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定位与多渠道教育资源整合

2017-09-11文/郭

传媒 2017年15期
关键词:师资院校专业

文/郭 鹏 廖 慧

个性化定位与多渠道教育资源整合

文/郭 鹏 廖 慧

随着政策推动和市场的需求,多家高校纷纷设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过去的几年内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理论体系的欠缺、师资力量较弱等原因,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鉴于此,本文在进行文献梳理和调研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建设如何做到更有针对性,从而更好促进专业的稳健成长。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专业定位 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 实践教学

近年来,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媒体形态与传播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2012年,教育部进行了专业目录的调整,在新闻传播学科增加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此基础上,高校的传媒教育也在发生改变。多家院校进行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申报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33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该专业在过去的几年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结合各种资源进行多种尝试,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整体看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结合专业资源,进行个性化定位

根据对全国33所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调研发现,开设院校既有985、211高校,也有普通的二本院校,还有民办高校。各大院校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包括财经类、传媒类、师范类、技术类、语言类等。依托不同院校背景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通过查阅各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诸多院校对于该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专业定位模糊不清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必然带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模糊。例如,多所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到要培养胜任新媒体内容的生产、采集、传播、营销管理等相关岗位的高级管理型人才,这一目标貌似是为整个新媒体产业提供多类型的人才。但实际上,各大院校的专业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往往会在特定的领域而非全部环节都具有相关优势,为整个产业提供多类型的人才目标需要重新审视。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以及吉林动画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定位上必然呈现差异性。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根植于本校资源,无论在师资还是在硬件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将专业定位为新媒体的运营管理,既结合了自身的优势,又契合了当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而吉林动画学院作为技术类的院校,在专业定位方面较为模糊,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够明确。该专业要培养策划、设计、采编、制作、传播、运营、市场营销与管理方面的人才,看似无所不包,实际上无法突出重点,而且能否达成目标让人顾虑重重。

从国外来看,相关专业的定位也必须与专业自身的资源相关联。哥伦比亚大学新闻专业定位为为企业培养实战型的新闻人才,从专业师资力量来看,曾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在职教师比例高达92.1%,该学院有36.9%的教师有超过30年的媒体从业经历。这样的师资水平完全可以支撑实务教学的定位。

要进行个性化定位,关键是要考虑专业自身的资源,如师资这一核心要素的状况直接决定着专业的定位。限于各种资源的限制,一个专业很难提供一个产业链条上需要的全部类型的人才。因此,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应该重新审视专业的优势,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

二、构建课程体系,并适时进行调整

课程体系的搭建必须基于对学生培养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培养,专业往往有培养学术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两种目标。学术型人才强调综合素质以及个人发展的潜力,实践型人才则侧重实践操作能力,强调上手快、立马进行使用。作为大部分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该旗帜鲜明地培养实践型人才,在进行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1.基于就业岗位,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提升以专业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具体的工作实践,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例。

2.建立试错机制,进行科学尝试。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迅猛,没有成型的理论体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在本科一、二年级的时候不进行专业的划分,前两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行专业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出版等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时,在进行前期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教学中不妨借鉴测试学中的“AB测试理论”,即就同一条新闻由编辑给两种标题,测试哪个标题点击好,从而基于效果做出选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就其中的部分课程或者内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经过实践的检验,选择最佳的方案,并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灵活调整。

3.根据需求,灵活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起来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政策的改变以及产业发展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各类媒体纷纷在媒介融合的道路上积极探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建设也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和趋势,在融合课程的建设上下功夫,这需要打破既有的教学模式。例如,就一门课程由多名教师集体授课,也可以参与具体课题的研究工作。此外,清华大学陈昌凤教授认为,新闻教育应该顺应媒体创业的浪潮,加强媒体创新创业的教育,促进产学进一步合作。面对这股创业的热潮,国内一些院校的网络与媒体专业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例如,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新媒体理学硕士课程为学生提供选修课“COMM5940新媒体创业”。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为硕士开设选修课“制程管理——媒介创新与创业”。

从国外来看,以与网络与新媒体较为接近的新闻专业来看,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变化,课程体系也在发生变化,大量的新型课程相继开设。以下是国外一些院校的新闻学院近几年开设的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如表)。

上述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基于近年来新闻行业变化的实际情况。新媒体行业近年来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作为新兴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也应该积极借鉴上述学校的这些具体的做法,及时了解业界的新变化,根据变化的实际对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

