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内讧看高句丽末期的政治文化
2017-01-28崔瑛琳
崔瑛琳
从三次内讧看高句丽末期的政治文化
崔瑛琳
高句丽王国在末期存在着两派大体相当的势力,一派是拥护泉氏家族的势力,一派是反对泉氏家族的势力。围绕着权力斗争,高句丽末期,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三次严重的内讧,内讧的实质是“贵族民主制”理念与“君主集权制”理念的冲突。这两种理念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高句丽王国后期的政治走向。
高句丽 内讧 盖苏文 政治文化
高句丽末期,曾发生过三次严重的统治阶级内讧。通过这三次内讧,我们不难看出在高句丽的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两种政治理念——“贵族民主制”理念与“君主集权制”理念的激烈冲突,并由此而对高句丽末期的社会状态和政治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高句丽末期的三次严重内讧
高句丽末期的第一次严重内讧是盖苏文嗣任之争。对于此事,《新唐书》载:“有盖苏文者,或号盖金,姓泉氏,自云生水中以惑众。性忍暴。父为东部大人、大对卢,死,盖苏文当嗣,国人恶之,不得立,顿首谢众,请摄职,有不可,虽废无悔,众哀之,遂嗣位。”①(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0《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87-6188页。政治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的,不可能靠众人的怜悯而登上权力的巅峰。上述史料实际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的高句丽国内存在着两派大体相当的势力,一派是拥护泉氏家族的势力,一派是反对泉氏家族的势力。反对派敢于阻止盖苏文嗣位,而盖苏文又不得不做出妥协以争取中间力量,说明两派的力量旗鼓相当。盖苏文最终成功嗣任,意味着泉氏家族势力略占上风。危机和平解决的背后,其实体现着两派实力的对决。
然而,盖苏文的成功嗣任并不意味着两派矛盾的真正解决,事实上,这只是双方矛盾的真正开始。不久,这场政治斗争演变为一场流血的政变。对于这场政变,相关史籍多有记载,其中最为翔实者当属《旧唐书》:“(贞观)十六年(642),西部大人盖苏文摄职有犯,诸大臣与建武欲诛之,事泄,苏文乃悉召部兵,云将校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诸大臣皆来临视,苏文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焚仓库,因驰入王宫,杀建武,立建武弟大阳子藏为王。自立为莫离支,犹中国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职也,自是专国政。苏文姓泉氏,须貌甚伟,形体魁杰,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恒令其属官俯伏于地,践之上马;及下马,亦如之。出先布队仗,导者长呼以辟行人,百姓畏避,皆自投坑谷。”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2页。《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所载大体与此相近,只不过《资治通鉴》以“莫离支”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但其基本意思无非是在政变后,盖苏文将高句丽军政大权独揽于手中。
与《新唐书》的记载相比,《旧唐书》的记载更为详细,也更表现出了这场政变的激烈性与残酷性。在此过程中,盖苏文不仅“尽杀”反对派“百余人”,而且还杀害了建武王。《新唐书》甚至还记载了一个细节:“杀建武,残其尸,投诸壑。”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220《东夷·高句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88页手段之残忍,足见斗争之激烈。随后盖苏文又另立了一个傀儡王,同时自立为莫离支,独揽王国大权,以稳定政权。
盖苏文在发动政变后,依靠政治铁腕暂时稳定了局势,但在平静的表面之下,依然蕴藏着波涛汹涌的矛盾冲突,并最终导致了泉氏家族内部的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阋墙之争,高句丽政权也因之走向灭亡。
关于泉男生兄弟阋墙之争,史有明载:“(唐高宗乾封元年)五月,高丽泉盖苏文卒,长子男生代为莫离支,初知国政,出巡诸城,使其弟男建、男产知留后事。或谓二弟曰:‘男生恶二弟之逼,意欲除之,不如先为计。’二弟初未之信。又有告男生者曰:‘二弟恐兄还夺其权,欲拒兄不纳。’男生潜遣所亲往平壤伺之,二弟收掩,得之,乃以王命召男生。男生惧,不敢归;男建自为莫离支,发兵讨之。男生走保别城,使其子献诚诣阙求救。”③(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01“唐高宗乾封元年”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347页。
