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点体会

2017-01-28施爱东

民间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

施爱东

深入民间,服务人民,讲好中国故事
——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一点体会

施爱东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命题。该命题最早是针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要求,随着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指导意见的进一步阐发,中国故事的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拓展。认真梳理习近平同志与民间文艺工作相关的文艺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当前形势,增强看齐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多快好省地做好民间文艺工作。

文艺的价值观;文艺的时代性;文艺的人民性;文艺的世界性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结语中着重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再一次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

回顾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这么说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②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讲好中国故事”的命题,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来的,当时是站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角度,针对外宣工作,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③倪光辉:《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1日。

此后,习近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大命题。随着讲话中涉及中国故事的话题逐渐展开,有关中国故事的外延也不断得到延伸。这次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参加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民俗学者中,刚好万建中、林继富和我都是从事故事学研究的,我最感兴趣的无疑是与中国故事相关的话题。因此,本文将主要谈谈我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以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两篇指导性文件后,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点体会。

一、故事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习近平同志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①以下引文,如无特别注明,均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讲话”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确,一切文艺作品,无论是作家作品,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必然是这个时代的作家,或者这个时代的民间艺人所创作、所传承的作品,也必然地体现着作家和传承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艺术是一种上层建筑,而思想和价值观念是上层建筑的灵魂,所以说,一切文艺表现形式都是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文艺形式,也不存在完全脱离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中国故事。“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各有各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于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代表了当今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所以习近平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文艺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反映时代精神为神圣使命。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故事,都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的生动映像。所以说,任何中国故事,脱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离开了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都是没有内涵的、苍白无力的。

讲好中国故事,既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时代的使命。我们既强调继承传统,也强调发展创新,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哪种进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当代社会服务的。文化传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古复礼,也不是盲目的自尊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转化;是服务于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创新性发展。正是基于文艺服务于当代社会的观点,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提出要求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二、故事要讲述当代社会新人新事

故事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不管这种反映是直接的、间接的,还是写实的、写意的、变形的,总之,中国故事离不开现实存在的当代社会、当代经济、当代政治,甚至离不开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物质技术手段。而所有的生活感受,都积淀成了我们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到的活生生的社会发展史。习近平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

我们这一代文艺工作者无疑是最幸运的,我们亲身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亲眼见证了一个史诗般的伟大时代。社会进步如此之巨大,国力增长如此之迅速,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如此之快捷,人们的精神世界如此之活跃,历史变化如此之深刻,这一切,都为文艺发展和我们的故事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当代中国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故事家大书特书的伟大时代、伟大国家。

在历史长河中了解中国,在当代生活中体悟社会、思想历史、读懂中国,决定着每一位文艺工作者、每一位故事家的视野广度、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习近平同志号召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

三、文艺需要人民(故事要从群众中来)

所谓中国故事,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时代的雕塑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传唱者;既是中国故事的“剧作者”,也是中国故事的“剧中人”。人民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声音传唱着动人的中国故事,人民创造了无比灿烂辉煌的民间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年,第121页。

如何将这些源自人民、传自人民的中国故事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提炼出来,则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文艺必须深入民间,才有活水源泉。人民的生活和事业、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梦想和期待、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生老病死,民众生活中所遭遇的一切,无论大事小事都应该是我们关心的事,既是我们观察的对象、体验的田野,也是故事创作和思想提升的出发点。文艺工作者或者说故事家们,只有深入民间、贴近民众,才能倾听到民众的呼声,体察到真实的民意。“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几乎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强调过人民对于文学艺术的哺育关系。习近平同志也一再强调“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种坚定的认识,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必然命题。只要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神授梦得的胡言臆语,那么,中国故事的活水源泉就只能是我们身处其中的中国人民,以及他们的生活。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热情去感悟,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我们就会发现,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故事必须且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故事必须且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成就经典。

相反,文艺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民,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最终为人民所唾弃。持久的故事灵感需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澎湃的创作激情需要有澎湃的生活和澎湃的爱,象牙塔里走不出伟大的诗人,也走不出杰出的故事家。习近平同志举例说,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

文艺工作者必须带着感情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有没有感情,对谁有感情,决定着中国故事的价值导向。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爱,也就不可能成为人民的故事家。文艺工作者必须走进生活深处,用心融入群众生活,才能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中国故事。“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万建中教授在学习体会中说,习近平同志向文艺工作者发出了时代呼唤,给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就民间文艺工作者而言,就应该深入乡村,扎根基层。在田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民间文艺的生存现状和发展命运,为民间文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取民间文艺的营养,凝练民间文艺的元素,在题材、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民间元素的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①项江涛:《坚定文化自信筑就文艺高峰——第十次文代会代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www.cssn.cn,2016-12-01。。

