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百科全书》个别词条修撰之商榷

2017-01-28王富鹏

岭南文史 2017年3期
关键词:佩兰词条岭南

王富鹏

问题探讨

《中国大百科全书》个别词条修撰之商榷

王富鹏

“《中国大百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1](以下简称《全书》)《全书》的编纂是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本建设,由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其权威性毋庸置疑。

《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从1978年开始,先后组织两万多名专家学者,历时15载,于1993年9月完成了这部煌煌巨制。1995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正式立项《全书》第二版的编纂和修订。又历时十多年,于2009年4月正式出版。这两版的《全书》凝聚了中国几代学人的心血,总结了这两个时代的学术成果,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这两个时代的学术水平。2011年底,国务院又批准正式立项《全书》第三版的编辑和修订,2015年编委会组建并正式启动编纂工作。第三版将继承前两版的权威性,力求全面总结当今各领域的学术发展,成为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部巨著,需要补充一些新的词条,修订原有词条的某些不足内容。

2016年笔者受邀参与修撰、推荐《全书》第三版的词条,并先后修撰了有关广东的12个词条。现就在第一、二版的基础上修订的四个词条,求正方家。

这四个词条分别是: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和“岭南三家”。这四个词条第一版全部由曾扬华先生撰写。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稍作变动,在质量上未见提升,亦未署修订者的姓名。为便于比较,把第一版、第二版和笔者修订之后的内容一并录入。

岭南三大家

(一)第一版

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番禺县人)、陈恭尹(顺德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的合称。三人居里邻近,时相过从,在创作上互相推重,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康熙三十一年(1693),同为岭南人的王隼编选三家之诗成《岭南三大家诗选》,隐然有抗衡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之意,自此始有“岭南三家”之称。

不过屈、陈、梁三人的生活道路与思想情趣实有区别。屈大均、陈恭尹曾参加持久的反清斗争,终生不仕清廷;梁佩兰则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得授翰林之职。在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屈、陈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胸怀一股郁愤不平之气;梁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风格较平淡。唯在反映岭南的山川风貌、人情世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方面,三家则有共同之处。

在艺术风格上,三家也各自迥异。王煐《岭南三大家诗选序》说:梁佩兰之诗“温厚和平,置之清庙明堂,自是瑚琏圭璧”;屈大均诗“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藏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虾蟹鳖”;陈恭尹“诗如哲匠当前,众材就正,运斤成风,既无枉挠,亦无废弃,梁栋榱题,各适其用,准程规矩,不得不推为工师”。这是符合三家诗的不同特点的。[2]

按:《全书》第二版照录了第一版本词条的内容,个别字词的变动没有影响词条的内容,却把原来的修撰者曾扬华的名字删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值得商榷。因为内容几乎完全相同,故不重复录入。本词条在第一、二版皆作“岭南三家”。虽然也有文献称“岭南三家”,但据其得名之所由,却以称“岭南三大家”为好。再者,称“岭南三家”也容易与清中期的“岭南三子”混淆。故笔者认为,本词条在第三版应改称“岭南三大家”。本词条的第一、二版较多地强调了三人的不同,对其相同之处的叙述则失于片面,故笔者在修订之时,在呈现其相异之时也强调了三人的共通之处。

(二)笔者所撰

明末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番禺县人)、陈恭尹(顺德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的合称。广东旧属岭南道,故有此称。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隼编成《岭南三大家诗选》,隐然有抗衡“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之意。此前胪列岭南著名诗家,三人虽有并举,但“岭南三大家”作为一个固定的具有特定意义的专称却始于此时。三人年齿相近,居里相邻,关系密切,数十年共主岭南诗坛,当时最享盛名。

三人生平遭际、出处选择有同有异。屈大均少年时代就学于陈恭尹之父陈邦彦,屈、陈二人有同窗之谊。梁佩兰虽未师从陈父,却自称是陈父的私淑弟子。屈大均十八岁从师起兵抗清,奔走天下二十年,多次谢绝举荐,不仕清室;陈恭尹覆巢孑遗,国恨家仇集于一身,南渡大海,北至太行,往返于两江,寻机抗清,晚年虽“降志辱身”,交接官员,却以遗民终老;梁佩兰志于科名,屡应会试,终成进士,得授翰林。屈、陈早年奔走四方,其后僻处岭南;梁佩兰屡上公车,虽授翰林,却长住广州,得与屈、陈共主坛坫。

