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视野下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
2017-01-28刘永俊
文/刘永俊
用户体验视野下学术期刊的转型路径
文/刘永俊
随着以人机互动、可穿戴式设备、智能家居等为代表的Web3.0初现端倪,人与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趋势正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大众传播也在加速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传统媒体如果缺乏“用户为王、开放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在这场风起云涌的媒体变革中必将被淘汰。了解用户、研究用户、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媒体的必然选择与大势所趋。学术期刊要利用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与强大的新媒体传播,通过各种数字化途径,关注用户需求,注重用户体验,让学术期刊的产品和服务,无缝抵达影响目标用户,并在与用户的互动中达成价值共享、利益共享,最终实现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发展的转型与升级。
何为“用户体验”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说就是使用产品或服务时的体验,即用起来难不难,是不是很容易学会,使用起来有什么感受。用户体验直接影响用户对企业的整体印象,界定了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当有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出现,用户也会因良好的用户体验而选择继续使用这样的产品或服务。重视用户体验,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时代放大了个体的声音,使其有了越来越强的话语权。衡量一个产品或服务是否成功,“用户体验”在起着愈发关键的作用。传统行业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用户体验,而用户至上、体验为王恰恰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之一。腾讯CEO马化腾认为,用户体验是互联网产品的命脉,在腾讯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研发更好的用户体验。学术期刊在转型中要以用户的思维来想问题,要找到那些对期刊产品需求最强烈的目标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不仅为他们解决问题,而且帮助用户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满足,即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
学术期刊的转型现状
探索学术期刊的转型,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真正的新媒体。新媒体是借助计算机、移动终端传播信息的载体,其本质是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新媒体绝不仅仅只是内容生产、传播形态的变化,是否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是否能提供彼此平等交流、用户之间顺畅沟通的平台是衡量新媒体的重要标准。
2016年12月,国外数据统计互联网公司Statista发布了2016年全球数字出版领域的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数字出版市场规模153亿美元,其中79.7%的市场由美国、中国和欧洲占有,中国2016年数字出版收入为14亿美元。而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6年出版传媒上市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有22家公司涉及数字出版等数字化业务,占出版传媒上市公司总数的2/3。一些公司当期新业态业务收入整体实现爆发式增长。在国内数字出版行业整体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下,由新媒体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也使学术期刊普遍面临着读者群流失、影响力减弱等问题,全国6000余家学术期刊由于历史、体制、资金、观念等多种因素的束缚,向新媒体转型之路依然举步维艰,其发展主要呈现五种模式。
加入大型数据库。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数字化的主要方式是加入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等为代表的国内几家大型期刊数据库开发研制的引文数据库。这种将纸质期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进行网络传播,并未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出版。而且由于没有技术支持,学术期刊拱手让出了在数字化领域的主动权。可以说,这些学术期刊依然处于媒体转型与融合大潮的边缘。
优先数字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指学术期刊将准备刊发的单篇或整期定稿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数字化的方式优先出版之后再印刷出版纸刊。从2010 年中国知网开始启动优先数字出版以来,据其官网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7年3月,知网已经签约优先出版的合作期刊达到3509家。优先出版解决了出版时滞问题,加快了学术传播,初步实现了期刊出版从内容生产、管理、发布等全流程的数字化传播。
加入专业网刊。分别创办于2002年与2012年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中国党政系列专业期刊 》是对各学术期刊已发表文章进行数字化编排和专业化重组,两者都由中国知网提供网络平台和技术支持,体现了部分学术期刊编辑同人主动探寻学术期刊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的有益探索与创新。
开通微信公众号。伴随着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后台数据分析,学术期刊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目标用户有哪些、了解其内容产品与用户契合度的分析,进行调整与改进。利用微信,学术期刊不仅能为用户推送包含图片、视频、音频等图文并茂的论文,还能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入选2016年中国数字期刊100强的《中国激光》杂志为例,其微信服务平台上开通了包括查稿件、查期刊、查论文、查资讯、查产品、查专家等12项查询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网络连续出版物试点。2015年8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获总局网络连续型出版物刊号,成为网络连续出版物规范管理试点单位之一,也是全国十余家试点单位中唯一的人文社科类期刊。自此,由其审核通过的论文在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平板电脑、手机APP)等一经上线,即为正式出版物。“网络连续出版物试点单位获批”成为中国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网络版)》为代表的部分学术期刊已经走在了转型的最前沿,其对中国学术期刊界的新媒体转型具有示范效应。
综上所述,中国学术期刊的转型,在一些优秀学术期刊与大型数据库的推动下,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而未来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取得新的发展则必须建立在基于用户需求、用户体验之上,只有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设计产品、搭建平台、完善流程,学术期刊才能真正完成转型。
用户体验视野下学术期刊转型路径
用户体验强调的是用户的满意度,前提是必须依据并满足用户的需求。1984年,东京理工大学狩野纪昭教授提出Kano模型,将顾客的需求分为三种,包括基本型、期望型、兴奋型,其中基本型为必备的属性或功能,也是顾客认为必须达到的;期望型需求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是顾客想要得到的;兴奋型需求则代表能够为顾客带来意想不到的产品或服务,顾客就会对产品非常满意,从而提高顾客的忠诚度。从此顾客需求原理出发,可推导出:一个伟大的用户体验=被满足的必须质量+好的一维质量+一些闪光的魅力品质。这个公式对于研究用户体验视野下的学术期刊新媒体转型路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术期刊在新媒体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全力以赴为用户提供基本型需求,包括学术文献的查询、获取、投审稿服务等等,保证用户提出的问题得到认真的解决,尽量为用户提供方便,以实现用户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其次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小众化”等投其所好的额外服务或产品功能即好的一维质量,引导用户强化对本期刊的良好认知,让用户满意;最后满足用户的兴奋型需求,即提供闪光的魅力品质。例如建立忠实的用户社群,加强用户黏性,通过互动社交拓展学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具体包括:
树立新型信息服务理念,主导用户体验。未来传统媒体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信息服务上,也可以说最终要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与其他社会资源互动开放。学术期刊要树立新型的信息服务理念,对用户体验进行主导,必须建立在对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以往由于技术局限,这种数据难以获取或者获取的成本相对较高,那么如今依赖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学术期刊可以对各种类型的用户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掌握用户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刊策略。用户体验强调的是用户的主观能动性与极强的参与性,学术期刊要摒弃长期与用户脱节的办刊思维,改变以往提供学术资源信息的单一型的信息服务模式,而代之以用户体验型、复合型的信息服务模式。
以学术期刊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为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其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并日益呈现“碎片化”“ 快餐化”等特点。用户对学术资源信息的获取大多是利用搜索网站、大型数据库或移动终端应用等进行关键词检索,学术期刊精心编辑的栏目与专题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肢解”,而标题、摘要、关键词等成为主导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学术期刊为了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就要重视标题、摘要、关键词等信息的编辑加工,使其能够符合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方便用户检索。
打造移动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用户体验。对于广大学术期刊的用户来说,除了更迅速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各类科研资源,如何更准确、便捷地找到适合的期刊投稿、如何能够与编辑以及其他各类用户进行在线交流、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疑问是否能立刻得到解答都需一个功能强大的移动数字出版平台来帮助实现。学术期刊要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设计移动数字出版平台的界面呈现、架构搭建、内容运营等,让用户在具体的体验中得到满足。要改变现有学术期刊“全、小、散、弱”的局面,单靠一家或几家学术期刊难以实现,也不符合数字出版集约化、规模化的内在要求,建立一个或几个数字出版平台,聚合多家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发布、传播、营销等一站式管理功能已经成为管理部门与业界的共识。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建设现代传媒体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传播载体。以“壹学者”为代表的移动学术科技服务平台虽然还只是初现端倪,却因瞄准用户的需求而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其移动服务平台设置“学术数字图书馆”“学术科研工具”“学术社交服务”三大功能板块,构建了一个从资讯、书库、文献检索到课题立项助手、会议服务、著作出版、随手笔记再到互动社区、实名学者圈等全方位的学术科研服务体系,真正实现了从信息提供向信息服务的升级转型。目前其用户数量已达55万, 2015年7月,“壹学者”荣获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创新作品奖”。
精准信息传播,优化用户体验。
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互联网使得高度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体验成为无所不在的日常经验的一部分。人们日益快速、便捷地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各种自己所需的信息,未来大规模的个体定制信息将彻底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作为全媒体时代最有效的传播方式,精准传播为优化用户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2016年2月9日13∶04,以数据挖掘、算法推荐而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代表——“今日头条”将一条寻人信息作为弹窗信息,推送给廊坊地区所有28.2万用户的手机上,通过两位“今日头条”的用户所提供的线索,丢失的老人很快被找到。这种对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正是学术期刊向新媒体转型中欠缺的能力。学术期刊通过社交媒体对注册用户的浏览记录、阅读习惯、功能使用等数据进行最大化地挖掘、分析,了解用户的阅读特点、研究范围与关注领域,快速和精准地制定触达不同用户的方案,对目标用户推送其所需信息。而随着这种一对一、点对点的传播、服务的深入,学术期刊还可为用户提供包括“按需出版”“按需印刷”等个性化、小众化、深层次的信息服务。2016年10月,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来出书”图书自助出版网络平台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新闻出版产业示范项目,该平台以优秀的学术著作为主要出版方向,自2014年开通以来,从其主页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已有98035位用户加入“来出书”自助出版网络平台。可以确信,建立在用户体验基础之上的精准有效的传播将最终迎来个体定制信息时代的到来,届时,“千人一面”的传统学术期刊将被“千人千面”的个体定制版学术期刊所取代。
创建互动社群,提升用户体验。
基于移动互联网而形成的社区即为社群,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可以让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追求的人很快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社群。社群是“用户至上,体验为王”这种互联网思维模式体现在商业运营的最高级形态,社群成员因共同的需求或价值追求而聚合,并通过参与社群组织的各种活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并满足自己的兴奋型需求。
创建互动社群对于广大学术期刊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加强用户黏性,提升用户体验,即为用户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并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实现价值共享、利益共享。学术期刊可为社群成员提供本专业领域的最新资讯、科研动态,促进成员间的知识掌握与信息传播;还可通过社群组织更多的研讨、交流活动,在推进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成为学术期刊的潜在作者;社群成员也可以参与到学术期刊从内容生产到信息传播的全过程。当出版单位从内容生产者逐步转换为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时,其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简单的一对多的发布者与接收者,而代之以平等的交流与情感的认同。例如明天出版社邀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在悠贝群里做的微课达成近9000册绘本的销售,贡献码洋近30万元;该社出版的图画书《巴夭人的孩子》,在上市初期与合作伙伴上谊公司合作组织了13场微课,该书上市三个月已实现销售约10万册。由社群所带来的活动效果已远超传统媒介,这是传统线下讲座推广远无法达到的效果。对于学术期刊来说,针对一个垂直细分的社群,推出各种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经由社群的互动营销能为用户“提供闪光的魅力品质”,充分挖掘学术传播的能量与潜力,从而改变和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术传播格局。
作者单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本文系北京市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资助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的创新思维研究”(项目编号:JHY2015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