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7-01-28何美玲

职教通讯 2017年8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何美玲

具备“工匠精神”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何美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只有走差异化之路,并加大对“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解决高职会计专业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分析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动因和路径,提出高职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重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完善“四维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化路径;工匠精神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大部分本科、高职、中职及成人院校均开设有会计专业,导致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在很大程度上面临供大于求的就业压力。高职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如何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可以走差异化人才培养路径,走特色之路。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激起了各行各业呼唤“工匠精神”回归的热潮。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的财务会计为主,过去为了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主要专注于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熏陶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此,高职院校亟需总结国内外高职会计教育教学经验,将“工匠精神”渗透到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使他们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走出一条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差异化培养的特色之路。

一、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的动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各级各类院校顺应发展,当然这里也有经济利益的驱动,快速扩大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2015年,我国财会人才总数达2 000万人,高职占比为35%,但与此同时,学校的软硬件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教学资源却没有跟上,这样很容易造成整体教学质量降低。[1]同时,现代企业的招聘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他们不再只追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多的关注职业道德和素养。这就要求高职在强调技术技能训练,凸显职业教育特征的同时,要重视职业道德熏陶和职业素质养成。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客观需求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教育不是要求学生毕业时即能成为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让学生毕业时具备终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工匠大师们具备的“工匠精神”是要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以往高职过多强调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轻文化课程和文学的熏陶,使得学生后续发展明显缺乏文化底蕴。

(三)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客观需求

由于会计基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性,要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要能在进入职场后进行基础会计操作,并独立分析解决财务方面的问题。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责任心强、不容出错、纪律观念强,而“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甘愿奉献也正是企业最看重的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

(四)就业压力徒增的客观需求

伴随着各级各类院校会计专业的扩招,教学质量的整体下降,结构性失业越来越严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徒增。企业对人才的定义也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悄然发生变化,在关注他们是否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实践动手能力之外,更看重他们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和忠诚度。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高职应该走差异化培养之路,对学生加强创新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职业道德。

二、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差异化培养路径

(一)培养理念的差异化

周所长仔细一看肯定地说是,喊来站前所民警小张认一认,小张跑进来一看就说:“这是老赵和老常,他们在车站做搬运工已经好多年了的。”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加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等因素影响,会计人才培养多注重实践课程开发、学生课程成绩和就业情况,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文学修养的教育。[2]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想形成自身的特色,基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走出自身的差异路线,包括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多维度专业素质考核等。形成能够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体现自我价值的人才培养理念。

(二)课程体系的差异化

本科的课程体系基本特点是厚基础、宽口径,高职则需凸显职业岗位能力。随着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职业教育理念被广泛接受,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差异化表现在通过深入企业了解企业架构、用人需求能力标准,进而梳理出部门岗位的职权责任;根据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与会计档案管理等基本工作岗位的不同工作内容、任职要求、能力标准和职业素质等,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轨制”并重的差异化

为了更好的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考虑我国经济社会的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双轨并重的培养目标。在会计的仿真实践教学中,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制定好实践方案,明确实践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分工明确,手工会计实践的原始凭证作为仿真的原始业务,同时,作为电算会计实践的原始信息,学生最后将手工实践结果与电算化实践结果进行核对校验。只有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自我检验实践结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真实感受两种会计数据处理的关联性和优缺点。

三、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业内有许多种说法,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或手段。”[3]一般地,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教学方式方法+保障制度。”

(一)重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重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出发点是对高职会计人才的恰当定位。社会需求是多元化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要与本科和中职院校区别开来,实施差异化定位,凸显高职特点。要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学生自身条件与就职企业情况等因素。所以,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还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单位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如果单位中会计人员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那么它必将面临重大危险。所以,高职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实践教学,还必须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基础理论够用、操作技能熟练、关注文化素质、强调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

(二)重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重构具备“工匠精神”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凸显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考量。(1)职业理论课程模块为塔基,围绕财务会计工作岗位理论知识储备的需要,开设涵盖会计专业理论、职业道德、职业规划、人文学及信息科学等课程;(2)职业实践课程模块为塔身,围绕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开设涵盖校内小班化专业仿真实践、校外顶岗实习、第三课堂专业技术社团等课程;(3)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为塔尖,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需要,缓解就业压力,开设创业投资、营销策划与商务谈判等课程。课程的具体设置可以采取课内课外,选修必修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旨在构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融合为一体的“金字塔”知识能力结构,塔基以专业够用为原则,适度拓展学生整体素质;塔身重点构建财务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将“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每个实践环节;塔尖围绕创新创业者的知识技能在广度和深度上纵深挖掘,以解决创新创业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塔基和塔身筑培养质量,以塔尖凸特色,将培养质量和差异化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提升和强化。

(三)改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现代教育理论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常言道:“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所以,在改进会计人才教学方法过程中,整体教学方法的运用强调对终身学习所需的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依照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既有职业理论的原理性课程,又有职业能力的技术性课程,还有实训实习的操作性课程。根据黄甫全教授提出的层次构成教学方法分类模式,不同类型的课程宜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原理性课程适用启发式、发现式、设计教学法、讲授法等;技术性课程适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操作性课程适用参观法、工序法、实习作业法等。

(四)完善“四维一体”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有学者提出“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证”考核相结合的方式[4],也有专家提出建立发展性会计教育考评体系。[5]基于各级各类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的不同,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孰优孰劣。笔者认为,在当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监管和评价作用,用以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败,在一个“调整—适应—再调整—再适应……”的循环中不断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应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和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纳入进来,形成“四维一体”的立体式体系,从教学目标实现、实习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用人情况、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专业证书考证率及升学率等方面,制定可量化、可比较、可验证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第三方的定期评价,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可使评价结果更可信、更专业、更客观;不定期的学校自评和学生评母校,可规避应付风险;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最后检验,最为关键。

总之,探索高职差异化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我国经济社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只有走出差异化的特色之路,才能适应会计人才市场供需选择,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以财务会计人才能力素质培养框架引领高职具备“工匠精神”技术应用型财务会计人才培养及其教育改革,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多管齐下,才是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及其教育改革的根本路径。

[1]葛敬东.会计课程设置的乱象与统整——基于30所高校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的调查[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6):90-93.

[2]何玉润,毛新述.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J].商业会计,2012(24):110-112.

[3]古淑萍.高校会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65-67.

[4]古发辉,赖路燕.关于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经验交流,2008(4):140-142.

[5]胡伟.特色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J].财会教育, 2015(1):103-105.

[责任编辑秦涛]

2016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会计人才实践探索”(项目编号:GDGZ16Y079)

何美玲,女,罗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及高职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7)08-0028-03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会计专业职业道德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