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央视全国两会报道的融合传播观察

2017-01-28路明涛

传媒 2017年15期
关键词:央视网受众

文/王 丹 路明涛

2017央视全国两会报道的融合传播观察

文/王 丹 路明涛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因此,今年的全国两会意义重大,备受关注。在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应用助推传播方式革新的背景下,电视媒体通过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展示了转型融合进程的阶段性成果,在传播量和业界口碑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中央电视台在两会期间,统筹多样态的节目与平台资源,搭建了央视两会报道全媒体新格局,内容全方位,平台全覆盖,大屏小屏互通,媒体受众互动,实现了政策落地,回应了民生关切,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切实提高了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据统计,2017年两会期间,央视11个频道共播出两会相关新闻3600余条,相关专题节目352期,全国累计有7.22亿观众收看两会节目,157个国家和地区的215个电视机构或频道转播了央视的直播信号。央视新闻移动网、央视网、客户端、微博、微信及海外社交平台等累计发布新媒体稿件19700条,总阅读量56.38亿人次,其中,微视频共发布11400条,总点击次数20.3亿次。新媒体稿件的阅读量比去年增长15.88亿人次,央视两会报道在新媒体端的传播效果喜人。

渠道畅通,全媒体平台聚焦两会

央视已构建了基本完备的媒体平台体系,囊括了目前几乎所有的媒体形式,同时,为了推动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变革,今年2月19日,央视正式推出了央视新闻移动网,吸引了全国94家省市级广电机构入驻矩阵号。两会期间,各频道、央视新闻新媒体(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央视网等均推出了两会系列专栏和特别节目,全媒体直播两会重大场次活动和记者招待会。

需要指出的是,今年,央视确定了新媒体移动优先报道方案,微博、微信、移动端等平台首发两会相关内容。央视微博开设了以“微博看两会”“两会微表情”为关键词的话题,取得了不俗的阅读量和讨论量。精心制作的时政V观系列微视频,全网独家推送800余条。同时,央视网还在脸书、优兔等境外新媒体平台发布了相关的视频、贴文共计29条,总浏览量超591万次,独立浏览用户超416.4万人。入驻央视新闻移动网矩阵号的地方媒体组织了243场移动直播,日发稿量超过1000条。

在央视各频道的传统电视屏上,贯穿主题主线,做好时政报道。《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重点栏目在全面做好两会程序性报道的同时,以大篇幅、大版面集中持续报道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期间提出的新观点、新论述、新要求,深入宣传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出了“我与总书记议国是”“两会追踪看实干”“代表委员议政建言”“点赞中国”“问计两会”“履职成绩单”“听民意汇民智”“来自基层代表委员的声音”等板块。新闻频道特别推出了融媒体实时互动直播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让代表委员与百姓在线互动。同时,中文国际频道的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中,增设了“两会新观察”板块。

央视网今年继续打造两会品牌栏目《两会新视角》,主打微视频,融合移动直播、VR、H5等多种形式,突出可视化报道形态。推出了“总书记下团组”系列漫评报道、“总理来了”系列微视频、移动直播“两会追追追”、虚拟主持“小v说两会”“两会面孔”等,立体式报道两会盛况。新媒体访谈节目《部长之声》,由央视新闻主播欧阳夏丹带着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采访国家部委“一把手”。央视网推出的《两会新视角》还同步在手机央视网、“央视影音”客户端等多终端上线。

作为央视的新国际传播机构,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开播后首次参与两会报道,以中国两会如何影响世界为核心,注重两会内容与国际关切、国际热点、国际新闻之间的关联,推出了“世界观两会”“2017中国世界说”“两会问答ABC”“大使看两会”等系列报道。派遣外籍主持人和记者参与报道,打造了《两会日志》特别报道,更好地贴近海外受众。通过CGTN移动新闻网、移动客户端等多平台,网络全程直播两会内容,推出了新媒体节目《问中国》《两会微观察》以及动漫微视频系列《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民主》,加大了对外融合传播的力度。

内容海量,多终端采制各展所长

每年的全国两会会期都会形成全民热议的舆论场,围绕两会报告、代表团审议、代表委员议案提案、各部委记者招待会、部长通道等各种会议程序、信息发布、民众关切,海量的新闻资源蕴藏其中,等待发掘。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传播手段的创新,近年来,被分发于各种终端上的两会报道,形式多样,贴近性强,更接地气,易于传播,从报道形式到行文语态,从报道角度到制作手段,从报道策划理念到呈现方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改变。

