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节目教育功能的实现
——以《最强大脑》为例
2017-01-28鲍启明
文/覃 晴 鲍启明
真人秀节目教育功能的实现
——以《最强大脑》为例
文/覃 晴 鲍启明
2016年6月,科学真人秀《最强大脑》(第三季)在真人秀节目火爆荧屏的情况下突出重围,获得了第22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综艺栏目(季播)奖,成为各家媒体报道和分析的典范。2017年1月,节目乘胜追击播出第四季,在延续前几季赛制的基础上,更是首次在电视上展开选手与百度机器人的“人机大战”,引发了广泛热议。《最强大脑》的成功,也为探讨真人秀节目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范本。
真人秀节目的异化源于对教育功能的忽视
上海前景广告有限公司在多年从事各省级卫视收视调查与监测的基础上,将2003年至今定义为“真人秀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又被细分为四个小阶段:第一阶段为2003-2005年,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选秀节目为代表;第二阶段为2006-2007年,这是从平民选秀向明星选秀的过渡阶段,以东方卫视《舞林大会》、湖南卫视《名声大震》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2008-2010年,为发展停滞期,这个阶段大量涌现的同类型节目导致了观众的审美疲劳;第四阶段为2011年至今,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从国外引进版权的节目为主流,真人秀节目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真人秀节目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除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外,主要的问题是低俗化。如2007年,重庆卫视演员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就因两位评委现场口水大战,被广电总局以“严重偏离比赛宗旨,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为由叫停了。同年,广东电视台整容真人秀《美丽如约》,采用直播手术过程和选手的心理落差来博人眼球。2010年,深圳卫视深度心理探究真人秀节目《别对我说谎》,以问答游戏的方式探究人类心理,但节目仅播了一期便被叫停,其原因是窥探隐私和人性。真人秀节目作为传媒产品,不仅要做到有意思,也要做到有意义,因为意义才是传媒产品的本质和价值所在。人们收看电视节目消费的不只是信息,更是信息里所包含的内容、文化和意义。意义不仅影响消费者,还会影响社会的各个方面。
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正是电视节目的重要意义所在,忽视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就会忽视节目的知识性与价值导向,这是导致节目走向低俗化的原因。为此,2015年7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节目努力转型升级、改进提高,丰富思想内涵,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实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意义”,进一步强调了真人秀节目作为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
《最强大脑》的教育意义解析
2014年,江苏卫视引进德国节目《Super Brain》,推出了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了高收视率,其对电视教育功能的把握,使节目内容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
首先,实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平衡。《最强大脑》作为一档科学类真人秀,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宗旨,这要求节目既具有科学性,还要足够有趣,实现科学性与娱乐性的平衡。为此,节目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科学原理的生动表达。由于节目涉及脑科学,其中的原理普通观众并不理解,需要用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对于复杂的科学原理,现场的科学评审会对项目所涉及的知识进行通俗化的解释。如在第三季国际赛中的“泰森多边形”项目,很多人对这个数学概念感到陌生,魏坤琳教授就提到了泰森多边形在统计雨水量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设计上的应用,方便大家理解。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节目会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进行展现,让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
二是不同领域的观点交锋。为了让节目更具可看性,在评审方面,除了固定的科学判官魏坤琳教授,节目每季还会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担任科学评审。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从各个视角带来各种知识,也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思考。节目还会邀请不同的明星嘉宾作为观察员,这些明星嘉宾不仅自身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具有很强的话题性和娱乐效果。如在第二季中,嘉宾范冰冰当场让熟知人体面部骨骼的挑战选手触摸自己的脸,以证明自己“没有整容”,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三是线下互动的游戏软件。节目组联合科学团队推出了自己的APP,将选手挑战的内容进行简化,改编成小游戏,让观众通过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锻炼脑力,学习脑科学知识。游戏包括与节目相同的关卡、不同级别的赛区、中国战队的介绍等,观众可以在线下向选手发起“挑战”,完成游戏还可以生成对于自己头脑指数的分析。
