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在基层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2017-01-28○韩群
○ 韩 群
安庆,作为古皖之都、滨江重镇,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庆、安徽,乃至全国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黄梅戏好看、好听,它由乡野小戏,跻身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行列,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的孕育、萌芽与发展,得益于安庆这方丰厚的戏曲沃土。黄梅戏在安庆拥有着雄厚的专业力量和扎实的群众基础。
如何利用黄梅戏这一文化品牌,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如何利用黄梅戏这一艺术资源,巧妙地做好基层宣传工作呢?笔者认为:用黄梅戏艺术的形式来丰富和拓展基层宣传工作的方式,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是我党始终坚持不懈抓在手中的意识形态工作之一,对于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将起到推动作用,对于党永葆生命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基层理论宣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百姓"坐不住、听不懂、记不住、用不来",理论"落地"基层仍然是一大"短板"。笔者认为,安庆作为黄梅戏之乡,我们可以在众多的艺术化宣讲形式中,发挥黄梅戏艺术的作用,探索以黄梅戏艺术形式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基层理论艺术化宣讲的方式。
一、发挥黄梅戏以戏娱民的作用,让基层理论宣讲言之有趣。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力量。一般来说,讲座报告作为宣传中央大政方针的主要宣讲方式,在省、市以及县级层面效果较为显著,而乡、村、企业等基层民众受教育因素等制约,存在坐不住、听不懂的尴尬。基层最后一公里是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阵地,基层党的理论宣讲必须要从供给侧发力,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黄梅戏文化艺术发展事业。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 “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使黄梅戏更多地融入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相关部门对送戏下乡的剧团给予鼓励和奖励,特别是在财政上给予优惠政策,极力支持剧团走出家门,走出城市,送戏到农村。剧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既方便了群众看戏,又进一步普及了黄梅戏。
黄梅戏,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例如:由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演出的剧目《巧嫂卖瓜》,以诙谐的情节、极具口语化的语言,讲述了卖瓜与买瓜者由开始的占小便宜、转变为后来的诚信相待的过程。该剧让观众们在笑声中感受诚信的力量。由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演出的剧目《爸爸回家吧》,夏圆圆、虞文兵将一对创业奔小康的农村夫妻间的赌气、误会、猜疑与爱慕,表现得酣畅淋漓,极具生活气息。同时,该剧还表现了留守孩子、留守妇女盼团圆;农村人靠创业发家致富等主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黄梅戏清新朴实、韵味丰富、曲调优美,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通俗易懂,从她产生之初,就与基层民众保持着天然的联系,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借助黄梅戏表演形式进行党的基层理论宣讲,以戏娱民,言之有趣,能够有效解决基层民众“坐不住”的难题。
二、发挥黄梅戏以戏育人的作用,让基层理论宣讲言之有品。
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改进农村理论宣讲工作方式,提高农村理论教育水平和效果,以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近年来,安庆市的理论宣讲始终扎根基层,不断创新基层理论宣讲形式,基层艺术化宣讲声势正劲。
黄梅戏作为一种地方艺术表现形式,她的内容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处境,歌颂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情感,批判了旧社会的野蛮欺诈。当地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及文化空间状态都能从黄梅戏的剧目中反映出来。因而,黄梅戏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基层和地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例如: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演出的黄梅小戏《选择》,讲述了一对来自农村的兄妹俩,正急着、愁着为母亲筹高额手术费之际,捡到一笔巨额财富。面对捡来的钱,兄妹俩展开了亲情与道德的抉择,最终决定报案还钱、卖器官救母。编剧王训怀紧扣剧中人物的心理,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人物的心理活动真实贴切。张小威、何凤娇两位主角的表演情感真挚,将兄妹俩为母筹钱时的急与愁、捡到钱时的惊与喜、选择时的矛盾与艰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观众为之动容。该剧尽显黄梅戏艺术的魅力,在给予观众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观众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积极发挥黄梅戏在基层艺术化宣讲中的教化作用,设计编排反映百姓日常生活、邻里琐事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众方针政策的经典剧目,以诙谐幽默、发人深省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把党的政策通过黄梅戏艺术的形式传达给基层群众,以戏育人,言之有品,让基层理论宣讲寓教于乐,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受众“听不懂、记不住”的难题。
三、发挥黄梅戏以戏寓理的作用,有利于基层理论宣讲言之有物。
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到哪一步,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论断,如何宣传好、贯彻好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基层迅速落地生根,这是摆在每个基层理论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安庆地区探索黄梅戏艺术表现形式与基层党的理论宣讲的联姻,有利于极大推动理论的大众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必须要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基层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最强大力量。
例如:由安庆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新编黄梅戏历史剧《大清名相》,就是从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六尺巷”故事切入,将邻里纠纷的“谦让”美德上升到修身齐家的治家之道、廉洁自律的为官之道和反腐倡廉的担当等新高度,演绎成以“反腐肃贪”为主要线条的多庄少谐正剧。该剧的创作,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同时,该剧还传承发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六尺巷”精神作为安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突出代表,该剧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了“六尺巷”一些新的精神内涵,即清正廉洁、为民情怀、敢于担当、君子之道、修身齐家等。另外,该剧还展示体现了时代主旋律。该剧虽然讲述的是清代故事、呈现的是传统文化,但精神指向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该剧“反腐肃贪”的主线体现了文艺作品的时代担当。
基层理论的艺术化宣讲中,黄梅戏剧目的创作要紧跟政策时事的热点焦点,既要紧盯政策的顶层设计,又要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掌握群众话语体系,将理论政策等内容转化为“大白话”、“本地话”,以典型的故事情节抓住听众心理,以具体的细节描述传达渲染情绪,以戏寓理,言之有物,让受众在对比中感受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气象,增强宣讲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问题日趋复杂,形势日趋严峻。安庆地区必须要因地制宜,创新基层理论艺术化宣讲的方式方法,积极发挥黄梅戏在基层理论宣讲中以戏娱民、以戏育人、以戏寓理的作用,促进基层理论宣讲言之有趣、言之有品、言之有物,牢固把握思想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