诗风及诗学宗尚亦有异同。屈大均诗宗屈骚,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陈恭尹主张诗写性情,无关唐、宋,诗风雄郁苍凉;梁佩兰诗前期风格雄健,意概恢宏,受时风影响,后期诗作静照敛彩,以神韵取胜。整体观照,三家诗风亦有相通之处。清代中叶洪亮吉云:“尚得古贤雄直气,岭南犹似胜江南”;[3]清代末年沈汝瑾云:“珠光剑气英雄泪,江左应惭配岭南。”[4]二人虽为比较“江左三大家”与“岭南三大家”的不同,却也道出了“岭南三大家”的共同风貌。综观前哲时贤的论述,“岭南三大家”诗的“雄直”特色,几是公论。

“岭南三大家”的总体成就和影响虽不及“江左三大家”,但其声誉也已跨越岭南,遍及海内。“江左三大家”领袖文坛于前,“岭南三大家”驰誉天下于后,二者前后相继,相互辉映。梁佩兰以落第举子主诗社于京师;陈恭尹一介布衣,称大家于当世;屈大均在文坛上更是独树一帜,吴越两地学屈者有“翁山派”之称。“岭南三大家”也代表了岭南文学的最高成就。

屈大均(1630~1696)

(一)第一版

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属广东)人。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次年(1646)清军陷广州,又次年,18岁的屈大均参加其师陈邦彦以及陈子壮、张家玉等的反清斗争,同年失败。后至肇庆,向南明永历帝呈《中兴六大典书》,不久因父病危急归。清顺治七年(1650),清兵再围广州,屈大均为避祸,于番禺县雷峰海云寺削发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又字骚余。名其所居为“死庵”,以示誓不为清廷所用之意。顺治十三年(1656),开始北游,入会稽至南京谒明孝陵,又到北京,寻崇祯帝死所哭拜。又东出山海关,周览辽东、辽西形胜,留意山川险阻,志图恢复。他凭吊袁崇焕督师故垒,赋《出塞》及《塞上曲》。返回关内后,流连于齐鲁吴越间,在会稽与魏畊共谋密策。顺治十六年,由魏畊秘密写信导引郑成功与张煌言举兵攻入长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后事败,魏畊被铡。清廷知屈大均参与其谋,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庐。后又参加吴三桂反清部队,监军桂林,不久又察知吴有野心而无谋,事必无成,就辞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成功的孙子克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携家归番禺,终不复出。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而以诗的成就最高。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六十六年之中……险阻艰难,备尝其苦”(《生圹自志》)。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如:“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壬戌清明作》);“万里悲风随出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紫荆关道中送客》);“今天降丧乱,日月颠其行。……山鬼纷媚人,前驱从两狼。忠诚夙所主,九死吾何伤”(《咏怀》之十二);“圣贤耻独善,所贵匡时艰。太阿苟不割,蛟龙将波澜。箧中有《阴符》,吾生焉得闲”(《别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又如《过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怀》、《望云州》、《旧京感怀》、《早发大同作》、《鲁连台》、《咏怀》等,无不是他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对清朝的苛政也进行了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屈大均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王瑛《岭南三大家诗序》评为:“如万壑奔涛,一泻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龙神怪,非若平湖浅水,止有鱼鳖。”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纵横排奡”(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

屈大均的著作,乾隆时曾遭禁毁,后人辑存的,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此外尚有《道援堂词》。[5]

(二)第二版

中国明末清初诗人。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号泠君。广东番禺人。16岁时补南海县生员。清军陷广州,乃从其师陈邦彦等反清。曾与永历政权、郑成功等联络,密谋反清,终无成。旋辞归,不仕而终。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而以诗的成就最高。他一生跋涉山川,联络志士,冀求恢复,所以发而为诗,主要就是写这种经历和情怀。《壬戌清明作》、《紫荆关道中送客》、《咏怀》之十二、《别王二丈予安》等,慷慨激越,饱含着壮志未申的不尽情意;《过大梁作》、《塞上曲》、《塞上感怀》等,则是爱国忧国激情的表露。在另一些诗如《扬州感旧》、《白门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叹》、《民谣》、《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织葛歌》等篇中,对南明政权的腐败表示痛心和气愤,对清朝的苛政也进行了批判,对广大人民所受祸难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其诗的艺术特点是气魄雄放,笔力遒劲,富于瑰奇的想象,为“岭南三家”之冠。其文沉浸秦汉,简洁高古,品格不凡。词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亦不愧为“声情激越,喷薄而出”(叶恭绰《广箧中词》)之作。屈大均的著作因民族意识强烈,自雍正八年(1730)即开始遭禁,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毁禁之令更严,但已刊之本及抄本仍有流传。后人辑存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此外,尚有《道援堂词》。[6]