其次,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当前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认同度较低,《最强大脑》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娱乐的同时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节目,呈现出高雅的艺术格调,既丰富了节目的内容,提高了可看性,又让观众关注了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节目更加深刻的内涵与社会意义。
在第二季共12期的节目中,有6期节目都与中华文化相关,第三季中则有5期。特别在后两季的国际PK赛中,节目会安排至少一个展现中华文化的项目。这些项目涉及中医、百家姓、茶馆、戏剧、麻将、包子、折扇、国画、扎染、窗花、熊猫等,展现形式多样。如第三季第2期节目中的“扎染密语”项目,节目组专门到具有“白族民俗活化石”之称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周城村进行拍摄并制作VCR,还邀请了当地的民间手工艺人来到节目现场,介绍扎染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比如,“大青衣”项目的比赛过程同时也是30位青衣演员的表演过程,让观众在收看精彩演出的过程中得到了文化的熏陶。
最后,积极进行价值导向。节目的意义还体现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上,因为节目是以挑战赛的形式进行的,选手的表现、比赛的状况等都是无法预知的,在竞技环境下,价值判断会变得更为复杂,这需要主持人和嘉宾进行及时调控。与输赢相比,节目更关注人本身,表现出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一是对于特殊群体的鼓励。节目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选手,如盲人选手艾晓娃和戴夫,FSHF肌肉疾病患者“脑力大帝”马劳。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第一季脑瘫患者周玮,他有着惊人的速算天赋,被称为“中国雨人”。周玮参加节目后,带给了观众震撼与思考。主持人蒋昌建在现场表示:“这样的特殊人群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该关注他们的需要而不是浪费了他们。”对于这些身残志坚的选手们,主持人和嘉宾都表示了极大的尊重,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鼓励。
二是对教育问题的反思。节目选手中有很多天才儿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第一季中的李云龙。在国际PK赛中,李云龙误以为自己失败而崩溃痛哭,节目播出后,网友对李云龙的现场表现、性格、心理以及其父李勇的教育方式等问题产生了种种质疑。因为父亲的缘故,李云龙从小就受到十分严苛的教育,其父亲的教育方式和对成功的理解引发了评委们的争议,孟非表示:“有时成功不等于快乐”,建议其父亲多一点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设定一个梦想让孩子去完成,引发了观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
三是对于人性的关注。比赛有输有赢,有些选手虽然挑战失败却因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所有人。王国林是武汉一个普通的书店老板,虽然没有完成挑战,但他对于读书的坚持以及为山区小孩捐书的爱心感动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4个评委及主持人纷纷表示要加入捐书行列,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全国观众的强烈回应,不仅书店的生意变好了,众多网友也加入了捐书的行列。
真人秀节目教育功能实现路径
营造文化氛围。电视作为大众传播,有责任为我们构建一个良好的媒介文化氛围。真人秀作为当今电视娱乐节目的主流,对受众的影响极大。因此,传媒产品的内容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对社会氛围产生影响,真人秀节目要把握这一点,就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进行更加充分的考量。
例如,当今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较低,而如今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涉及传统文化较少,真人秀节目可以充分利用中华文化元素、中华美学精神对引进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营造关注中华文化的氛围。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都用有趣的竞技形式,将娱乐与普及知识相结合,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而引导观众去关注知识与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坚持专业主导。真人秀节目要用严谨的态度保证其内容的专业性,这样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把握专业性需要保证节目的核心内容占主要地位,还要用严谨的态度去设计和执行。《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类节目,首次在国内采用“盲选”的形式,只从声音去判断选手,防止了其他元素的干扰,还原了歌唱选秀节目的本质。同时,节目的板块设置灵活多样,但各个环节都围绕音乐展开,保证了节目的纯粹性。
把握节目内容的专业性才能反映出节目专业的态度,这种对专业性的坚持,本身就是对观众的一种示范,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保持节目的专业性还有利于保证节目内容不变质、不容走向低俗,更好地传递节目内涵,体现节目的价值。
引导价值取向。大众传播在传递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正确价值观的传递也是避免使节目走向低俗化。比如,曾经因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观点而出名的《非诚勿扰》女嘉宾马诺,作为嘉宾受邀来到安徽卫视真人秀《缘来是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拜金价值观的认可,会误导青少年观众。相亲类节目为博眼球甚至用率“性”而为的大尺度话题吸引观众。 真人秀节目利用明星效应和话题性增加吸引力无可厚非,但作为大众传媒,应当在价值选择上做出正确的引导。从节目的播出效果来看,一时的人气也许可以引起观众一时兴趣,但传递正能量往往更能让观众与其产生共鸣,吸引更为持久的关注 。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