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安高句丽碑碑文“悠”“烋”辨析

2017-12-18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集安高句丽功勋

马 洪

集安高句丽碑碑文“悠”“烋”辨析

马 洪

2012年发现的集安高句丽碑,其碑文第6行倒数第8字,因构件受泐痕干扰,识读上学界存在“悠”“烋”两种不同的考释意见。以字形认定为基础,佐以文献和碑志用例材料,结合异体字增繁的某些演变规律,印证释“烋”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集安高句丽碑碑文“悠”“烋”

2012年发现的“集安高句丽碑”,其碑文第6行倒数第8字(图一),由于部分构件被泐痕支离,给辨识和理解带来一定的干扰,学者间存在“悠”“烋”(休)两种不同的考释意见。释“悠”者主要有:《中国文物报》①集文:《村民发现并报告文物部门 吉林集安新见高句丽碑》,《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4日。《集安高句丽碑》②集安市博物馆:《集安高句丽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7页。、耿铁华③耿铁华:《集安高句丽碑考释》,《通化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孙仁杰④孙仁杰:《集安高句丽碑碑文识读》,《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李新全⑤李新全:《集安麻线高句丽碑之我见》,《东北史地》2013年第6期。。释“烋”者有:林沄⑥林沄:《集安麻线高句丽碑小识》,《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张福有⑦张福有:《集安麻线高句丽碑碑文补释与识读解析》,《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徐建新⑧徐建新:《中国新出“集安高句丽碑”试析》,《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较为谨慎,未释。

为讨论方便,列碑文第6行各家释文如下:

1.□□□□□□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中国文物报》)

2.□□□□□□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集安高句丽碑》)

3.□□□□□□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耿铁华)

4.□□□□□国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孙仁杰)

5.□□□□□□追述先圣功勋弥高悠烈继古人之慷慨(李新全)

6.廿家 巡故国追述先圣功勋弥高烋烈继古人之慷慨(林沄)

8.□□□□□国追述先圣功勋弥高□烈继古人之慷慨(徐建新)

从文义上看,“悠烈”或“烋烈”,二者虽然差别不大,但毕竟不同,是非不宜混淆,有必要予以澄清。

集安高句丽碑的几种拓本中,周荣顺、于丽群二位的拓本,墨色或浓或淡,字口比较清晰,被认为是识读的佳本。而具体到本文考释的这个字,感觉图一所示于氏拓片保留的笔画信息更多,可作为辨识的主要依据。依笔画顺序审度该字的构件,笔者判断:上部左侧为“亻”,右侧可见横画的左端、竖画的上端及林沄先生辨出的撇划末端,应为“木”;下部为“灬”,笔画相当清晰;三而合一,完全符合“烋”字的构成条件。《集安高句丽碑》、孙仁杰先生等,将该字上部摹写作“攸”,误差有二:其一,拓片显示在“亻”与漫漶的部件之间,空间较大,不见“︱”笔的痕迹存在,添加则毫无根据。其二,将上部右侧构件认定为“攵”,如此,其中有三条斜线,这难与漫漶中的残断笔画形态相吻合。退而言之,即便上部是个“攸”,然将从“灬”的攸视作“悠”字,亦如林沄先生所指出是不能成立的生造字①林沄:《集安麻线高句丽碑小识》,《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

本文认同林沄先生的辨识,释“烋”不仅字形合理,文献和碑志材料也佐以充分的支持。

烋即休,甲骨文和金文皆有此字,许慎《说文解字》曰:“休,止息也。从人依木。”其本义是人在树荫下休息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43页。。成荫而舒适,由恬美的心理感受引申出“庇佑”“福佑”“吉”“善”等含义,《尔雅·释诂》曰:“休,美也”。“休”为多义词,初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后发展出副词和助词。在先秦古籍中作为形容词使用,表示赞美、美好等语义内容,其中《尚书》《诗经》用例尤多,《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的句式,已显出构成“休烈”一词的趋势。“休烈”至少在秦代已经出现使用的文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录李斯《会稽刻石》的原文,开篇即曰:“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攸长。”两汉以降,该词于书典辞章中频频出现,成为史官文人赞誉功业、评价品行的常用词语,例如: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有“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句;班固《汉书·宣帝纪》有“朕未能章先帝休烈,协宁百姓”句;《匡衡传》有“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句;范晔《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有“继高祖之休烈,修文武之绝业”句;曹植《汉二祖优劣论》有“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句;成公绥《正旦大会行礼歌》有“光缉熙,美圣哲。超万代,扬休烈”句。随着语法化的不断演变,“休”作为一个美的观念词,南北朝以后其意义渐趋于弱化,向原始本义复归,后来甚至沦为了词素,但仍可见到零星的复古用例。