这场内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泉氏兄弟为争权夺势而发生的内部冲突,与反对派无关,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场政变的发生,与其说是泉男生兄弟争夺权力所致,倒不如说是一群小人挑拨离间的结果。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挑拨者原本就是一伙,他们相互勾结起来挑起泉男生兄弟的矛盾以倾覆泉氏专政:第一,如果泉氏兄弟原来便矛盾颇深,泉男生就不会令两位兄弟留守平壤而自己却放心大胆地去安抚地方;第二,泉男建兄弟最初也曾对挑拨之言置之不理;第三,如果这些挑拨者不是一伙,不可能配合得如此密切,以至于泉男生所派之人刚到平壤,便被泉男建兄弟所捕获。
实际上,在泉氏家族的反对派之中也不乏奸雄人物,他们的权术与心机也未必比盖苏文差,所以不敢与盖苏文公然对抗,不过是由于势单力薄而已。但是这些人却想方设法赢得了泉氏家族的信任,并担任了重要职务。当盖苏文死后,他们哪里还肯将泉男生等乳臭未干的小儿放在眼里,于是他们便在泉氏兄弟之间兴风作浪,以期从中渔利。其实,对于这些人的险恶用心,盖苏文早有预感,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临终前将泉男生兄弟唤到身边,一再叮嘱:“汝兄弟当和如鱼水,勿争爵位。若不如此,则必为邻国所笑。”④[日]舍人亲王:《日本书纪》卷27《天智天皇纪》,东京:一志社,1964年,第492页。因此可以说,泉氏兄弟的这场内讧,实际是反对派对泉氏家族发起的新一轮的反扑。只是由于后来唐朝的强力介入和泉男建的铁腕压制,才使得反对派未能在内讧之后有所作为,从而使后人无法看到这场内讧的本质。
二、三场内讧的实质——“贵族民主制”理念与“君主集权制”理念的冲突
上述三场内讧无疑是反对派针对泉氏家族的反扑,泉氏家族何以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这三场内讧又具有怎样的性质?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史籍倾向于将这三场内讧描述为反对盖苏文暴政统治的斗争,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首先,盖苏文的所谓暴政统治,其实是高句丽政权的一种常态。早在高句丽前期,高句丽对臣民的统治就十分严酷,史称其:“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①(晋)陈寿:《三国志》卷30《魏书·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44页。由此可见其惩罚制度的严酷性。至中期后,高句丽制定了律令,愈发突显了其统治的残酷:“其刑法:谋反及叛者,先以火焚爇,然后斩首,籍没其家;盗者,十余倍征赃;若贫不能备,及负公私债者,皆听评其子女为奴婢以偿之。”②(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9《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第5320页。而百姓则对此习以为常,以至于“大体用法严峻,少有犯者,乃至路不拾遗。”③(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99上《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320页。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三场内讧仅仅理解为反对泉氏家族暴政统治的斗争,并不正确。其次,第三次内讧发生在泉男生在位时期,泉男生与盖苏文不同,他是一位性情宽厚之人,并未继承其父亲的暴政统治。由此可知,反对暴政统治并非这三场内部斗争的本质。
那么,这三场内斗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这是贵族民主派势力与集权派势力的斗争。再进一步讲,是高句丽政治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理念“贵族民主制”理念与“君主集权制”理念的斗争。泉氏家族是集权派的代表,反对派代表着贵族民主派势力。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说明:泉氏家族作为高句丽大贵族,其对立派中又有国王,为何泉氏家族却代表集权派,而国王一派反而代表贵族民主势力?这是因为,高句丽自长寿王去世后,王权日渐式微,贵族权力日渐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句丽的最高权力已逐渐从国王手中转移到大对卢手中。据史载:“大官有大对卢,次有太大兄、大兄、小兄,意俟奢、乌拙、太大使者、大使者、小使者、褥奢、翳属、仙人并褥萨凡十三等,分掌内外事焉。其大对卢,则以强弱相陵夺而自为之,不由王之署置也。”④(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9《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85页。可见,当时国王虽然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实际权力完全掌控在大对卢手中。因此,国王虽为一国之主,但他其实只是作为大贵族反对泉氏家族的一面旗帜而代表着贵族民主派势力,而独揽军政大权的盖苏文却以臣子之名代表着君主集权派势力。
