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治藏新方略研究述论

2017-01-28郎维伟赵书彬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004西藏日报社西藏拉萨850000

西藏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略座谈会西藏

郎维伟 赵书彬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004;.西藏日报社,西藏 拉萨 850000)

2017-07-04

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央治藏新方略研究”(项目编号:16BMZ035)阶段性成果;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建设项目(项目批准号:2017WXD-B0304)研究成果。

郎维伟(1956—),满族,四川成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藏族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赵书彬(1981—),锡伯族,辽宁西丰人,硕士、编审,主要从事西藏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

中央治藏新方略研究述论

郎维伟1赵书彬2
(1.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藏日报社,西藏 拉萨 850000)

中央;西藏工作;重要原则;研究述论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后首次完整提出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这一顶层设计的治藏方略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和现实的依据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产物。中央治藏新方略完整提出前后,学术界对其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也有较深入研究和解读。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作为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以后由党中央首次完整提出做好西藏工作的行动指南,本文将其简称为治藏“新方略”。笔者认为其“新”突出在两点:一是首次凝练和概括。新方略的形成非朝夕之功,党在领导人民建设西藏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丰富材料,感性认识的飞跃,变成理性认识,五句话方略就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而被完整提出。二是以顶层设计的方式统筹全局和统领西藏工作的方略。新方略作为统领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自上而下的设计表现出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和实施可操作性的特点,是运用顶层设计的系统论方法在最高层次上寻求治藏的新成果。如果从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的视角来审视新方略,有必要对新方略的形成以及相关学术史和研究动态做一梳理和述评。本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结合笔者的理解分类述论于下。

一、关于治藏新方略形成的研究

治藏新方略虽是首次完整提出,但有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五句话中“长期建藏”提出时间最早,可上溯至西藏和平解放初期,1950年1月10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同意西南局决定由二野五兵团第十八军承担和平解放西藏任务*据研究资料显示,西南局派出何支部队入藏皆并非易事,有过一番周折。参见金一南:《军人的灵魂与血性》,载《作家文摘》2015年第1841期。[1],考虑到西藏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毛泽东同志曾经设想采取“三年一换,以励士气”的方式,后来无法实现而放弃了这一想法。应该说,在那个年代客观上做不到让上万人的军队在如此边远、交通不便、成本极高的不利条件下短时间内进行换防。面对这种情况,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向全军指战员讲明了为什么做不到和不能“三年一换”的主客观原因,并根据西南局在政治动员令中提出“每一个指战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西藏的思想和决心”的要求,将其概括为“长期建藏”,以此号召十八军指战员[2]。有学者从共产党人的党性和血性论述了张国华将军和十八军指战员为什么能作到“长期建藏”[3]:一是表明了以张国华将军为代表的十八军指战员有坚定的党性立场,在艰巨的任务面前,表现出敢于担当的精神,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二是体现了在党领导下军人应具备的血性,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不怕苦、不怕死,绝不退缩。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是首批入藏的部队指挥员,他认为“长期建藏”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思想,成为“老西藏精神”的重要标志和试金石[4]。“老西藏精神”被总结为“五个特别”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当时的西藏工委指出:“解放西藏只是我军的第一步任务,而长期建设西藏则是党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军的长期任务。”[5]十八军指战员正是树立了“长期建藏”的坚定信念,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为和平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如今长期建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但历史延续下来的精神实质不变。所以从这一点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6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党的治藏方略”,这是对党领导西藏工作成就的肯定,也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总结了党的治藏经验。实事求是地说,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历史上虽然不乏治藏的经验,但是新中国超越过去的成功之处莫过于真正使西藏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民主和民族区域自治等政治制度,实现了劳动人民所有制的经济制度,在新的社会组织体系下实现了国家对西藏的直接治理,从根本上确保了国家统一、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和边疆政治稳定。在微观层面,新旧西藏已经出现天壤之别,新西藏治理主体是广大农牧民自身,主体呈现出主动性、平等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旧西藏管理主体是享有特权的“三大领主”,广大农牧民处于被统治状态,无权利可言;在方式上,旧西藏社会管理是在严酷且有等级区分和偏重习惯法下的人治,残暴而随意,新西藏在民主、法律秩序下兼有因俗而治,既尊重人民群众的权利,又严格遵循法律和制度程序;在内容上,旧西藏广大农牧民饱受徭役差税之苦,新西藏基层社区自治是以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的享有。西藏基层政治是通过村民自治、城镇社区自治,直接选举产生自治组织及领导成员,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以民主的方式组织村民或居民,自主管理村落或社区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或社区自治的制度化和最佳化[6]。所有这些都可视为“长期建藏”的成果。“长期建藏”还包括中央和各省对西藏的长期支持与援助,限于篇幅兹不赘述。总而言之,新方略之所以是做好西藏工作的原则,是根据西藏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新目标提出来的。坚持长期建藏就是要保持慎重稳进的治藏方针,工作要从长计议,措施要有可持续性。建设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是要付出“长期建藏”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宏伟目标。

