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意识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2017-01-28梁丽华谢晓峰
梁丽华,谢晓峰
(1.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2.常熟市委党校,江苏 常熟 215500)
论公民意识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意义
梁丽华1,谢晓峰2
(1.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2.常熟市委党校,江苏 常熟 215500)
论述了公民意识教育对高职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意义,认为公民意识让高职生明晰社会责任,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公民意识让高职生养成良好品德,升华他人责任感;公民意识让高职生成为合格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就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提升高职生社会责任感提出建议。
公民意识;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0 引 言
作为一种自主的选择,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生活中所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人格品质,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群体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公民基本素质和精神风貌。社会责任感主要包括个人责任感、他人责任感和全社会责任感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以公民自觉地遵守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能动作用,是以实现社会个体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为目标,对于高职生自我个性发展、校园稳定有序、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1 公民意识让高职生明晰社会责任,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个人价值是社会对其成员所做贡献的一种肯定,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树立高职生的公民意识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必要途径。
1.1 公民意识是高职生实现自我满足的基本前提
个人价值的实现程度与状况是其公民意识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紧靠个人一腔热血的期望和努力,需要公民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向前推动发展。作为现代公民,无法养活自己、无法照顾自己的人是没有相应的责任能力,更无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行为责任和刑事责任能力等公民责任。高职生正确的个人价值必然包含着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公民价值取向,包含着在自我满足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不断努力协调自我、本我、超我的矛盾,提升自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满足层次,这正是高职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强化的重要显性标志。因此,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使高职生具备履行社会职责的自觉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公民全部社会义务,并由这些言行折射到个体身上,在实现高职生自我满足的基层上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
1.2 公民意识是高职生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
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综合能力素质。现代公民对自我定位不准确就无法设定自我发展目标,包括理想信仰的树立、择业事业的追求、个性品格的塑造、社会责任的担当等。同样,对自我具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不了解,充分发挥和发展潜力和才能也就无从谈起,实现公民个人价值更是一句空谈。公民对自我全面清醒的认识必须通过不断与他人、社会的交往才能实现,而对公民履行社会责任、从事特定社会实践,正是公民在现代社会交往的最根本形式。只有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高职生才能设定和调整符合自身的个人价值目标,才能始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过程中挖掘自己的能力、才干和个性特点,保障自身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才能成为社会高层次、高素质的劳动者。
1.3 公民意识是提升高职生自我意识的有效途径
提升个体自我意识是实现自我期望价值、完善个性品质的基础。高职生自我意识提升必须要把学生身份和公民身份的言行统一起来。树立公民意识就是引导高职生形成一定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在社会生活中能把学生身份和公民身份结合起来,把学习的书本知识转化到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有意识地对自身多重身份的言行举止设定规范和底线,真正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意识和行为。公民意识中的法治、责任、义务、权利等观念可以帮助高职生产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深刻地了解自我,为自觉监督、调控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奠定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高职生在校内外的自我体验,不断内化、修正自身反应和行为,从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完善个性品质,最终形成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意识的公民。
2 公民意识让高职生养成良好品德,升华他人责任感
对于高职生来说,公民意识的培育将为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业素质、社会责任等提供有力支撑。公民意识不仅在于教会高职生主动关注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情绪管理与提升、人际交往责任义务,而且发展高职生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在评奖评优、择业就业、定岗实践、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责任选择,继承和发扬爱国守法、尊重自然、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等优良品德。
2.1 树立公民意识是培养高职生职业道德的必备品质
高职生在校园期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未来独立进行社会生活必备的良好品德和行为能力。一个合格的高职生,应该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应当是具有健全人格品质、崇高职业道德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高职生已经是具有明确的认知和理智行为的责任主体,必须逐步承担社会和人生的各种责任。在此阶段,树立公民意识,培养和提升高职生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角色和行业特点,在付出与奉献中收获他人认可,将促进他们进一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形成具有强烈存在感、获得感、自信心的良好职业道德。
2.2 树立公民意识能矫正高职生不恰当的义利观和价值观
当前,在高职生群体当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在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社会定位不准,对未来感到迷惑和茫然现象。在面对各种利益选择时,出现一些人受不正确的观念奉行“自我满足第一”,做出一些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言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公民意识,让高职生知晓自身权利义务,懂得法律底线、纪律底线,引导他们面对利益冲突,作出正确责任选择,提升对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矫正高职生不正确的义利观和价值观。
3 公民意识让高职生成为合格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