按:两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一词条两版相差不大。第二版的内容和语句基本上照录第一版,只是对文字上第一版稍作压缩,并没有提供新的内容。尽管这一词条的第一、二版较好概括了屈大均的生平和成就,但还需要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尤其近二三十年的学术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相关的研究,而且对过去的一些看法也有所修正。因此这一词条,在第三版需要认真修订。

(三)笔者所撰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初名邵龙,号非池,番禺(今属广州)人。16岁补南明南海县生员,归番禺沙亭谒祖庙,复姓屈氏,改名绍隆。后定名屈大均,字翁山,又字骚余、介子、自号泠君、华夫等。顺治三年(1646)底清军破广州,次年从其师陈邦彦起兵抗清。不满18岁的屈大均独率一队,与陈子壮等合攻广州,不克。顺治六年(1649)春,赴肇庆向南明永历帝上《中兴六大典书》,将任职中秘,闻父病,遂归。顺治七年(1650)冬,清军再陷广州,屈大均礼天然函昰禅师于番禺圆冈乡雷峰海云寺为僧,法名今种,字一灵,名所居曰“死庵”。顺治十五年(1658)春屈大均逾岭北上,至南京谒明孝陵,至京师诣万寿山寿皇亭,哭拜崇祯皇帝。东出榆关,吊袁崇焕废垒,周览辽东西形胜,抵达奉天,混进沈阳故宫窥探形势,之后南下,是年冬客居扬州。其后往返吴越之间,与魏畊、祁斑孙、祁理孙等联络郑成功、张煌言等海上之师。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攻入长江,收复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县,金陵准备议降。因郑成功骄傲懈怠,旋又败走。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杀于昆明,是年大均怅然南归,迁居沙亭。为便于在家侍母,蓄发还俗,人称罗浮道人。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以蓄发复衣冠号召天下,率所部反清。次年屈大均入吴三桂军中,康熙十五年(1676)谢桂林监军,归粤。屈大均立志抗清,五次北上,奔走天下二十年,多次谢绝举荐,以遗民终老。

屈大均于文学、史学和经学都有一定成就,被称为“岭南文宗”。诗宗屈骚,兼尚李杜,诗风雄肆仙超。《鲁连台》云:“一笑无秦帝,飘然向海东。谁能排大难,不屑记奇功。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从来天下士,只在布衣中。”[7]“蚩尤祭后霸图雄,一剑能成赤帝功。龙起不曾阶尺土,人归何必在重瞳?天边星宿朝东升,沛上旌旗卷大风。此日留侯方寂寞,咸阳王气望无穷。”(《读史》)“羡君游海岳,缥缈羽衣轻。北斗斟元气,昆仑采玉英。千金若草芥,一笑成功名。谁似鲁连子,高风振赵城。”(《赠鲁山人》)“秋气高无极,峰峰积雨凉。白云吞七泽,红叶满三湘。禹迹留盘石,仙宫傍夕阳。蛟龙多蛰此,吾亦隐文章。”(《天岳》)沈用济之“屈翁山如金虹饮海”[8]的评论道出了诗人的风神。毛奇龄序云:“翁山诗超然独行,当世罕俦。”[9]沈德潜云:其“五言律如天半朱霞,云中白鹤,令人望而难即。大家逸品,兼擅厥长。”[10]屈大均以诗歌在清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

屈大均词风雄豪劲健,著有《骚屑》词。清人谭莹等对屈词评价甚高。朱祖谋评曰:“湘真老,断代殿朱明。”[11]叶恭绰评其《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纵横排荡,稼轩神髓。”词曰:“记烧烛,雁门高处,积雪封城,冻云迷路。添尽香煤,紫貂相拥夜深语。苦寒如许,难和尔、凄凉句。一片望乡愁,饮不醉,垆头驼乳。 无处,问长城旧主,但见武灵遗墓。沙飞似箭,乱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关南,更重作、并州门户。且莫吊沙场,收拾秦弓归去。”近人夏承焘评曰:“明代词人,罕有其匹。”[12]