提出“富民兴藏”同样经历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实践和认识的反复过程。2010年元月,中央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继续实施‘富民兴藏’战略,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7],实际上,党中央一直以来都把“富民兴藏”作为西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延续这一战略,并将其纳入新方略的五句话之中并要求长期为之努力。“富民”是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让各族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兴藏”是和改革开放的全局联系在一起的,自从东、中部崛起后,西部均衡发展便被提上日程,“兴藏”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2020年西藏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尽管还不是同一水平的小康,但绝不会是长期徘徊在低水平的小康。邓小平早在30多年前就曾说过“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走进前列。”[8]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关心“富民兴藏”问题。2000年在筹备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期间,为加快“兴藏”步伐,西藏自治区的同志提出了跨越式发展和12%的发展速度的问题,中央同意西藏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兴藏”战略,并指出“在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地区和战略部门,通过国家和各地的支持,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和实用技术,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是我们必须采取的发展战略。对西藏就应该采取这样的战略。”[9]跨越式发展的“兴藏”战略一经确定,在实践中日益丰富其内涵。从第四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到第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继续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兴藏”战略,经过9年的实践将这一战略内涵概括为西藏跨越式需要更加注重的七个方面,即更加注重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更加注重保护高原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同内地的交流合作,更加注重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此统领未来发展方向。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遵循新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具有西藏特点的可持续发展,“富民兴藏”战略需要在“五个结合”上下功夫,即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借助外力和激发内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凝聚人心和夯实基础事关执政之基,党历来十分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西藏反分裂斗争形势仍然严峻,正如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所分析:达赖分裂集团打着民族、宗教旗号与我进行“三个争夺”——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争夺人心[10]。为巩固执政之基,这次会议明确要壮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11],显然这些举措都有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涵义。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依然把夯实基层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12],不动摇、不懈怠,狠抓落实。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西藏自治区仍然保持这样的工作思路,而且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提法更加清晰。2010年3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张裔炯撰文[13]论述了西藏工作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政治方向的“重点是进一步明确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应该说这与“富民兴藏”是吻合的。作者在文章中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概括为“争取人心、凝聚人心”和“夯实基层基础”两层含义。作者认为“争取和凝聚人心”的核心是要解决跟党一条心、跟人民一条心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理论上去分析,“跟党一条心、跟人民一条心”包含了党的性质的原理,中国共产党代表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4],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把它作为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责任[15],这就是党跟人民一条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因此人民跟党一条心、跟党走。跟党一条心、跟人民一条心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完整逻辑关系。