移动直播渐趋常态化。对于程序性活动密集、参会人员规格高、会议议题关切民生的全国两会来说,直播是快速、及时传递信息的最佳手段,也是带领受众进入现场的首选方式。而随着4G网络和WiFi的日益普及、移动直播装备日益智能化、轻量化,直播变得随时随地可进行,以往受制于时空的壁垒被打破。央视新闻移动网作为上线不久的移动直播平台,今年两会期间,入驻矩阵号的94家地方媒体进行了243场移动直播,其中,央视新闻移动网直播110场,直播时长总计7363分钟,累计触达人数逾4.6亿,在线观看人数逾2.25亿。央视网推出了移动直播节目《两会追追追》,记者在两会的第一现场追访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追采现场花絮,追踪提案议案。在这个节目中,网友不仅看到了代表委员们进京上会、省代表团开放日、部长通道上各部委“一把手”坦诚面对记者、各部委记者会以及李克强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等两会重头戏,也看到了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从排队、安检、进入会场直至采访报道的全过程,各家媒体报道两会所使用的设备、多样的报道方式,甚至记者着装、参会风貌等细节。据统计,《两会追追追》共发起52场移动直播,总点击量近1.4亿次。两会移动直播的无孔不入,也从侧面反映出两会更加开放透明。同时,央视新闻移动网还推出了融媒体现场直播节目《请问部长》,该节目每天17:00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呈现的是当天部长通道和记者会上的内容,节目间隙插播网友通过央视微博、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等平台提出的问题,由主播和特约评论员杨禹进行讲解回复。值得一提的是,《请问部长》在网络平台(央视微博、客户端、央视新闻移动网)的直播状态要早于演播室直播20分钟,场景选择在央视繁忙的办公楼内,由记者带领,为网友分享屏前幕后信息,并提前找到节目主播和杨禹,预告当天节目要关注的两会热门话题,引导网友通过央视新闻的多个平台留言提问。电视屏幕上的《请问部长》结束后,小屏直播继续,记者带着网友关心的问题,由下了电视直播的杨禹继续在线作答。同时,每天节目的最后几分钟,直播记者还会找到第二天将参加记者会采访的央视记者,听听他们为采访所做的准备和关心的问题。《请问部长》首次实现了双屏多段互动直播的模式,适应了当下受众的需求,贴近性强,是融合报道的一次创新实践。

“电视+新媒体”实时互动。与受众的双向实时互动一直是电视大屏节目的短板,节目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形式是单向的,无法及时接收受众的反馈,在当前舆论热点层出不穷、受众关注度难以集中的情况下,受众的收视黏性很难有保证。今年两会期间,央视新闻频道借助移动传播技术,打破电视节目传统思维,打造了一档“电视+新媒体”的融媒体实时互动节目《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首次将融媒体实时互动形式引入央视两会报道。3月2日-14日每天中午12:30-13:30,每期邀请6位代表委员实时在线,回答百姓提出的问题。同时有30多路央视驻团记者带着问题,寻访对应的代表委员予以作答。观众可以通过央视网的专题页面、央视微博、邮箱等渠道,以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提出自己最关心的问题。主持人在节目中接收实时互动问题,随来随报,随来随评,随报随问。这档节目融合了大小屏,打通了舆论场,线上线下、会上会下强互动,形成了“两会聊天室”的传播效果,民众关心的养老、医疗、外来务工、环保、治安等问题,第一时间得到了代表委员的回应。一些特别具体的问题,在节目播出期间就得到了解决。比如,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孙老家镇冯楼行政村的修路问题,在第一期节目中问出后,记者辗转找到了镇党委副书记王银香代表,王书记当场打电话询问了此事,到节目最后一期播出时,冯楼村已经开始清障为修路做准备,两个月内动工。《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13期节目,共晒出了330多个网友的问题、支招,98位代表委员在线回答问题,网友互动峰值达到303万多人。这种“台+网+小屏”的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了“多屏联受众”的融合传播效果。同时,这档节目的问题全部来自基层,生动真切,现场感强,社会关切度高,体现了良好的政风、党风、会风,把电视两会报道创新和融合传播推进了一步。为了将这种服务延伸到会后,央视新闻移动网开辟了“央视帮你问”矩阵号,百姓可以继续提问,央视继续“帮你问”。

