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构建
2017-01-28王志生
王志生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构建
王志生
江苏省职业中学语文课程引入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体现了中职语文教育重应用、重实践的取向。结合教学实践,通过主体因素、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重新构建,探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新策略。促进了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重新构建;主体因素;过程方法;教学评价
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江苏省教育部门根据大纲精神,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教学要求》以及《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为依据编著的“语文”教材与以往教材的显著区别是增添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怎样有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如何构建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近几年,笔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主体因素的重新构建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获得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方给与一方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主体主动探究知识,形成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即主体经验的重组、改造和提升的过程。这种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比如,学生在通过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去寻找知识资源的时候,很容易迷失在广阔的信息海洋中,对信息无法进行有效挑选与鉴别。显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学习自觉性、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分工协作能力等。因此,唤醒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培育主体人格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前提与关键。
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对于其主体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也就越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其次,学生的主体意识越强。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往往也越大,这就对自身提高的需求越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直接决定着他们对自身发展的自知、自控、自主的程度。因此,要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自己设计学习目标,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主动探索掌握知识的最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坚持不懈克服困难与挫折等,唤醒、培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从而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使学生对学习逐渐由兴趣、乐趣转为志趣。
要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有主体意识是不够的,还需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有赖于学生积极地去汲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和经验,这就有利于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根据职业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体验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要努力发展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资源搜索整合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等。
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引入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注重创设轻松、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逐步培养、塑造独立完美的主体人格。
语文综合实践课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是,这个过程终究还是要由教师来推动的。教师是提升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调整、完善知能结构是综合实践活动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首先,教师要彻底摆脱“教师中心主义”的观念,把自己从权威者和仲裁者的位置上解放出来,由教学权威转向平等参与;其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灌输者转向活动的协调、服务、引导和激励者。从教材文本的讲解、传输到教学资源的加工、整合和开发;第三,教师要在注重课堂的控制、课程的转向、学习目标的导向、动机激发、情境创设、方法指引和疑难解答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总之,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生活的实践者,从单一的课堂角色转变为丰富的社会角色,从可预知结果的操作者转变为未知世界的探索者。因此,教师应大力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扩大新视野,形成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从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与实施所必需的知能结构。一般而言,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较全面的跨学科知识、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协调能力、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和基本的科研方法等,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基本素质能力提出的要求。
二、过程方法的重新构建
教学过程是综合实践课教材策略调整的重要表征,通过调整教学过程,能够将教学策略贯彻到课堂之上,并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过程中。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起“在教师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互动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模式”。[1]通过这种崭新的教学过程的构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一)创设学习情境
语文能力是习得的,要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但决不是自然状态下获得的,而是在有计划、有组织的状态下,通过强化训练完成的。[2]学习主要有三种形式:灌输型、个体化学习型以及合作型。现代教学理念比较推崇合作型学习形式。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本意是根据专业指向、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安排活动内容,创设活动情境,设计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建立起合作式学习组织。例如,在“青春诗会”的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先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再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搜集自己最喜欢的诗歌。然后,由每个小组根据诗歌的内容制作PPT等,同时,也可以引入手机等自带的影音设备。在课堂上,由每个小组自主选择形式来进行朗诵,既可以是单独朗诵,也可以是大家一起朗诵。在朗诵的过程中,以现代电教手段作为背景,再加入各种影音设备,共同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这样,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引导自主探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与终极目标,所有教学方法、策略都需要通过学生,才能得到检验。因此,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中,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对上一阶段,创设情境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再由小组派出代表来对问题进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个小组进行一定的指导,以保证小组讨论的方向不发生太大的偏离,并确保时间进度。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就提前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现代化传播手段在课下就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指导。学生之间这种思想的交锋与碰撞,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接受他人意见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1.教学目标明确。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一般都要求面面俱到,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兼顾这四点。特别是职中语文课的课时本来就少,在教学过程中,更是无法充分展开。因此,更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于实践活动课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具体语文能力。例如,上文提到的“诗会”的课程,主要目标就应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至于学生的诗歌写作能力,受限于职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及专业薄弱的特点等,则不宜过分强调。