张裔炯在文章中把后一层涵义概括为要进一步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重点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夯实基层基础。我们认为这里包含了两点: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涉及藏区的干群关系和民心向背。尽管我们对分裂活动需要高度警惕,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群众并非完全受分裂势力所左右,恰恰是党员和干部的良好作风对其产生根本性影响,所以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对“夯实基础”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要担负的最基本任务,毫无疑问是要在西藏实现民主富强、各族人民自由幸福、社会公平正义。带领各族群众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各级政府,政府总是由少数人来管理的,这个少数人则代表大多数人的名义来行使权力,这个权力的逻辑来源则是人民,因此由干部组成的各级政府一定要把通向“善政”的八个要素*善政的八个要素指民主、责任、服务、优质、效益、专业、透明、廉洁的政府。参见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61—66页。作为努力的方向,成为各族群众信任和满意的政府和干部。另一点是关于夯实基层这个基础,党依靠的最广大群众就是来自于基层,来自于广大的农牧区,来自于占西藏人口比例最大的农牧民群体,随着西藏城镇化发展城市社区群众也是重要群体。客观而言,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低、劳动力分散、社区组织松散、市场集中度小,这些都对做好基层工作构成难度和挑战。因此把夯实基础落实到村或社区这样的微观主体尤为重要,正如张裔炯在文章中所说,一方面要加强完善村级党组织建设,健全以行政村为主的基层组织体系(这里还应包括城市社区),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引领民族团结、促进和谐安宁的能力,真正成为基层群众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另一方面要解决好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场所议事,同时做到群众出现实际困难有处说、有人管、有人帮、有人解决[13]。应该看到,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把强基固本作为重点,找准新时期新阶段藏区基层工作的新情况新特征,对症下药,建章立制,久久为功,夯实基础。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新一届中央政治局领导成员俞正声同志代表中央分管藏区工作,次年1月、7月、8月他亲率考察组先后到四川甘孜、甘肃甘南和西藏拉萨、那曲等实地调研,在西藏调研期间首次提出了“依法治藏、长期建藏、争取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工作要点,无疑这是新方略完整提出的雏形,是深入调研集智慧和经验的成果。对此《西藏日报》及时在2013年8月连续发表6篇评论员文章,认为解决西藏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必须树立长期建藏思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藏当不例外;发展是解决西藏所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西藏的持续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工作大局,不容忽视、不能懈怠;西藏的所有工作,都要建立在夯实基层、打牢基础之上,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些文章起到了言简意赅的解读作用,并根据西藏发展新阶段的新特征,赋予其新的内涵。

在对新方略形成的概括和凝练过程中,实际上“富民兴藏”作为一项发展战略已经实施多年,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讲都应包含“富民兴藏”在新方略中,因此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将其作为西藏工作重要原则的内容。“依法治藏”则是首次概括提出的新方略内容之一。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文件在论述“团结宗教界爱国力量”部分,使用了“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表述[11]。除此而外,文件内容涉及对西藏实行依法治理的覆盖面还比较有限。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已经公开的文件中没有出现法律治理的表述[12]。2010年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文件中使用了“增强法制意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等表述[7],显然这是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作为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的决定,符合1999年我国宪法首次载明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15日)宪法第五条第一款增加的内容,见《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学习问答》,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的精神。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根据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且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6]。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5]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内容[17]。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当年俞正声同志在考察西藏期间提出的“依法治藏”成为指导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依法治藏”纳入新方略,显然顺理成章。由此可见,用法治的方式治理国家和社会是新中国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必须倍加珍惜,治藏也必须采用这种方式。而且依法治藏是西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任何领域的治理都要以法治思维来统领,任何社会主体可能出现的行为不确定性都要靠法律来规范,即使是方略的后四句话所要落实的重大事项,都需要法律来加以规范。尽管治理西藏有很强的政治意义,但在社会治理中决不能用政治思维来覆盖法治思维。法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保障作用,对改革创新有引领作用,对持续稳定和全面稳定有强化社会秩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已先后召开六次,第一次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是由中央书记处组织召开,会前筹备尚无组织调查环节,应该看到决策的程序化和科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18]。从第三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到第六次都由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召开,而且做到准备充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把“重在筹备、抓好筹备”[9]作为会议召开的前提条件。此后每次会议都把“重心前移”,注重会前筹备和实地调查[18]。筹备工作必须建立在大规模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调查有针对性地抓住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将其分解为若干专题,形成各类专题、综合研究报告,根据报告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形成政策,根据政策制定规划、协调项目、落实资金,草拟会议文件,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中央领导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下发执行。每一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是在前一次基础上的推进,既保持政策和工作的连续性,又根据新阶段的新特征,对政策有所调整和发展。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形成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治藏新方略。