四、文艺服务人民(故事要到群众中去)

找到了中国故事的灵感源泉,还得明确中国故事的去向目的,也即要解决中国故事服务于谁的问题。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这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观点:“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要求虽然是就文艺创作而言,但对故事创作完全一样。

明确了人民的需要是中国故事的根本价值所在,我们就会知道,能不能创作出一部好的中国故事,最根本的衡量标准就在于作品能否为人民鼓与呼、与人民同悲欢、和人民同声气。放眼历史,一切传之后世的文艺精品,无不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无论是屈原的诗、辛弃疾的词、关汉卿的曲,抑或鲁迅、老舍、赵树理、汪曾祺的小说,无不充满了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无不以精湛的艺术书写着人民的情怀。

作为“中国第一个把读者对象问题提高到文学创作的重要地位的人”①澳大利亚学者庞尼•麦克杜格尔在自己翻译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导言中对毛的评价。李准、丁振海主编:《毛泽东文艺思想全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27页。,毛泽东甚至将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步:“无产阶级对于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必须首先检查它们对待人民的态度如何,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内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有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②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编:《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130页。

那些以为普通老百姓文化素质不高,不懂得欣赏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小众创作才是精英文化,以为面向大众的故事创作不够档次,那些脱离生活、远离群众的故事观念,无疑都是错误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他并且举例说,柳青之所以能够写出《创业史》这样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列宁说过:“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③见蔡特金《回忆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912页。那么,如何唤起他们,提高他们呢?习近平同志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对人民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现象和丑恶现象,应该坚持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既然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服务得好还是不好,当然得由服务对象来评定,所以,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④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座谈会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90页。邓小平也曾言简意赅地指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⑤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邓小平文选》(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84页。

那么,对于那些并不掌握媒体话语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通过什么来对故事的好坏做出评价呢?通过市场!但是,纯粹的市场操作可能带来许多诸如低俗、色情、暴力描写等不良后果,我们如何保证市场的正确导向呢?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机器,我们有全世界最庞大的新闻出版审查机构。这些机构用来审查什么呢?当然是文艺作品在思想上、政治上的底线、红线。只要我们的新闻出版机构能够当好把关人,确保公开出版的故事不逾底线、不踩红线,那么,在此之上的评判,就应该交由市场来认定。习近平同志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五、故事要符合世界进步潮流

中国故事既服务于中国人民,也提供给国际社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渐深入,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他们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的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那么,我们如何向世界介绍中国呢?

在我们的外宣工作中,正规的新闻发布和官方介绍可能会显得刻板,难有亲切感;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也是很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故事是一种更亲切、更直观的交流方式,可以,也应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其生动可感的独特优势。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用来讲述一个故事,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亲切、感性的视角,都能以各不相同的魅力去吸引他们、感动他们,改变他们固有的偏见,让他们对于中国有一个更亲切、更实在、更客观的感受,甚至有可能让他们因此而接受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习近平同志要求说:“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故事的立足点无疑是打着中国烙印、刻画中国社会、反映了中国人审美追求、带着中国风味的。这种中国风格既源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也透着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深厚底色,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要向国际友人讲好中国故事,还应该理解别人的审美文化,要让别人接受你的故事,就得用别人能够理解的语法来讲述。“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中国故事既要有中国,也要有世界,这个世界当然不是纯西方价值观念下的世界,而是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世界,是超越中西、贫富,超越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藩篱的,体现着人类共性的世界。中国故事的内容当然必须是中国的,但形式应该是通约的、跨越民族和国界的、能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共鸣的。中国故事效果好不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得出去,当然还得取决于别人是否听得懂、能否产生共鸣、愿不愿意接受。

所以说,好的中国故事不能仅仅只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它解决的应该是发生在中国的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是共性的话题,它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故事理应具有一定的通约性。毫无通约性的话题是不会引起别人阅读兴趣的,不仅无法激起别人关心和了解的欲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深入民间,熟悉国情,还得放眼世界,理解别人,了解世界关心的人类共同命题。好的故事应该“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好的故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

蔡名照同志在谈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说:“当今中国已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形成全社会共同讲述中国故事、共同传播中国声音的工作格局,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和理解。”①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0日。

对于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述人类共同关心的普适性话题,塑造人类共同的、进步的价值观念,与国际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思想。

综上所论,我所理解的“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如何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炼生活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的逻辑,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就是如何努力刻画丰富多彩的中国生活、塑造高尚丰满的中国形象,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了、讲生动了。

[责任编辑:冯 莉]

207.7

A

1008-7214(2017)02-0014-07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浅谈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意义
信封上的小文艺
□文艺范
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浪漫雅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