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作品《彝族舞曲》两种改编版本的比较
2017-01-28张展
张 展
(安康学院艺术学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彝族舞曲》是1960年由王惠然先生创作的一首经典的琵琶作品,乐曲借用彝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的曲调素材,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月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乐曲一经问世,便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将作品改编成了各种乐器演奏的各种版本。改编为古筝版本的以潘妙兴先生和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影响最大。潘妙兴先生改编的版本也是最早出现的古筝版本,其流传最广,版本最为接近琵琶原版;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大大增加了乐曲的演奏难度,将轮指﹑快速指序等较为新兴的技巧融入到乐曲中,极大地增添了音乐旋律的表现力。
一、旋律织体
织体在音乐中是指旋律与和声间存在的错综复杂的一种交织关系,是各个声部层次间形成的一种空间对应。在《彝族舞曲》两个版本中,由于所用的技巧与和声编配的差异,二者在织体上也有不同的体现。
潘妙兴版的织体结构多为单旋律与伴奏音型,编配较为简练,主旋律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王中山版的编配中大多也以旋律和伴奏音型为主,但由于所用技巧的不同,尤其在乐曲的第一﹑第二﹑第八段中,突出运用了双声部或加入次旋律的织体结构,使音乐织体更为饱满,更有层次感。
王中山版本第一段和第八段中轮托技巧的使用,使低音声部保持持续音,加上托指旋律声部,形成点与线型的织体交错,给人一种更为厚重﹑丰富的体验。第二段三指摇技巧的使用形成三声部织体,再加上左手和弦伴奏,使织体更为立体﹑丰满。勾摇技巧的使用形成双声部,再加上左手次旋律的织体结构,形成高中低三个音域的不同音响,层次交织层叠的效果极为动听感人。
二、演奏技巧
从演奏技巧上来看,潘妙兴先生的版本注重古筝传统演奏技法,除了琶音﹑刮奏﹑点奏﹑按滑音等基本技巧外,较多地使用了颤音技法,更为强调左手的以韵补声的特点。
王中山版本最为突出的改编即在于大量的使用了创新演奏技法以及较有特色的技巧。
(一)轮指技法
乐曲主题旋律中不时的将轮指巧妙地加入进来,在乐曲第二﹑三﹑四﹑五﹑六中均有所体现。尤其在第二段主题旋律中,轮指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乐曲旋律的流动性,丰富完满了乐曲的主题乐句,听上去更为舒展。
(二)轮托技法
轮托技法是王中山先生在此曲中的一大创新亮点,在乐曲的第一段及第八段再现中均较多运用了此技巧。轮托技巧分为两个声部,一个是轮指持续的低声部,另一个是托指演奏的旋律高声部。将托指与轮指巧妙地配合演奏从而体现了双声部饱满的织体结构,再加上左手的按滑技巧,将旋律的朦胧感和委婉的曲调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三)勾摇技法
勾摇技巧是王中山先生在此曲中的又一创新亮点,在乐曲的第二段中突出的体现出来。勾摇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勾指低音声部,一个是摇指的旋律声部,这种弹法在之前的古筝演奏中是没有出现的。
(四)三指摇
王中山版本中的第二段和第七段中大量运用了三指摇技法来支撑旋律,在织体和力度表现上均加强了音乐的表现程度。
(五)快速指序
第六段快速指序的运用更是加强了技巧的快速表现力,也是王中山先生在改编此曲中必不可少的一大亮点。
除此之外,王中山先生还运用了双八度大撮按滑音﹑扫摇﹑扫弦等技法,与潘妙兴先生的版本相比,王中山版的《彝族舞曲》中的技巧运用可谓是拓展性十足,无处不在。
三、段落结构
二者在段落结构中基本都沿用了琵琶原版的段落结构,每段的小节数大致上也是相同的的。最大区别在于潘妙兴版的段落共为八段,删减了第一段中第二部分的再现,而王中山版的沿用了琵琶原版九段的结构。除此之外,王中山版的乐曲在第六段中有所延展,扩充了乐曲的乐句,乐句层层推进使得乐曲高潮的部分得以充分展现。
乐曲每段的标题也不尽相同。王中山版的多以描绘节奏或演奏意境命题,而潘妙兴先生多以舞蹈形式命名。
(一)潘妙兴版本
景色如画——二﹑姑娘曼舞——三﹑阿哥欢舞——四﹑群舞——五﹑双人舞——六﹑独舞与群舞——七﹑互诉衷情——八﹑尾声
(二)王中山版本
自由地 慢起渐快——二﹑优美地——三﹑慢起渐快——四﹑热烈地——五﹑流畅地——六﹑粗壮地——七﹑倾诉地——八﹑朦胧地——九﹑柔美幸福地
四、风格特点
潘妙兴先生的《彝族舞曲》与王中山先生的《彝族舞曲》虽都以琵琶版本改编而成,但在风格特点上各有倾向,各有千秋。潘妙兴先生的《彝族舞曲》旋律凝练干净,朴实自然,注重传统的演奏技巧,改编上较大程度上遵循了原版的创作。王中山先生的《彝族舞曲》旋律圆润饱满,织体丰富,律动感十足,侧重技巧上的创新运用,注重和声织体的编配,以轮托﹑轮指﹑勾摇﹑快速指序这样的新颖技法挖掘出乐曲巨大的潜能。
五、结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潘妙兴先生与王中山先生改编的《彝族舞曲》整体差异并不是很大。二者在段落结构,旋律素材,织体编配中大多是一致或相似的。潘妙兴先生改编的版本注重传统演奏技巧,乐曲朴实自然,简单而凝练。王中山先生改编的版本以创新技法为主,织体旋律饱满而深情,在展示技法绚丽的同时融入了作者对乐曲极大的热爱。从而我们可以得出,在乐曲改编中至少有两条路径,即尽可能按原作做移植改编,将旋律与技法进行适度编配;或以奇制胜,尽可能的将原作品进行发掘﹑创新,并融入更多的元素与情感,挖掘作品更多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