二、治藏新方略发布前的相关研究

在五句话方略出台之前,学术界有一些研究成果与新方略有关联性。例如有学者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理论工具,根据藏区实际,以问题意识研究提出藏区治理的对策建议,不乏对治藏方略的前瞻性诠释和解析[19]。作者认为,新中国治藏的成就和经验是推进藏区治理现代化的历史依据,当下藏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推进藏区治理现代化的现实依据。要实现治藏方略的有效性,就要在藏区治理环境、治理者、治理方略三个方面实现现代化,并提出了实现三个方面现代化的目标、途径和对策建议。同时认为治理方略的现代化应做到整体发力、多重并举,“管肚子”与“管脑子”并重、统筹物质治藏与精神治藏、依法治藏与以德治藏、统筹西藏治理与藏区治理、治藏方略的继承和完善与发展和创新并重。应该说这些观点部分涉及到五句话方略的内容和治理思路和路径的问题。另有作者认为藏学当代政治研究应从历史、社会、时代三个视角展开研究,不论是何视角,其纵向关涉物质、制度和观念三个层次,横向关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五大领域,而新中国治藏涵盖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主体,党的治藏方略则是政治理论要研究的对象[20]。这篇论文虽然发表在新方略出台之前,但从学理上把治藏方略引入学术研究的范畴,这样的思考在研究中十分稀少而颇有价值。

此外,关于“长期建藏”无疑要涉及国家主导下的援藏问题,有学者从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中给出了建议,其中代表性的著作有《西藏援助与发展》《西藏的受援与可持续发展》,作者认为经济本身不是政治,经济无实质性发展没有形成自身发展能力,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民族关系和谐,这才是政治。所以提出建立专门的援助法律、专门的援助机构、专门的财政约束制度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等措施性建议[21]。还有学者认为边疆民族地区特有的差异性,决定了制约和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各不相同,很难通过整齐划一的制度构建加以解决。因此中央建立了直接谋划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工作机制,作者认为这是一种特殊、高效和快捷传递的工作机制,当然从探索的角度看,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但这个有较强适应性的工作机制是能够对症下药去解决类似西藏、新疆这样的边疆地区充满差异性的发展和稳定问题。作者对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功能定位为由会议转入特殊工作机制,不是制度化,不宜制度化、长期化,完成目标,使命结束。该作者的观点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的方式既具备治藏的特殊效能,更看重“长期建藏”的重要性。西藏工作既有阶段性,也有长期性问题,不论阶段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其特征、任务、目标都要立足于长远考虑。即使可以说“完成目标”,也只能是阶段性目标,西藏的内外环境提醒我们必须担负起“长期建藏”的使命,没有结束之说。实践也证明,“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代两代人的事,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责任。”[4]所以治藏要从长计议、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因此新方略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长期建藏”的工作原则。做好长期建藏的思想准备,落实治藏方略究竟是机制还是制度并不矛盾,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已经制度化,需要一套工作机制来完成,特别是要保证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干部人才、就业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援藏和长期建藏能有效实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还有学者从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了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内涵,认为西藏在“总体供给模式”下形成了社会运行机制和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后者是非典型的二元性,要解决原有制度供给下的“滞迟问题”,中央提出的稳边固本、民生为重、地域特色、可持续等内涵则具有改变上述状况的里程碑意义。作者在另一论文中提出西藏的稳定问题应提高到国策研究、战略研究的预见性研究层面[22]。毫无疑问,上述代表性研究观点对理解新方略所蕴含的理论和指导长期建藏具有参考价值。