碑碣铭文中出现“休烈”一词,所见先例即是上文提及的《会稽刻石》(图二),字为小篆,“休”为原形。资料显示,该词普遍出现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志铭文中,其中于北魏的碑志上最为常见,依照铭文特有的格式体例,多用在后段追述逝者功绩、缅怀先祖伟业的韵文颂辞间。例证甚多:

铭兹休烈,志石玄房——《元昉墓志》(图三)

刊石树碑,褒尚休烈——《爨龙颜碑》(图四)

帝酬休烈,奄有海箱——《元鉴墓志》(图五)

阐□鸿□,庶扬休烈——《张猛龙碑》

诞载淑灵,本承休烈——《于纂墓志》

勒石泉扃,永扬休烈——《杨彦墓志》

刊石泉宫,式永休烈——《拓跋忠墓志》

刊石镌功,式播休烈——《尧遵墓志》

聊凭刊硺,以传休烈——《杨孝邕墓志》立碑刊石,播扬美名,“休烈”成为丧葬文化中文人习惯使用的一个套词。由此可见,集安高句丽碑碑文“追述先圣功勋弥高休烈”,与这一时期的碑志作风是相一致的。

检索魏晋南北朝的碑、志石刻材料,休字见有6种异体写法(图六),字形演变以增加笔画为特征。在本字的基础上,东晋《王兴之墓志》右上习惯性添加一点,北魏《司马昞墓志》底部赘加一横,《元华光墓志》加点又加一横,更趋繁化。《赵谧墓志》将底部一横变成四点,《元怀墓志》进一步复杂化,加钩、加点、又加四点底,而《张猛龙碑》偏旁讹笔混用,则把单立人换成双立人,其笔画比本字增加一倍之多,繁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集安高句丽碑的这个“烋”字,应是图六:4或图六:5之一种。异体字最大量的产生时期是汉代到唐代前期,其中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集团疏于规范管理以及时人的好异之风等多种因素,导致文字异化、讹变尤甚,几乎每种碑刻墓志上都存在别体。约产生于5世纪初的集安高句丽碑(包括好太王碑),正处在历史上流行大量异体写法、文字结构不断演变的未定型阶段,碑铭中使用异体文字,符合时代的特征。考释这一时期的石刻文字材料,如果不知晓异体字的演变特点和规律,仅凭字形猜测,误判恐怕在所难免。

图二 《会稽刻石》

图三 《元昉墓志》

图五 《元鉴墓志》

图六 “休”字异体①从左至右:1.《王兴之墓志》,2.《司马昞墓志》,3.《元华光墓志》,4.《赵谧墓志》,5.《元怀墓志》,6.《张猛龙碑》。

关于“烋”字异体写法的解释,林沄先生在其文中作了扼要的说明,认为:碑文同一行中“功勋”的“功”,因“勋”下有“灬”,也加了“灬”,“休烈”的“休”写作“烋”是同一个道理。②林沄:《集安麻线高句丽碑小识》,《东北史地》2013年第3期。增加偏旁类化,是碑别字中的普遍现象,其规律是在原字形体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和前字或后字结构中相同的部件,从而形成相类似的面貌,强化二字的紧密关系。有学者认为,以此“在一连串汉字当中容易看作是一个词儿单位。”③周有光:《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国语文》1957年第7期,转引自陆明君《魏晋南北朝碑别字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121页。加四点底的“”,的确是受后字“勲”的形态影响而发生类化的,其中也包含语境的因素。而“烋”字带四点底,类化方式相对复杂。笔者对此略有不同的认识:从表面上看它像是受下文“烈”的影响而类化生成的,其实是在增加偏旁后而又讹变所形成的。“休”为会意字,图六:2、图六:3,下部赘加一横划,起指示作用,表示地。图六:4、图六:5、图六:6,将赘加的“一”改写作“灬”,实受草书书写习惯影响,将“灬”简写为“一”是逆向模拟反写的结果。此种讹写,如《王僧墓志》《是连公妻邢夫人墓志》的“亟”改作“焏”。《李璧墓志》的“丞”、《元勰墓志》的“極”、《元袭墓志》《王基墓志》的“國”、《元始和墓志》的“域”、《王翊墓志》的“与”诸字,其中下部的横画均写成点画形态,同属因草书影响、反向思维而改写的字例。

“休烈”胎息上古,是自秦以来礼赞事业盛美的惯用词语,出现在高句丽碑的碑铭中,向我们透露出文脉相承的历史信息。

K877

A

1009-5241(2017)03-0129-04

马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碑刻、古文字;吉林,长春,130033。

责任编辑:祝立业

猜你喜欢

集安高句丽功勋
集安组织理事会会议闭幕
画角的发现
不用通分也能计算
差怎么变
截去与增加
集安最美 因为有你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与两汉关系研究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