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
——以《朗读者》为例
2017-01-28别君华
文/别君华
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
——以《朗读者》为例
文/别君华
自从2013年以来,在真人秀娱乐节目、网络综艺节目充斥荧屏之际,《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批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推动了文化类节目的又一次热潮。但是,近年来的文化节目基本采用传统的竞赛问答模式,虽然有一定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但节目设置总体上并未做到推陈出新。2017年央视推出的《朗读者》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传播生机,该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担任制片人和主持人,历时两年倾力打造,其新颖的传播模式和浓厚的人文情怀,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热烈讨论,成为具有创新传播意义的“网红”文化节目。
朗读的广场,参与的仪式
《朗读者》采用了广场式朗读方式,相比书信类朗读节目《见字如面》的明星代入演绎式朗读,更具有仪式感和参与性,观众通过移情作用,进入到声音和故事中,参与了阐释文化的意境之美。节目采用了真人秀节目明星和素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扩大了受众的影响面,还增强了观众与不同朗读者之间的共鸣。节目以文字、声音、情感三位一体的方式演绎个人故事,半开放式的环节设置,以及灵活的组合,展现了故事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原声口语文化传播的朗读广场。《朗读者》在借鉴先前文化节目优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采用了广场式朗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节目中各个主体的参与热情。广场式朗读之所以能够激发人的参与感,是因为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声口语文化的传播情境。美国媒介学者沃尔特·瓮认为,原生口语文化传播的特征是“移情的”和“参与式的”,其中,观众的参与不是个人的参与,而是集体、趋同的参与。观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节目通过“召唤——回应”模式形成固有的仪式,如浅吟低唱、高歌唱和、鼓掌欢呼等。在演讲的广场上,朗读者面对观众进行口语表述,观众的情感紧随朗读人的情感,产生波动和共鸣。此外,演播厅中的电子屏根据文字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走进文字情节,回到文字记录和展现的时代。在这里,“朗读”这一仪式成为朗读者和观众共同参与的盛宴,在共同营造的意境之美和文化之美中,中华文化的韵味和厚度得以展现。
明星与素人结合,共享参与的仪式。《朗读者》借鉴真人秀节目明星和素人相结合的模式,每一期都会邀请国内有影响力的明星作为朗读者,吸引观众。明星和文字相关的人生际遇在特殊的朗读仪式中具有教育意义,如贺拉斯所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除了明星朗读者,节目组还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名人,如无国界医生蒋励,在三个月时间内,在炮火中的叙利亚接生了一千名新生儿,为生活在叙利亚硝烟和废墟中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如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虽然已是94岁高龄,获得过世界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奖,但仍然每天坚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将未翻译过的近30部莎士比亚作品一一翻译完成。这些嘉宾对工作的热爱、对爱人的真挚,以及不断创造自我、超越自我的力量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以文字意义解读为本,灵活设置半开放环节。节目每期都有6位朗读人朗读那些打动自己的文字,或是散文或是诗歌,或是家信或是发言稿,不同的文字蕴含着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文字与作者结合,再由朗读者进行二度创作,让每段文字都具有了感人的力量。
节目组以文字解读为本,将文化内涵放在第一位,采用半开放环节设置,根据不同的嘉宾和朗读文本,灵活设置节目环节。综合来看,节目共分为前中后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朗读前主持人董卿与朗读者在小演播厅通过谈话引出个人故事,封闭的小演播厅有利于朗读者跟随主持人的引导,一步步讲出自己和文字相遇的故事,为接下来的朗读铺陈情感,加强观众的审美期待。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者在大演播厅的舞台中,为听众朗读那一段打动他的文字。节目根据不同的文字情境,设置不同的朗读情景,朗读者或站或坐,或缓缓走向观众。第三个环节通常由专家进行专业点评,补充前两个环节中对文字解读的不足,帮助观众更好地体会文字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节目组根据不同的读本和朗读者身份,还会采用VCR短片展示、舞台剧等方式,尽可能地展现朗读者的个人魅力,以文字和情感打动人心,使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留在观众心间。
以情感人,四类情感交织的文化复调
文字从来都是以“以情感人”,《朗读者》将文字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朗读者朗读时的情感、观众审美接受过程中的移情和共鸣、主持人即兴而发的情感表达,这四重情感融为一体,汇成一曲文化复调,做到了以情动人。
作者情感与朗读者情感的交汇。
朗读者所选的文字内容,是作者个人经历的体现,带有作者个人的审美经验,也是他所处时代和地域文化的浓缩。朗读者打动观众的第一层情感,便是文字作者个人情感与朗读者的故事相遇时的情感共鸣。通过朗读者的理解和表达,文字作者的情感在朗读者身上得以重生,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新的个人体验,过去与现在在时间的长河中相遇,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和渗透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朗读者情感与观众情感的共融。
虽然朗读者很少具备专业的朗读技巧,但越是平实的声音,结合不同的个人成长经历、职业经历,越能打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节目尽可能减少舞美设计,使朗读的广场化繁为简,似传统戏剧舞台只留“一桌二椅”,空白的广场上朗读声萦绕耳旁,带着观众走进时空情境。精心安排的朗读广场仿佛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观众在内心里回应着文字,追忆相似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这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感,引发观众的心灵共鸣。
主持人即兴情感的迸发更加打动人心。如果说,朗读者、作者、观众三个层次的情感交织在节目设计的情理之中,那么《朗读者》主持人的即兴抒发这一层情感便在意料之外,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节目内涵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演员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作品《写给母亲》时,和至亲阴阳两隔的痛楚一句句伴着泪水流进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心中,令全场为之动容。主持人董卿此时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流着泪主持完节目。这层情感的表达,使朗读的力量更加掷地有声,起到了教育作用。
高雅文学的通俗化传播,关键在于适度把握“审美距离”
《朗读者》作为一档文化类节目,致力于将高雅文化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高雅文化的通俗化传播一直是一个难题,如何既能走下庙堂又保留其文学性,关键在于适度把握“审美距离”。这种适度的距离能够使文化超出普通人的生活,又能够在某个点上切入生活,使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首先,保留高雅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想。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提出“审美距离”理论,认为审美知觉因距离而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作品在受众的审美经验之内,那么便容易因为太过熟悉和日常而被忽略,但如果一个作品超出受众的审美经验,产生能够使受众思考的距离,便容易被知觉得到。
《朗读者》对高雅内容的传播便采取了“审美距离”策略,并创造性地掌握了距离的“适度”性,既让文学降低身段走入寻常百姓家,又不迎合、不低俗,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其次,将文化与普通人的生活相结合。高雅内容的传播还需要解决与生活相结合的问题,原创文化节目存在着主题大多集中于文字、诗词、历史等领域,形式基本还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开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很多节目虽然能够接通文化的高雅内涵,却不能将其生活化,不能将其和普通群众的生活结合起来。而《朗读者》独具匠心,既保留了文化的“距离”,又使文化接通了生活的土壤,节目组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多个城市设立朗读亭,让朗读走进生活,为人们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留一块净土,开拓了安放理想的空间。文化扎根生活自然就能够受到百姓的喜爱,收获良好节目口碑,建立良好的节目品牌形象。
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电视节目和网综节目游戏化、庸俗化风靡,甚至被个别媒体当作收视法宝。在浮躁的媒介场中,主流媒体应当担起文化传播的重任,满足人们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的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文精神的渴望。文化类节目当在以内容为本的基础上,把握时代需求,不断创新,不把消费当内涵,不把过度当深度,以情感人,以品格令观众折服,成为电视节目中的“诗和远方”。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