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工助学背景下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2017-01-28石建梅丁建华

职教通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助力培育育人

石建梅,丁建华

勤工助学背景下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石建梅,丁建华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年青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是国之昌盛之根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以其丰富的实践性与育人功效,助推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从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必然性、教育功能、存在问题等方面加以阐述,提出了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优化举措,即转变认知观念,发挥育人功效;创建文化氛围,加强担当责任意识;传递人文关怀,增强担当责任源动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担当责任能力。

大学生;担当意识;素质提升;勤工助学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贺信中寄语青年:“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然而,高校中青年大学生的担当责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高校的担当意识教育已迫在眉睫。大学生承担着社会建设的重任,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生力军。高校致力于培养有担当意识的公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关键推动作用。

高校创新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与教育方式,寻求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培育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主要通过教育与实践来实现,勤工助学活动因其实践性与教育性的双重功能,使得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与勤工助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被高校学生普遍接受,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在于“助”与“学”,其本质意义是“育人”。[1]可以说,将高校勤工助学与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相结合,可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必然性

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具有担当意识的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创新担当意识教育的载体形式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勤工助学活动助推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有其必然性。

(一)大学生担当意识缺失,需要勤工助学

目前,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由于责任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些年青大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与成长的快乐,大学生中冷漠、自私、情感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集体荣誉感。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复旦大学生投毒案、浓硫酸泼黑熊案等令人发指。这一系列事件说明,大学生担当意识严重缺失。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教育是有效助力中国梦的时代要求。高校勤工助学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实践与教育功能,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使大学生具有担当的意识与情怀,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思想健康、品格高尚、有担当情怀的人。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需要勤工助学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观念淡薄,成功意识强,意志品质较差,抗压抗挫折能力弱。在网络时代冲击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但普遍缺乏实干精神。容易把成功看得过于简单,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又难以做到脚踏实地。大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渴望承担社会责任,但在行动上又不知从何入手,眼高手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代大学生担当意识与能力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在工作中承担责任,从而使大学生的品德与意志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锻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对社会、生活有积极的体验与认识。

(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大学生的担当觉醒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公民担当起责任。“今天的中国梦,更需要青年人的担当”。[2]梁启超曾言:“故今日这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与创造者,其担当精神关系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是青年渴望的强国梦。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努力实践、奋发有为、勇于担当,是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更是大学生的光荣使命。

二、高校勤工助学助力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功能

高校如何进行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离不开教育与实践。青年大学生的担当意识,是通过教育和实践不断形成的。而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对大学生教育和实践的有效方式之一,勤工助学的功能极大地助力于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一)勤工助学活动助力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培育

勤工助学活动是实现高校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陶冶,激发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身的责任,帮助大学生养成自律、勇于承担的良好行为习惯。自强自立意识的培育,让大学生能够自力更生,帮助减轻家庭的负担,体贴父母,感恩身边的人和事,敢于承担应有的责任。

(二)勤工助学活动助力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培育

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享受到劳动实践的欢愉,同时,也让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工作中团结协作是完成目标任务的基础。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工作即责任的意义,在当今社会学历文凭并非是获取工作唯一的衡量标准,能力素质团结协作是根本。勤工助学活动使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锻炼自己,了解认识社会,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在实践中快乐享受生活,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

(三)勤工助学活动助力大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培育

勤工助学活动是对磨练大学生的过程,勤工助学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答应他人完成的工作要及时完成,将诚实守信渗透在学生的助学活动之中,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诚信。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生找到自信,积累了社会经验,实现自身的价值,强化诚实守信意识。

(四)勤工助学活动助力大学生抗挫折意识培育

大学生大多是由学校到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社会阅历少,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增强对大学生的磨砺,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责任,学会承担压力,在遇到挫折时勇于面对,使大学生自身不断完善。在真实工作情境中,使大学生在工作纪律方面更加完善,拖拉散漫的毛病能够得以改善,抗压抗挫折能力得到提升。

三、高校勤工助学助推担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岗位获得的随意性

与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学长介绍、网上广告以及其他小道途径得到的,勤工助学岗位通过正规统一的招聘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少,使得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的部分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这种岗位获取的随意性不利于学生树立对工作的正确认识,学生容易产生随意、散漫的心态,不利于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二)用工单位对学生认知的偏差性

用工单位作为大学生担当意识教育的直接引导者,并未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关怀不够。用工单位大多把学生作为劳动力使用,把学生只是作为单位临时的用工人员,并未把学生的需求学知识提技能的任务内化为用工单位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勤工助学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岗位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岗位只是体力劳动型或简单的机械工作,工作时间长、薪酬相对较低。这样的岗位使得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观念意识得不到有效引导便难以实现勤工助学的育人功效,更谈不上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

(四)管理因素制约可持续发展

随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其实践教育的重要性日益为各高校所认知,有序规范的管理是勤工助学活动助推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的基础。虽然,各高校在学生勤工助学的管理上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但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人员配备、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均不够健全,这就导致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

四、优化高校勤工助学助推担当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认知观念,发挥育人功效

勤工助学具有“助学”与“育人”的并举双重优势[3],新时期要充分利用高校勤工助学这一载体来提升对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转变学生的认知。勤工助学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不仅是为获取报酬而付出劳动,同时,对大学生来说,具有能力提升、意志锻炼及责任担当等功能。因此,要使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认知的偏差,使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

(二)创建文化氛围,加强担当责任意识

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助推大学生担当意识培育工作,不仅要加强勤工助学体系的完善,还要注重文化环境的渗透。高校要利用环境因素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例如,在校园内开展有关担当为主题的班会,加强习总书记寄语青年学生讲话精神的宣传,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熏陶和感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勤工助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自觉实践中勇于担当。

(三)传递人文关怀,增强担当责任源动力

大学生担当意识的培育要以人为本。学校与用工单位需对勤工助学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怀与鼓励,尽可能地帮助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工作学习情感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温暖,以提高学生工作的责任心。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要予以包容和引导,多多给予鼓励,让大学生在阳光下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增强担当责任的源动力。

(四)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担当责任能力

学校管理部门可设置专门的勤工助学QQ群、微信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在群内发布助学岗位信息,让学生及时分享成功的经验,对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通过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交流,让学生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实现落地生根。

[1]骆佳圆.以高校勤工助学为载体的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中国梦尤需青年担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5-05(1).

[3]姜旭萍,丁桂兰,胡刚.高校勤工助学政策的落实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39-41.

[责任编辑李漪]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勤工助学在高职院校育人中的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662);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研究”(项目编号:TKY2016B04)

石建梅,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管理;丁建华,男,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G711

A

1674-7747(2017)08-0078-03

猜你喜欢

助力培育育人
助力成功七件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