屈大均散文数量庞大,有《翁山文外》《翁山文钞》《皇明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等。其文浩瀚磅礴,能自行其气,一铲韩、欧窠臼,长于叙事,善于说理,抒情文字情深意厚。

屈大均的著作现知有三十四种,其中《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其作品分别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三十九年(1774)和四十一年(1776)三遭毁禁。乾隆三十九年屈大均遗著案是乾隆大规模禁书行动的关键,使乾隆朝的禁书政策得以形成。

陈恭尹(1631~1700)

(一)第一版

清代诗人。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殉国,全家被害,陈恭尹只身逃脱。后南明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南明亡后,定居广州。因“三藩之乱”,曾被牵连入狱,从此心怀畏惧,壮志渐消,晚年寄情诗酒,曾与官府贵人往来,时人曾讽讥他:“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因此他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奸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歌》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与屈大均、梁佩兰 被称为“岭南三家”。著作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13

按:第二版照录了第一版的内容,却把原来的撰写者曾扬华的名字删除了,这种处理明显不妥。笔者比较系统梳理了迄今全部研究成果后,重新撰写了这一词条。

(二)笔者所撰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字元孝,初字半峰,晚号独漉子,顺德(今属广东)人。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清军陷广州,其父邦彦为牵制清军快速西追南明永历帝,次年起兵高明山中,约陈子壮等人会攻广州,不克。转战三水、高明、新会、香山,一月十余捷。清军总督佟养甲派骑兵偷袭陈家,质其老小逼降。邦彦不为所动,全家遭戮,唯长子恭尹避匿得免。后应白常灿之邀,合兵拒守清远。清军久攻不下,挖地道至城下,以火药破城。邦彦巷战被执,腰斩于广州。这次行动虽然失败,但其作战于东,收效于西的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后永历帝授陈恭尹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顺治八年(1651)陈恭尹东走福建欲从郑成功于海上,不得达。顺治九年(1652)春,自福建往游江西,登匡庐。秋,自赣出九江,顺流而东,止于西湖。之后往返吴越数年,秘密结联。顺治十五年(1658)春,陈恭尹与何绛出厓门,渡铜鼓洋,访故人于海外,欲收拾海上力量,无成而返。顺治十六年(1659)欲入滇从永历帝,道阻,同何绛北走衡湘,渡彭蠡,下池州,寓芜湖。值郑成功围金陵,张煌言进取徽宁,陈恭尹与共策画。之后轻舟济江,历中都,治寒衣于汴梁,北渡黄河,徘徊太行之下。顺治十七年(1660)返粤。康熙十五年(1676)尚可喜卒,其子尚之信以广州应吴三桂之叛。康熙十七年(1678)秋,陈恭尹以尝为尚之信延揽,下狱。在广东参议督粮道耿文明和广东提学道陈肇昌的斡旋下,次年春出狱。其后自云:“有生以来,未有危于斯者,视丁亥之祸,覆巢危卵,殆有甚焉。”[14]为免遭“无妄之灾”,筑室广州城南,与当地官员交游唱和。友人岑徵讥之曰:“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朱彝尊体情原志而谓之:“降志辱身,终当进之逸民”[15]。陈恭尹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诗风雄郁苍凉,其咏史诗最为人称道。早年诗作于雄郁苍凉之中,时显气肆愤张;后期诗作于雄郁苍凉之外,时作清迥澹永。“汉王生长难忘处,尺土犹书故宅名。四海自飞鸿鹄羽,中宵人哭白蛇声。轻沙浅草堪调马,习俗群儿敢说兵。千载英雄同一辙,徐州南是凤阳城。”(《沛中》)“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厓波浪至今悲。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厓门谒三忠祠》)“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箫客,乞食吴门秋又深。”(《虎丘题壁》)与屈大均、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与梁佩兰、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合称“岭南七子”。著有《独漉堂集》诗、文各15卷,词1卷,另有《九边图》今不存。

梁佩兰(1629~1705)

(一)第一版

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属广东)人。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后屡试不第,即潜心治学,从事诗歌写作,名噪一时。康熙二十七年(1688)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当时他已60岁了。第二年即告假归里,乡居15年,周游名山,与海内著名诗人酬唱,王士禛、朱彝尊、潘耒等都推重他。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回翰林院供职,因不识满文而罢。次年返乡,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家”。

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一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的来看梁佩兰的诗歌成就都还不能与屈、陈并论。