三、治藏新方略发布后的相关研究

2015年8月,“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五句话治藏方略发布后,《人民日报》以《牢牢把握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为题发表评论员文章[23],但主要就会议新闻稿中的原话作出简短阐释,突出指导学习的解读。报刊理论版的文章确实有一定内涵。有的学者认为五句话是“完整的治藏原则,涵盖治藏、兴藏、建藏、稳藏四个方面”[24]。有的学者认为依法治藏是治藏方式,长期建藏是战略视野,凝聚人心是精神力量,夯实基础是把基础和基层工作作为重点[25]。有的学者在《光明日报》撰文,从当代西藏发展历程的视角,梳理治藏方略形成轨迹,指出新方略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全局在西藏的实践要求[26]。还有学者突出研究如何依法治藏的问题,强调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法治保障,以及在六个方面建立较为完善的西藏地方性法规体系。“六个方面”指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经济调控和监督、资源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文化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管理[27]。从中观的角度讲,这六个方面涵盖西藏区域治理需要以法治手段来实现的必要性。廉湘民在《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政治栏目撰文认为,除西藏的四个战略定位外,西藏还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这与“一带一路”战略相衔接,应该说是对“富民兴藏”内涵的深入理解;同时他还认为治藏方略“是对党的西藏工作所做的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28]这是可贵的看法,但何为“顶层设计”以及理论意涵尚无分析。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新方略更显深入一些。例如:张裔炯撰文[29]认为既要从整体上深刻理解和把握西藏工作的目标方向、着力重点,又要深刻理解把握每句话蕴含的丰富内涵、具体要求。并将五句话方略的特点表述为:依法治藏是前提、富民兴藏是方向、长期建藏是保证、凝聚人心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根本。作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守规矩。”解决西藏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都必须高举法律旗帜,依法治理是基石和首要方式。在这一点上张裔炯的观点与十八大确立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是完全吻合的,西藏概莫能外。研究依法治藏必须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问题,回答“怎样做”的实践问题,这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张裔炯在他的文章中引用了李克强总理讲话中的“五个结合”来阐释“富民兴藏”的内涵。对“长期建藏”则需把握好慎重稳进、从长计议、可持续等内涵要点;“凝聚人心”重在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意识扎根各族群众心中的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对象上突出抓青少年和贵在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夯实基础”则要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稳定的基础、基层组织基础。作者对新方略的每一句话都作了言简意赅、结合西藏实际的提示,如果将其展开还有很多的研究空间,尤其是理论探讨基本没有涉及,所论观点基本上点到为止。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陈全国在2015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撰文也谈了执行方略西藏如何做的具体思路,虽登载于“理论版”实际上不涉及理论,主要涉及贯彻方略的实践[30]。近期有研究者开展针对新方略“夯实基础”的实证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对西藏自2010开始的“强基惠民”活动中基层治理实际状况的调查,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那曲、阿里选取了100名村或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进行访谈和问卷,从中分析西藏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的状况,并提出改进和加强基层治理的工作建议[31]。该调查报告研究对象的区域范围有代表性,但样本数量分摊到以上7个地市后,则明显偏小,样本结构也难以代表各类人群而使研究成果的参考价值受到一定影响。在西藏当下“夯实基础”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件事关广大民众的大事,也是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基础性保障。有学者对此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的视角研究回答了扶贫攻坚的问题,尤其是回答怎么干,即破解西藏扶贫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精准、统筹、政策”三个方面的对策,有现实指导价值[32]。对新方略不时有理论解读的新作问世,有学者把治国、治边与治藏问题联系起来分析“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将其概括为:分析基本视角是站在全局看局部并用局部服务和保障全局,分析方法是对西藏特定社会采取矛盾分析的方法,理论指向是对西藏作为特殊区域采取主动治理、有效治理,价值引领是以“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作者把新方略放在了理论指向的内容中,由于文章较短未能展开。实际上,中央顶层设计统筹西藏治理是建立在对“西藏实际”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战略决策,新方略是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显然在理论上有必要阐述清楚,从而指导实践,并用新方略统领和细化西藏工作。