2.适宜的讲授比例。在实践活动课程中,需要采取自主学习模式,而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参与互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授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就需要进行探究。不同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应该进行充分的调控和较大的压缩。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就更加应该关注重点、难点的讲解。
(三)促进成果展示
经过小组学习与讨论,每个小组都可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和想法。之后,就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成果展示除了上文提到的以课堂朗诵加PPT的方式来体现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例如,“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一节,教师采取让学生提交调查报告的形式;“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一节,则针对课程,根据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让学生对网络舆论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并要求学生在一些论坛中直接发布自己的帖子,再将网址链接发送给教师,由教师对每名学生的帖子进行阅读,并提出一定的意见。这些不同的成果展现形式,可以锻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四)注重评价环节
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之后,教师需要对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有一个指引,利于学生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在评价中,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因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的提升,都需要自信作为支撑,而教师的肯定则是自信的重要来源。职中学生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特点:希望受到重视。[3]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既有传统课堂教学可预期、可计划和可控制的特点,更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在活动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偶发事件”“节外生枝”等始料未及的情况会引发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结果设计等。从而,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新的活动方式、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正是在根据自主制定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与活动情境的交互作用下的亲历和体验过程中,产生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因此,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要认识到那些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目标与主题产生的必然性,并肯定其存在的价值;要及时捕捉生成的有效信息,并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把活动动态生成内容,转换成活动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加强拓展延伸
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通过课内外的联动,有效拓展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空间。课外活动“指的是在国家规定的课程外,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各种课外语文活动”。[4]课外语文活动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与补充,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没有升学压力,职中学生的课外语文活动具有更大的空间。课外语文活动有以下五种方式。
1.口语训练。结合职中学生的就业特点来看,学生未来要使用口语的机会远多于使用书面语。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结合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半开放式的口语训练方式。如“我的亲人们”“走进家乡”等课程,可以采取半命题式的口头作文形式。课堂上选择几名学生进行演讲,教师进行点评。课下再要求每名学生都进行演讲,并简单录制下来,交给教师,再由教师进行点评。
2.主持人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针对艺术类专业的职中学生展开的。这类专业的学生,一般性格开朗,具有比较强的表现欲,也具备一定的文艺特长。在综合实践课上,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艺术专业学生来主持演讲课或朗诵课等。
3.组建校园社团,创办校园刊物。可以由学生组建学生团体,定期出版校园刊物。从设计、排版、编辑及印刷等环节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负责指导工作。而刊物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课上的佳作,或是由学生自由投稿。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以实现综合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动力。
4.组织和开展语文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比赛、演讲比赛和成语接龙等比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建立语文学习网站,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联、谜语、成语、故事、优秀文章、文人生平和语文学习法等资料,运用计算机课上学习的网页制作知识,自己制作网页。学生在构建网站的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的重新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追求,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不能等同于学科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只有全面构建激励性评价、反思性评价与多元性评价,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与健康发展。
(一)激励性评价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都属于考试中的落榜者,平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也不高。从小到大,家长、老师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都不高,很多学生逐渐形成了比较自卑的心理。如何让职中生从“失败者”的自卑心理走出来,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环节是一个良好契机。所以,在对课堂教学进行革新的同时,更需要在教学评价方面进行比较大的改进。要对学生形成正向激励,让成功的喜悦影响学生个性发展,让他们走出失败者的阴影,找回自尊,重拾自信,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反思性评价
就语文综合实践课来说,可以将学习过程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既可以让学生对活动过程中获得的感悟、收获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反思。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反思,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经历、体验和表现等做自我评价,才有利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发现差距,矫正学习目标。只有让学生在自我检查和回顾中进行自我建构,才能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地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服务。
(三)多元性评价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其评价具有多元性。评价的基本依据,即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目标:态度、能力和知识。评价应是动态的、及时的,学生每完成一次活动,就要及时予以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
[1]林化君.谈语文教学的优化控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23-25.
[2]李勤良.中国语文教材改革的思考[J].安徽文学,2008(11):29-33.
[3]彭冰.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材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2009(1):33-38.
[4]曹明海,田瑞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蒋云柯]
王志生,男,江苏东台开放大学副校长,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语文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12-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