表 代表性院校及课程

三、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提升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专业的支柱,没有强有力的师资力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师资力量的全面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1.在理论方面,主要是教师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教师成长。网络与新媒体产业发展迅猛,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许多的理论往往是其他专业的相关理论在网络与新媒体领域里的具体的应用。一个专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往往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把握专业的核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就事论事,无法看到产业现象背后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许多院校会派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校际之间的学习。例如,安徽财经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宜春学院等院校的多名教师到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访学。除了以访问学者等身份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外,短期的交流与培训也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进行理论的提升。近年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暑期培训学校、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的新媒体培训在新媒体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院校,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院校,应该借这些培训机会积极走出去,了解学界和业界的最新的进展状况,借此机会与更多的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其他院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开展专业建设的具体情况,并对自己学校的情况积极反思和改进。

2.在实践方面,要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仅仅了解相关的理论,缺乏参与实践的机会,往往会在实践中遇到较大的困难。而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缺乏行业内的实际操作经验,导致课堂以传统的知识与理念的讲授为主。鉴于此,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成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实践中。

浙江传媒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业界的互动,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在实践期间,教师不用承担教学任务,但是原有的工资、奖金一律全额发放,让教师在企业实践完全没有后顾之忧。该校文化创意学院的多名年轻教师赴北京电通进行实践,参与到真正的产业实践中去,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

国内的高校也日益重视兼职教师的作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新媒体专业都聘请了相当数量的企业兼职教师,以专家讲座、期末小学期的形式和专业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这种做法许多院校已经采用,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往往存在不够持续、不够系统等问题,许多的业界专家往往从某一个视角对产业进行解读,使得学生难以了解业界发展的全貌。针对这种情况,中国传媒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组织的新媒体前沿讲座中,张翔教授进行了规划,从产业链条的内容、终端、数据等多个层面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派企业总监级的领导进行授课,一学期有10多场大型的前沿讲座,使学生全方位了解各种产业链条的环节。

综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必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提升师资力量上下功夫,积极利用校内外尤其是业界外的师资力量,使校内外师资力量互为补充,共同促进。

四、拓展多种思路,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由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性要求极高,专业的建设必须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的地位,将理论的教学通过实践使得学生融会贯通,边实践边总结理论,以实践带动理论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从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展开。

1.加强校内实践训练。移动互联网时代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鉴于目前众多就业岗位要求学生具备新媒体运作的相关经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与管理作为对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指标的设定,制定考核的标准,按照标准来考核学生。例如,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自身资源,以团队作业的方式开通自己的公众号,掌握微信公众号、微博号、头条号等的运营,了解内容创作的特点,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规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公众号的运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在既有的传统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加大校内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显得至关重要。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国家级实验室“内容银行”实验室的建立,使得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内容银行”实验室进行内容的采集、加工、评估、销售等产业链条绝大部分环节的实践,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时就可以接触到业界最前沿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机会,对于整个教学环节都有重要价值,企业也高度认可这种教学模式。

2.拓展校外实践环节。与企业开展对外合作是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借助兼职教师的资源,也可以直接联络行业内的相关的企业,让学生通过认知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参与到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实践中去。

学生参与校外实践项目,可以以校外参与的方式,也可以在校内参与一些校外的实践项目。2012年秋季,西北大学梅迪尔学院本科娱乐营销课堂上,学生为Fox Sports完成一项社交媒体品牌推广项目策划案。将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分组,选出优胜小组。2013年5月,Fox Sports将优胜组的方案付诸实施。这种引进企业真实项目的做法将会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趋势,客户得到有价值的方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双赢。

与此类似的与业界紧密合作的教学模式还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系的高新传媒科技开发运用课程。该课程先后与苹果公司、Adobe公司、谷歌公司合作,让学生与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一起为公司设计新的移动设备应用程序或其他媒介产品。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该积极关注实践,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五、结语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想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在专业内进行深入研究之外,还应该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力量。正如法国学者马太·多冈在《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壁垒上的裂缝》一文中所言,任何一个专业之内的创新思想,通常来自与其他专业或学科的思想的交互作用,而不可能产生于本专业内部凭狭隘的眼光进行到底的研究,自我孤立的专业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因为没有外来的新思想注入,总是趋于高度保守。作为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要想在未来取得好的成效,必须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多个环节共同努力,鼓励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革,积极进行探索,鼓励教师在尊重教学规律与专业特点的条件下进行试错,结合专业自身资源,进行大胆地尝试,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适合本专业发展的路子。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2015级广告学博士研究生

[1]陈昌凤,王宇琦.创新与坚守:美国经验与新环境下国内新闻教育路径探索[J].国际新闻界,2015(07).

[2]张迪.媒体变革背景下的海外新闻传播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新闻界,2014(04).

猜你喜欢

师资院校专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