著有《六瑩堂集》1集9卷,2集8卷。还有《广州府志》、《南海县志》等。[16]

按: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对第一版的某些字句稍作修改,故不重复录入。与前面几个词条一样,也把原来的撰写者曾扬华的名字删除了,这种处理方法值得商榷。笔者比较系统梳理了迄今全部研究成果之后,重新撰写了这一词条。

(二)笔者所撰

明末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别号柴翁,晚号郁洲,南海(今属广东)人。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清军再陷广州,梁佩兰携家逃难,见清军暴虐,愤而作《养马行》。顺治十四年(1657)参加广东乡试,夺解元。康熙十一年(1672)应聘往阳春县修志。康熙十七年(1678)与释成鹫等避三藩之乱于弼唐,自号漫溪翁。康熙二十一年(1682)京师结诗社,众推梁佩兰、朱彝尊、方中德主坛坫,声名大重。康熙二十三年(1684)应纳兰性德之邀赴京共选两宋诸家词。康熙二十七年(1688)中会试第十名,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夏,请假南归,由广州城西移居仙湖。自顺治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七年六上公车,始成进士,早年的雄心消磨殆尽。康熙四十一年(1702)被召回翰林院供职,次年以不习满文而罢。梁不肯就选县令,亦不请留内阁中书,九月朔日乘舟南还。梁佩兰以诗著称,受王士禛、朱彝尊、潘耒等名家推重。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大家”;与陈恭尹、王邦畿、程可则、方殿元、方还、方朝合称“岭南七子”。其前期作品,风格雄健,意概恢宏。《送贾生归襄陵》云:“男儿有笔如铁足自雄,何况逐猎应手鸣雕弓!会当射策对天子,安能踯躅坎壈悲途穷!”后期诗作静照敛彩,以神韵取胜。“如何相见后,亟亟放归舟?高咏连朝听,寒灯昨夜留。江云随鸟没,塔影向人浮。十里沙村路,山钟木叶秋。”(《送徐铎愚归潖洲》)“马当风信好,倏忽到浔阳。得与匡庐近,都忘汉水长。悠然念前哲,一去问柴桑。不觉虎溪月,月光来夜航。”(《次浔阳》)“万山收夕照,林薄更纷纷。落叶不知处,乱烟同一云。牛羊归路失,钟磬隔樵闻。稍待西峰月,清光彻夜分。”(《夕林》)这些诗呈现了其作品的主导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证明了他已经融入当时以王士禛为代表的主流诗坛。著有《六莹堂集》(初集)9卷,《六莹堂二集》8卷,另有《阳春县志》今不存。

总之,第一版的这四个词条,较好地概括了其前有关研究的主要成果,也透露出了当时的学术倾向。第二版照录了第二版的内容,个别字句的修改,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也没有提升这些词条的质量,却把原来撰写者的姓名删除了。这一做法明显有些不妥。笔者在系统整理迄今相关的研究成果之后,重新撰写了这四个词条,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信息,但是否对词条的质量有所提升,恳请方家批评。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前言》[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页。

[2]《全书》第一版第436页。

[3]洪亮吉:《洪亮吉集》[M]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14页。

[4]沈汝谨:《鸣坚白斋诗存》[M]卷九。安吉吴氏刻本,1921年,第30页。

[5][13][16]《全书》第一版第646-647、71、413页。

[6]《全书》第二版,2009年,第501页。

[7]屈大均:《翁山诗外》[M]//《屈大均全集》第一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328页。

[8]沈用济编:《附记》[C]//屈大均《道援堂集》[M]。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卷首”。

[9]毛奇龄:《岭南屈翁山诗集·序》[C]//《毛西河先生全集》[M]卷五。萧山:陆凝瑞堂藏板,清嘉庆元年(1796)年重印本。

[10]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99页。

[11]朱祖谋:《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C]//《彊村语业》[M]卷三。甲子讬鹃楼雕版本。

[12]夏承焘、张璋:《金元明清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第305页。

[14]郭培忠校点:《陈恭尹·独漉堂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62页。

[15]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卷22。台北:明文书局,1991。

[16]吕永光校点补辑:《梁佩兰·六莹堂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页。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本文为“《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资助项目之重点课题《屈大均研究》(2015GZZ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佩兰词条岭南
忆岭南
岭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雨岭南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不同干燥方法对佩兰挥发油质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胡佩兰:留香人间
不完美的人该有怎样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