“清音”这个称谓,而是被称为“唱小曲”、“唱小调”;又因为伴奏乐器的影响,故被称为“唱月琴”、“唱琵琶”;又因为是以闯荡江湖的演出形式进行表演,故又被称为“唱海湖”。20世纪30年代在重庆、成都先后成立了清音歌曲改进会和清音职业工会,这种曲艺形式才逐渐以“清音”命名,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四川清音”。

20世纪30年代是四川清音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四川清音的史料记载,当时聚集在重庆、成都的清音艺人有两三百人之多,有相关演出场地(书场、茶楼)几十家,一般演出场地座位有几十上百个,可谓是大街小巷都有四川清音的身影。

抗日战争爆发后,陪都重庆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艺术名家云集于此,和四川清音艺人一起加入到抗战宣传中。他们将当时的抗日救亡歌曲改编成各种戏曲、曲艺形式进行表演,如《长城谣》、《松花江上》、《九一八小唱》等就被改编成四川清音,进行抗战宣传。1939年“重庆大轰炸”后,经济萧条,物资匮乏,许多艺人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有的弃业改行,有的流离逃亡,最终留在重庆从事四川清音的艺人已所剩无几,四川清音就此逐渐衰落下去,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

(一)中国声乐:“土洋之争”

“土洋之争”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即20世纪50年代),我国声乐表演、教学研究者围绕中国声乐“传统唱法”和西方“美声唱法”的相互关系等相关问题展开的一场学术争论。这次学术争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声乐界面对当时的新形势、新目标、新问题,展开的一次大规模的声乐学术讨论,对中国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9年正值“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筹备期间。6月贺绿汀先生发表在《文艺报》第五期上的文章《关于“洋嗓子”的问题》和7月冯灿文在《文艺报》第六期上的发表的文章《我对“洋嗓子”问题的一点意见》形成了激烈的论辩。由此,围绕中国声乐“传统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的“土洋之争”就此开始,声乐界人士纷纷加入其中,这场学术争论愈演愈烈,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957年2月,由文化部组织,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声乐教学会议”,这是中国声乐艺术史上的第一次会议。会议进一步讨论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如何继承和发展的问题。1958年9月,中国音协成立了在京会员“声乐小组”,主要研究探讨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的一系列问题。1961年,“民间演唱专业”更名为“民族声乐专业”,被确定为音乐院校的正式专业。就此以后,这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来的声乐艺术学术争论——“土洋之争”宣布告一段落。

(二)四川清音:“改革与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戏曲、曲艺演出组织制度的改革,四川清音开始了从个体家班到集体团队的曲艺组织制度转变。1950年在成都建立了新蓉书场,招募了很多清音艺人加入。1951年在重庆成立了“曲艺演唱生产组”,又吸纳了众多清音艺人加入。

“邓碧霞是清音改坐唱为站唱的第一人,这是清音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1952年清音艺人邓碧霞首创四川清音新的表现形式,在演唱传统名曲《悲秋》时,改传统的坐唱形式为带表演的站唱形式,各地清音艺人纷纷效仿,于是,带表演的站唱形式逐步将传统的坐唱形式代替。后来,四川清音伴奏形式也产生了变化,小型乐队伴奏逐步替代了单一的琵琶伴奏。

20世纪50、60年代,经过新中国改革的四川清音进入黄金期,四川清音的创作也紧跟时代步伐,涌现出了大量的新作品,如《江竹筠》、《黄继光》《放风筝》、《赶花会》等,在当时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追捧,演出场场爆满。然而好景不长,文革的十年浩劫,使正良好发展的曲艺事业停滞不前,四川清音发展的黄金期就此结束。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

(一)中国声乐:“建立中国声乐学派”

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声乐迎来快速发展期。中国声乐打破了只接受俄罗斯声乐流派影响的格局,与西方声乐的交流不断加强,国人纷纷海外求学,各种声乐流派推动着中国声乐的发展。女高音歌唱家张权曾讲到:“各国歌手都学习意大利的发声方法,但却有法国学派、德国学派,我们中国当然也可能有中国学派”。

80、90年代,以喻宜茸、周小燕、沈湘、金铁霖等为代表的声乐教育家推动了声乐艺术飞跃性的发展,通过他们的不断专研和实践,分别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声乐教学风格,培养了众多具有高超演唱技巧和艺术修养的优秀歌唱家输送到国内外,为中国声乐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中国声乐迎来发展新高峰。2011年,“中国声乐”概念在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由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提出。他主张中国声乐要具备“四性”,即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声乐界人士纷纷发言,对构建“中国声乐学派”献计献策。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声乐艺术进入了全新发展的新高峰,而且预示着中国声乐将走进更为开放、更趋成熟的新时代。

(二)四川清音:“保护与传承”

1976年,四川省艺术学校重庆曲艺班成立,学历为中专,该班是由重庆市曲艺团兼管代办的,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各曲艺团体,即属于“代招班”。在这一时期的四川清音传承出现了复苏迹象。

进入80年代清音稍现复苏迹象的同时,流行音乐对国内的文化表演事业也带来极大冲击。到了90年代,由于娱乐的多元化发展和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的兴起,导致传统戏曲、曲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远离了人们的生活,纷纷走向衰落。四川清音也未能幸免,大部分曲艺团队陆续解体,大多数四川清音演员走上改行之路,学校也不再招收新的清音学员,真正从事四川清音的艺人已寥寥无几。这就使现在的四川清音成为了一种“遗产”,迫切需要以保护的形式来进行其生命的延续和传承。

四川清音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已迫在眉睫。2008年,四川省申报的“四川清音”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重庆市申报的“四川清音(重庆)”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四川清音的保护与传承就此展开,任重而道远。

四、结语

四川清音由兴到衰,由鼎盛与黄金期到需要保护与传承,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需要我们去仔细的研究,认真的分析。那么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声乐同样会面临着兴衰发展的问题,如何吸取四川清音发展的经验教训,加以借鉴,使中国声乐“永葆青春”是值得广大声乐工作者重视和深思的问题。■

[1] 夏婧,任文贤.“四川清音”原来出自重庆!本土艺师首创站唱方式,上世纪前曾是民间流行乐[N].时代信报,2008,08,11(14).

[2] 莫纪纲,莫纪岚,奠燕.张权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202.

201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声乐与四川清音之探索》研究成果(15SKG220)

猜你喜欢

乐歌清音曲艺
《山水清音》
《园林清音》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寄秋声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