随着社会的进步,全球化、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校园网、微博、论坛、微信等提供了交流的自由化,也出现了诸如谣言、欺诈等负面现象,急需提升高职生的鉴别能力,防止西方自由思潮、历史虚无主义、金钱个人主义等对高职生思想行为的侵蚀。通过树立公民意识促进社会责任感提升,在广大高职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不断推动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推进学校和谐发展、引导人际关系中的主体调节作用,是高职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优良路径。
3.1 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建立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价值观及行为模式,但人的社会性使之不能在国家社会生活中一意孤行,只有在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中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让他们能在面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利益选择时,能从社会、他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孰轻孰重,在实际生活中面临利益冲突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才有可能达成一种利益的折中状态,增进师生相互理解和支持,理顺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带动形成校园和谐人际关系。
3.2 对高职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大量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合格公民,只有具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才能承担社会生产发展的重任,才能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才能使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中出现的心态浮躁,情感冷漠,对社会的道德责任出现逃避等现象。只有加强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个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和正确判断,防止不良社会风气在高校中的蔓延和扩散,用立德树人的良好校风学风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积极主动爱国爱家、关爱他人、履行责任,才能培养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致力社会主义建设的生产者和接班人。
4 强化公民意识教育,提升高职生社会责任感
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校园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当前,高职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题主渠道作用,并通过强化日常管理,参与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生活等,强化高职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自我认知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4.1 突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增加公民意识教育内容
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课、国防军事课等公共基础课程,都应按照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需求,进行基于公民意识教育的设计。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拓展符合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强化高职学生独立自主意识、责任意识。要普及法律基础知识,尤其是宪法知识的宣传,引导学生在学校形成现代公民人格。
4.2 突出高职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增强规则意识
将公民意识落实到高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去,使高职生进一步明晰权利和义务,明确法律底线、纪律底线、道德底线,促进学生规则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形成。通过严格的日常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以优良的校风来塑造高职生的品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4.3 突出高职生自我认知的提高,强化自我控制
应注重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来提高内心体验。引导高职生进行清醒的自我认识、全面的自我评价、客观的自我行动、有效的自我控制,促使高职生制定适当目标,客观看待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距,通过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心态,做到使理想目标和现实状态在个体言行达到统一和谐,实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4.4 突出社会实践和文化的作用,提高社会责任
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实践。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考察、“三下乡”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服务、为特殊群体的爱心募捐等实践活动,增强高职生的亲身体验,在实践中感受、强化公民责任。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形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公民意识教育形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公民意识扎根于高职生心中。
[1]金凤.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锦州:辽宁工业大学,2016.
[2]王鹤岩,张志顺.中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现状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51-153.
[3]王素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途径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2015,(6):41-42.
[4]张丽娟.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5.
[5]郑琪.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Effects of Cultivating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on Improving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ANG Li-hua1, XIE Xiao-feng2
(1.Zhejiang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Hangzhou 311112, China;2. Municipal Communist Party School of Changshu, Changshu 215500, China)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discuss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ivating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on improving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at through inculcating a feeling of citizenship in youngsters, they cou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 good morality, thus realizing their self-value and becoming a well-integrated member of society, which reflects their role of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addition, this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education about citizen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hip;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16-12-30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一般项目(Y201329876);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2013A15)
梁丽华(1965-),女,浙江天台人,教授,法学硕士,E-mail:llh@zjvtit.edu.cn。
G718.5
A
10.3969/j.issn.1671-234X.2017.01.017
1671-234X(2017)01-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