可视化报道生动有料。当前,对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新闻生产和报道的方式也随之变革。海量的数据经过技术分析后,其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事物规律被揭示出来,原本枯燥晦涩的数据变得生动可感,因此,形式多样的可视化新闻报道大量出现,为传媒机构争相采用。全国两会本身就蕴含了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央视《新闻联播》从3月11日起,携手搜狐新闻客户端,推出“两会追踪看实干”系列报道,从大数据的角度,打造更加精准、全面的两会热点。“两会追踪看实干”相继关注了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精准扶贫等多个两会热点议题,通过数据感强烈的编辑手法,语调轻快的播报方式,将重点数字、关键词嵌套在实景画面中,在律动性的音乐渲染下,受众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清晰、直观地捕捉到了两会热点。央视网推出的“梦娃两会手账”,则是以笔记本记事的方式,将两会热点、女性代表委员、民法总则、政府工作报告、百姓的小目标等大事小情予以反映,视角独特,手法新颖,视觉元素丰富,既有两会花絮的特征,又切中了普通百姓关注两会的要点,是一种较为另类的可视化报道。而纵观今年央视推出的全国两会报道多种形式的策划,很多都带有可视化报道的特征,这种报道方式让新闻“活”起来,化枯燥为有趣,化繁杂为清晰,化平淡为出彩。

高端访谈“动”起来。全国两会是国家政治生态的大事件,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各部委,社会各领域掌握决策权、最有话语权的代表委员集体亮相。面对如此高规格、高关注度的重要会议,往常对于媒体报道也有严格的管控。近年来,随着两会开放度、透明度的不断提升,更多的媒体上会参与报道,而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接受习惯,新闻的语态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年央视的两会报道中,政府高官专访节目的呈现方式与往常大为不同。央视网推出了新媒体访谈节目《部长之声》,新闻主播欧阳夏丹带着网友们最关心的问题,采访工信部、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国家部委“一把手”,倾听他们的答复回应。节目以欧阳夏丹出镜开篇,用新闻事件或相适应的场景引入,欧阳夏丹与部长面对面,对聊网友关心的问题。节目过程中,欧阳夏丹会通过随身携带的Pad向部长展示网友的问题、相关数据图表等,还会和部长一起通过手机视频直播连线的形式,现场听网友提问,与网友互动。《部长之声》引入了扫码互动、手机直播、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处理等大量新技术手段,虽然每期节目只有十几分钟,但多种热门技术的应用、以网友所提问题架构专访的互动做法,以及访谈双方在语态上的通俗、亲和,都体现出高端访问节目日益亲民接地气,更加适应当下受众看新闻的习惯。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也在两会期间推出了一档相仿的高端访谈节目“行走长安街”,在形式的创新上走得更远。节目从长安街特殊的地缘特征考量,聚焦其沿线分布的众多国家部委与国务院直属机构,以此为叙事轴线,由记者古兵担任“向导”,带领观众一起探访部委,对话政策决策人。“行走长安街”节目先后采访了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的主要领导,记者古兵在与受访者接头的过程中,拍摄并不间断,随走随采,通过较少的场景剪辑,展现各家单位最为核心的工作环境和发挥的作用。古兵对话部委高官,特定的场景增强了采访的纪实性,也让观众身临其境,在采访电影局张宏森局长时,甚至还移步到一家电影院。节目的节奏明快,多机位跟拍的伴随感和临场感非常强烈,画面的频繁转换和画面主体的不断运动,使节目的可视性大大增强。采访结束后,该领域2017年的工作重点通过字幕的形式予以条目化呈现,清晰明了,言简意赅。这两档高端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预设问题与受众脱节的窠臼,改变了政府高官正襟危坐、给人距离感的旧有印象,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传统方式,十几分钟的节目时长显示出轻量化的特征,迎合了现代人时间碎片化、关注集中度易变的现实,堪为融合传播时代的优质样本。

国际传播新“声”嘹亮。作为央视开播时间不长的国际传播平台,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次亮相全国两会报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面对迥异的传播环境,CGTN依托出新出彩的原创风格,“适销对路”的移动传播,为海外观众带来了国际视野下独具特色的两会报道。起用5名外籍记者上会,量身打造《两会日志》特别报道:英语频道主持人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研究中国长达29年,“库恩谈两会”呈现了库恩视角下的中国两会,在两会现场视频直播讲述亲身感受、连线多个领域的重量级代表委员、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库恩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见解给网友留下深刻印象;精通9种语言的玛蒂娜·福斯,人送称号“九门提督”,推出跨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看两会系列报道,讲述她跑两会幕后故事的短片成为海外媒体“大头条”,在脸谱平台收获4.5万次点击,4.1万次点赞;非洲分台记者罗伯特·纳吉拉的关注点集中于非洲民众感兴趣的中国议题和中国故事,也使CGTN圈了不少非洲粉丝。虽然是首次上会,但与时俱进的CGTN尝试了多种形式的融媒体传播。英语频道《环球瞭望》设置大小屏互动板块,在大屏幕上引入两会H5产品的数据源和社交平台评论,主播和嘉宾在线回答网友提问;《民声与民意》推出“一分钟看两会”和“杨锐朋友圈”,用动画模拟微信群聊,将客户端的群聊界面移植呈现在电视屏幕上。同时,两会期间,在CGTN的官方网站和APP客户端,可以收看实时的现场报道和深度的内容解析,在CGTN的脸谱页面和优兔页面也能看到两会现场直播和两会的所有要闻。由于时差问题,两会新闻发生时,并不都在西方国家新闻传播的黄金时段,但多平台、全方位融合传播弥补了短板。数据显示,西语新媒体在脸谱平台对人大开幕和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的直播覆盖20.78万人,总浏览量27.44万次,创西语频道脸谱在线直播最高纪录。CGTN两会“首秀”,展现了中国政治经济的新发展,发出了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舞台的好声音,全方位融媒体传播格局顺应潮流,值得点赞。