虽然,目前国外尚无直接研究中国治藏新方略的学术性成果,但在探讨西藏发展的问题上,也许有人会联想到20世纪西方社会出现的“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al Theory)和依附理论(Depenendency Theory也称“不发达理论”或“低度发展理论”),前者将现代化与西方化划等号,后者将经济落后归咎于处于依附地位造成的,以此引申一个国家处理内部经济关系出现所谓“内殖民化”现象,显然“两种理论”与中国国情不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相违背,类似使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学术研究仍然需要明辨是非,对这样的错误思潮需要警惕。

综上所述,中央治藏新方略是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是“治边稳藏”战略思想的行动指南。这一通过顶层设计总结和归纳的方略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导西藏未来的工作,是对西藏工作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的统筹规划,以有效集中资源,高效地实现目标,做到在最高层次上寻求西藏问题的解决之道。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新方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做好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的理论意涵和依据需有系统的阐释,这是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不断总结和完善的研究选题。

[1]郎维伟.邓小平与西南少数民族——在主持西南局工作的日子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58—60.

[2]赵慎应.张国华将军在西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91—92.

[3]金一南.军人的灵魂与血性[J].作家文摘,2015(1841).

[4]阴法唐.“老西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J].西藏党史资料,2015年专刊.

[5]《解放西藏史》编委会.解放西藏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278.

[6]郎维伟,赵书彬,张朴.藏北牧业社会变迁——达村和宗村牧民权利享有的人类学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7]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EB/OL].2010-01-22[2017-07-03].

[8]邓小平.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M]//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7.

[9]朱晓明.当代西藏前沿期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编印,2011: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81.

[10]王小彬.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87、490.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世纪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2005).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87.

[13]张裔炯.做好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篇历史性大文章[N].西藏日报,2010-03-05;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导读[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50.

[14]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

[15]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16]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17]文件起草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

[18]王茂侠.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的特殊工作机制——以五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为中心[J].民族研究,2012(6).

[19]杜永彬.关于推动藏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中国藏学,2015(3).

[20]廉湘民.关于中国藏学当代政治研究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5(4).

[21]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靳薇.西藏的受援与可持续发展[J].民族工作研究,2015(5).

[22]孙勇.从制度视角解析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内涵[J].西藏研究,2010(2);孙勇.西藏社会稳定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藏学学刊,2010(6);孙勇.西藏:非典型二元结构下的发展改革—新视角讨论与报告[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

[23]《人民日报》评论员.牢牢把握西藏工作重要原则——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5-08-27.

[24]侯亮亮,扎西.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内涵、发展和形成[N].中国民族报,2015-09-11.

[25]孙向军.指导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N].西藏日报,2015-09-26.

[26]宋月红.当代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与正确道路[N],光明日报,2015-09-19.

[27]吴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N].西藏日报,2015-10-10.

[28]廉湘民.西藏工作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N].光明日报,2015-09-30.

[29]张裔炯.贯彻好西藏工作的重要原则[N].求是,2015-11-01.

[30]陈全国.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22.

[31]刘宝臣.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第一书记的访谈[J].西藏研究,2016(6).

[32]苟灵.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十三五”时期西藏脱贫攻坚战[J].西藏研究,2017(1).

[33]杨明洪.坚持“治边稳藏”的战略思想[N].光明日报,2017-03-31.

CentralGovernmentNewStrategyofGovernanceinTibet

Lang Wei-wei1,Zhao Shu-bin2
(1.NationalityResearchDepartment,SouthwestMinzu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2.TibetDaily,Lhasa,Tibet850000,China)

Central Government;Work in Tibet;Major Principle;Research Review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of Tibet’s work for the first time after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includes law-based governance,the prosperous of people and frontiers,long-term construction,building cohesion,and consolidation of Party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For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practice of the policy,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o figure out how the top-level design formulated and what the academic researches and interpretations are.

D616

A

1000-0003(2017)04-0001-08

[责任编辑:王雷]

[责任校对:刘红娟]

猜你喜欢

方略座谈会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论用“势”的方略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