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甘肃两当民歌中的“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表现特征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19期
关键词:号子曲调表现形式

师 晖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论甘肃两当民歌中的“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情感表现特征

师 晖

(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两当“号子”是两当民歌的重要形式,是甘肃省两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在对两当“号子”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尝试就两当“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现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两当民歌文化提供参考。

两当民歌;两当号子;艺术表现;情感表现

对两当“号子”的系统保护始于1957年的赴京全国民间音乐汇演,多年来经过政府部门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对两当“号子”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史料记载,两当“号子”可追溯至清朝,具有悠久的历史。两当“号子”反映了长久以来两当地区风土人情的变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人文价值。对两当“号子”的保护性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当民间文化,为后续文化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两当“号子”的艺术表现形式

两当地区地处陇南,位于嘉陵江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粗狂奔放、独具一格的民间文化。两当“号子”声音高亢、音域宽广,具有自由的节奏与旋律,且接气连续不断,是两当民歌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其150余年的传唱历史中经久不衰。

(一)独特的“湖广广腔”

由于历史起源等原因,两当“号子”的演唱使用了不同于陇南地区方言的“湖广广腔”。“湖广广腔”是指当年在两当地区避难的“棚民”(大多来自湖北、湖南和广东、广西地区),为躲避追捕而形成的融合了陇南方言,以两湖、两广地区语言为主调的独特语言。将南国的号子与两当本地的老号子结合,用无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调式丰富、声音高亢、粗犷、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相互接气连续不断、此起彼伏的“两当号子”。

(二)“花号子”和“排号子”

“花号子”和“排号子”是两当“号子”的主要表现形式:“花号子”没有唱词,在传唱过程中只使用“哎、哟、咿、呀”等语气助词。由于不受唱词的限制,“花号子”的曲调相对更为高亢、音域更为宽广且音调的起伏和变化更大,例如在两当地区流传甚广的《大唢呐号子》等;“排号子”指一般有唱词、讲究即兴创作,传唱内容大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和“花号子”相比,“排号子”的曲调相对较低、起伏不大,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更加明确和具体,如反映人们采矿冶炼劳作的《箱夫子歌》等。

(三)相对稳定的演唱形式

作为民间音乐,两当“号子”的演唱形式不拘一格。但在习惯上,一首经典的两当民歌需要四至六人共同演唱,辅之以锣鼓等传统乐器伴奏,并以齐唱为主要演唱方式。具体演唱手法上,一般将偶数成员进行分组,一组人员唱完后第二组马上接入,一组借此完成换气,从而使接气连续不断、演唱一气呵成。这种演唱形式从150余年前沿用至今,并成为两当“号子”的重要特色。

三、两当“号子”的情感表现特征

历史上,两当“号子”作为人们在劳作之余缓解疲劳、娱乐和沟通的重要手段,被人们广为传唱。高亢粗狂的曲调也符合西北地区山大沟深、地广人稀的地域特征。两当“号子”为人们相互沟通、宣泄情绪、表达情感提供了完美途径。

(一)出于相互沟通的需要

两当“号子”主要流行于嘉陵江以南的深山林区,由于山大沟深,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极不便利。辛勤的劳动人民发现,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人的声音经过回声的放大,反而可以传得更远。因此,最初的两当“号子”作为人们的沟通方式在林间回荡。高亢粗狂的“号子”能够翻山越岭,让山上山下的人们通过“号子”相互传递信息、呼唤同伴。在一唱一和中,号子就成了连绵不断、此起彼伏的吆喝,也产生了独唱、合唱和重唱或齐唱效果。激越高亢的“两当号子”便在这大山深处孕育诞生了。

(二)出于宣泄情绪的需要

“棚民”最初来到陇南是为了逃避清兵追杀,加上嘉陵江以南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在长期的逃难生活中,棚民面临着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需求和极度渴望。粗狂豪放的两当“号子”慢慢成为了棚民宣泄情绪的途径,通过大声的吼唱,人们在生活压力下积累的悲伤欢愉得到释放。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唱、演变,慢慢形成了两当“号子”声音高亢、音域宽广、变化多样的特点。

(三)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

两当“号子”节奏轻快、粗狂而富于变化,曲调抑扬顿挫,适合作为舞蹈伴奏。在长期劳作中,两当地区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群体性格得到了释放,在两当“号子”优美高亢的曲调中,歌者舞之,听者蹈之,犹有原始遗风,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欢庆方式;另外,两当“号子”也满足陇南人民豪放的性格特点,人们在“号子”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把两当“号子”唱成独具一格的情歌,满足了人们表达情感的需要。

四、总结

两当“号子”在150余年的传唱过程中记载了两当地区风土人情的变迁,是甘肃民俗文化的重要形式。经过政府部门和文化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两当“号子”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之下,如何改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成为现实问题。对两当“号子”艺术表现形式和情感表现特征进行探究,对于两当“号子”的更加深入发掘和再创作、满足新时期人们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彭红梅.浅析甘肃少数民族民歌的艺术特色比较[J].戏剧之家,2014(08):139-140.

[2]张媛.试论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253.

[3]张欢.民俗视角下的两当民歌调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4]张益琴.甘肃白马藏族民歌考察及演唱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7(04):59-62.

[5]么颖新.甘肃原生态民歌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发展,2007(05):79.

[6]王薇薇.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民歌旋律音调分析[J].艺术探索,2006(S1):22-28.

J607

A

文章依托项目:2016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两当民歌中的“号子” 研究,GS(2016)GHB0235。

师晖,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号子曲调表现形式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我家的“号子”
茶山号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幼儿园教学中“小学化”现象的表现形式初探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唱起号子走汉江
煤层气井排采管理异常表现形式及处理对策研究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的兴起与表现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