手段灵活,特色融媒体产品引爆传播

全国两会历来是各大媒体的竞技场,除了对新闻资源的争抢,占领内容高地外,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纷纷走向融合之路,媒体间的竞技已经不仅仅是拼内容,还要拼创意、拼技术、拼传播、拼口碑。如何把内容做得好玩、新鲜、有趣?如何让两会报道产品交互性强,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这成为各大媒体的新课题。今年,央视新媒体充分利用两会资源,综合运用视频、动画、VR、H5等新技术,打造了多款刷屏网络的融媒体产品。

微视频独辟蹊径。微视频因迎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受众的观看习惯,近年来广受欢迎。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央视网主打微视频,打破常规的会议报道模式,将信息量大、关乎国计民生的时政新闻具象化、视频化,打造了多部“病毒式传播”的微视频作品。这些微视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解读政策为主,视频风格沉稳,如《民法总则草案保护的这些事儿,你一个都躲不开》《两院反腐六大看点》《数读“两高”报告,干货里有“大门道”》等;另一类是以海采的形式,侧面反映时代变化,视频风格诙谐,如《中国什么最牛?“剁手党”让快递小哥吃惊!》《最强国防是什么?民心!》《房子意味着什么?歌手平安很淡定》等。其中,有一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的微视频《109秒看懂政府工作报告九大民生亮点》,摒弃了解说,间有百姓采访,用字幕快闪、音效配合的形式呈现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亮点,兼具了解读政策的功能和时尚的风格。两会期间,央视网还推出了一条Rap短视频《帅炸了!我们的两会君》,用说唱的形式呈现两会要点,引发热议。漫画与微视频相结合的《小v说两会》,每期1分多钟,用互联网语言为网民呈现最热话题。微视频虽然时间不长,但节奏紧凑、信息量丰富,传播效果好。据统计,两会期间央视共发布微视频11400条,总点击量达20.3亿次。

两会漫评幽默风趣。针对各大媒体普遍大篇幅报道和解读的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活动,央视网以“条幅动漫+评论”的独特方式,推出系列漫评《习总书记“下团组”》,生动还原了总书记的两会活动细节。动漫画面生动活泼,风格清新自然,将总书记在团组讨论上讲话的精要予以条幅式突出呈现,同时配发较短篇幅的文字评论。“漫”与“评”结合的方式,新奇又重点突出,充分满足了年轻人关注两会的需求,易于新媒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两会期间,超过340家媒体转载了央视网《习总书记“下团组”》系列漫评,单篇转载量50家以上。

VR应用仍需探索。2016年的两会报道,VR技术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成为很多媒体报道的利器。今年两会,VR延续了全景视频报道的功能,仍然是在现场以360度的视角全景呈现,VR交互和沉浸式的特点体现得并不明显。央视网尝试性地推出了《VR两会盘点:不得不说的“小确幸”》,利用惯性捕捉技术,采用无线数据传输的方式,将虚拟的主持人放置在演播室场景中,形成“真实场景+虚拟人”的效果。同时,央视网在两会期间还推出了《VR暖故事》,利用VR设备拍摄了6位代表委员的故事。

2017年的两会报道,央视充分调动了平台资源,将自身的内容生产优势与新媒体的呈现风格、媒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机融合,推出了一大批抢眼的融媒体产品。新上线的央视新闻移动网开启了央视自有平台移动直播,实现了电视与新媒体一体化生产、多平台分发;开播不久的中国国际电视台首次亮相全国两会,即以高水准的融合传播姿态将中国声音传遍海外:两者完善了央视的融合传播体系。拥抱新媒体,摒除旧观念,传统媒体的转型融合探索,央视做出了表率。

作者单位 河南电视台发展研究部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媒体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创新的思路和方向”(项目批准号:2016CXW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央视网受众
要做一粒种子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