高句丽“贵族民主制”理念由来已久。在高句丽政权的前期,便存在贵族组成的诸加会议。当时,不仅是惩治罪人的治狱大权归诸加会议,而且王国的一切重大事务都由诸加会议协商决定,当时贵族民主制在高句丽具有主导地位。自美川王后,高句丽王权不断加强,到广开土王和长寿王时,君主集权到达顶峰。与此同时,贵族民主与君主集权这两种制度和理念的矛盾冲突也愈益深化。贵族势力依旧制约着王权,双方的矛盾依旧严重。据史载:北魏延兴二年(471),百济使者如魏朝贡时讲:“今琏有罪,国自鱼肉,大臣强族,戮杀无已,罪盈恶积,民庶崩离。是灭亡之期,假手之秋也。”①(北齐)魏收:《魏书》卷100《百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218页。此言虽可能有所夸张,但从中仍可知当时高句丽王权与贵族权力之间矛盾冲突依旧严重。长寿王去世后,王权被日渐削弱,贵族势力重新抬头,所谓“前五官会议”成为决定王国重大事务的主要机构。“其国建官有九等。其一曰吐捽,比一品。旧名大对卢,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交替之日,或不相祗服,皆勒兵相攻,胜者为之。其王但闭宫自守,不能制御。次曰太大兄,比正二品,一名莫何罗支。次郁折,比从二品,华言主簿。次太大夫使者,比正三品,亦名谒奢。次皂衣头大兄,比从三品,一名中里皂衣头大兄,东夷相传所谓皂衣先人者也。以前五官掌机密,谋政事,征发兵丁,选授官爵。”②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4《翰苑》,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第2518页。由此可见,直到唐初,高句丽依旧保留着“前五官会议”制度,大贵族们依旧把持着王国的重大权力,贵族势力依然强大,“贵族民主制”理念也依旧在其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贵族民主制”的滥用,导致了最具权势的大贵族为争夺大对卢之位而矛盾日益尖锐,高句丽因之政权不稳,国势急剧下滑。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加强君主集权又成为当时高句丽挽救危机、巩固政权所必须,泉氏家族应运而生,开始独揽大对卢之位。据刘炬先生考证,泉氏家族应在“隋朝建立不久便开始执国柄”③刘炬:《海东大外交》,香港:香港亚洲出版社,2009年,第51页。,并在不久后开始世袭大对卢一职。这样,泉氏家族成为高句丽的无冕之王,王国大权其实已集于泉氏一族,而高句丽内部的纷争得以结束,国力因此而得以重振。但与此同时,贵族势力则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权利,尤其是盖苏文政变后,随着泉氏一族独揽军政大权,集权体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原来贵族民主体制被完全破坏掉。由《新唐书·泉男生传》云“又以中里大兄,知国政。凡辞令,皆男生主之”可知,泉男生是以大兄的官位开始全面参与国政的,而据《泉男生墓志》:“年十五,授中里小兄;十八,授中里大兄;年二十三,改任中里位头大兄。二十四,兼授将军,余官如故。廿十八,任莫离支兼授三军大将军。三十二,加太大莫离支,总录军国……以仪风四年正月二十九日遘疾,薨于安东府之官舍,春秋卌有六。”由此可知,泉男生参与朝政的时间为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亦即盖苏文政变之后。而在此前的“前五官会议”体制之下,大兄是无权参与王国重大事务的。推测原有的“前五官会议”体制是在盖苏文政变后被破坏的。此外,从《泉男产墓志》中所载泉男产的升迁轨迹及盖苏文死后泉男建、泉男产兄弟与泉男生权位相若及盖苏文之弟渊净土身为封疆大吏等情况来看,盖苏文时期的高句丽已实现了高度集权,原有的“贵族民主制”荡然无存,贵族们原有的种种特权自然也随之丧失殆尽。这才是反对派对泉氏家族极度仇视的真正原因。
综上可知,在高句丽末期,虽然“贵族民主制”已被盖苏文所取缔,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顽固的“贵族民主理念”依旧未死,其与“君主集权理念”的冲突从未结束,且依旧在高句丽政治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影响着高句丽历史的发展走向。
K242.1
A
2096-434X(2017)03-0125-04
崔瑛琳,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东北史、高句丽史;吉林,长春,130033。
责任编辑:祝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