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日本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汲取
——以《怀风藻》《万叶集》为例

2017-01-28秦国和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诗歌文学

秦国和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试析日本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汲取
——以《怀风藻》《万叶集》为例

秦国和

(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在研读《怀风藻》《万叶集》两部诗歌集的基础上,通过与中国古典诗歌对比,运用演绎分析、举例证实等方法,探究日本在由小国变成大国的过程中,日本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联及其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汲取。从字词的迁移运用、文体的借鉴、诗型建构、意象表现、历史典故等作了比较分析。

日本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怀风藻》;《万叶集》

一、引言

中国隋唐前后,日本的奈良时期,中国和日本在哲学、宗教、艺术、文字、文学、政体等各领域交流过程中,日本无不受到中国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其中文学方面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颇为明显。一直以来,学界同仁都在不遗余力地研究此课题,并以精细的研究态度、新颖的研究方法研究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汲取,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王玲的《〈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亲缘关系》①王玲.《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亲缘关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55-57.;刘双喜的《透视〈源氏物语〉与唐传奇的联系》②刘双喜.透视《源氏物语》与唐传奇的联系[J].作家,2015(1):158-159.;小岛宪之的《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等。而小岛宪之的《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又最具代表性③小岛宪之.上代日本文学と中国文学[M].东京:塙书房,1962:14.。日本古典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有着多视角、多类别的特征,其中,在文字、内容、文体、意象分析、诗型结构、处理手段等诸方面与中国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日本文学可以分为两个分支:一支是用原始日语创造的自然文学;另一支是在汲取中国古典汉语的基础上创造的政治文学。汉文学为古日本的上层阶级所推崇。《万叶集》《怀风藻》就是汉文学的典型代表。其本土文学大多是民间个人的细腻感情、儿女私情、卿卿我我的真情流露,而汉文学多是凌云壮志、功名利禄、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的寄托。此种风格的产生都与中国文人墨客、朝堂才子文学的效仿有关。《万叶集》《怀风藻》里有很多内容都是汲取古中国的怀古、咏史等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以此填补了日本本土文学史上的空白。我们研究《怀风藻》《万叶集》两部诗歌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汲取,对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怀风藻》之迁移考察

《怀风藻》是日本最早的汉诗集,于天平胜宝三年(公元751年)成书,收录奈良时代的大津皇子以下的64名诗人的120首作品。诗歌文风浮华,讲究对仗,深受中国隋唐前后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句式、意象及历史典故方面受影响颇深。

(一)意象、典故的迁移

《怀风藻》的一首七夕篇汉诗中描述“冉冉逝不留,时节忽惊秋。”的“惊秋”这一主题,迁移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悲秋”观念。如孟浩然的《送王昌龄之岭南》道: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魏晋时的《洛神赋》中,曹植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境里与洛水女神相遇的情景,描写人神之间的惊天泣鬼般的爱情,无奈“人神殊道”而惆怅分离的故事。日本丹墀广成的《吉野之作》“高岭嵯峨多奇势,长河渺漫作回流,锺池超泽岂凡类,美稻逢仙月冰洲”[1]124中,诗人由《洛神赋》里的洛水女神联想到柘枝媛,自然地把中日两个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既提炼出新的文学意境,又表现出本部族的民族感情和审美标准。这种中日典故合二为一的现象,也证明了日本古诗人在促进中国汉诗向日本民族文化转化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二)诗型结构

1.单字间隔重复

梁元帝的《折杨柳》:“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阳。”此句里,“巫”字和“垂”字间隔重复。日本的春日藏老在《述怀》中写道:“花色花枝染,莺吟莺谷新。临水开良宴,泛爵赏芳香。”[1]74其中“花”字和“莺”字也是间隔重复句式。梁元帝萧绎《春日》:“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正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情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意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惜春时。”此诗中“春”的间隔使用突出了作者对春的别样解毒,强调意味突出。释辨正在《在唐忆本乡》中写道:“日边瞻日本,云里望云端。远游劳芳国,长恨苦长安。”及石上宅嗣的《三月三日于西大寺侍宴应诏》中也叙述道:“三升三月启三辰,三日三阳应三春。凤盖凌云临觉苑,鸾舆经日对禅津。青丝柳陌莺歌足,红蕊桃溪蝶舞新。幸属无为梵城赏,还知有截不离真。”以上几首日语汉诗中都采用了单字间隔的手法描述,使诗词押韵,诗人的原始感情能流畅表达出来。

2.词、句的直接移植

比良夫《春日侍宴》曰:“云间颂皇泽,日下沐芳尘。”[1]56此句中的“云间”“日下”与《世说新语》里的“云间陆士龙,日下荀鸣鹤”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汉时期张衡的《四愁诗》里描写:“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雰雰,……”而日本释道荣在《无题》里也写道:“我所思兮在无漏,欲往从兮食瞋难,……我所思兮在乐土,欲往从兮痴騃难……”这两首诗里都提到了“我所思兮”,后者这个短句及整首诗的韵律都是古代日本汉文学对古汉语文学汲取的一个显著标志。

3.全盘模式的吸收

日本人喜欢中国的汉诗文,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作品被追捧;意境幽远,对人生充满思索,超尘脱俗的王维、孟浩然的田园风格诗也很受欢迎。有些汉诗在中国本土影响不大,但日本人也喜欢。如张正见的乐府体诗歌《钓竿篇》:“结宇长江侧,垂钓广川浔。竹竿横悲翠,桂髓掷黄金。人来水乌没,檝度岸花沈。莲摇见鱼近,纶尽觉潭深。渭水终须卜,沧浪徒自吟。空嗟芳饵下,独见有贪心。”日本纪末茂《临水观鱼》一诗就是把张正见的这首乐府体诗歌的横线部分摘录出来成为作者自己的诗,这是全盘借鉴吸收。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古代日本文学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颇深。在汉诗体文学方面,从单一诗型到整个格局的汲取,甚至是文体、格律、意象等,《怀风藻》是日本古代文学学习中国文学已由自由散漫到逐渐定型的重要标志。

三、对《万叶集》之迁移考察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由大伴家持整理,成书于公元771年(唐代宗6年)[2],其中,短歌这一诗型,被称为“万叶调”。《万叶集》中的短歌是作为“长歌”的“反歌”存在的,一般是指在诗句不限的长歌之后,以五、七音群的形式产生,这种诗歌形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其所有大题目都有贯名“长歌并短歌”的字样,通篇都用汉字写成,虽然内容有着深刻的大和民族特征,但体现了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联。以此为契机,日本文学在吸收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进入了文学的独创期,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万叶集》出现后,正统的诗歌形式仍然是《怀风藻》的汉诗形式。《万叶集》虽然极力摈弃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但是,有些内容还是掩盖不了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养分的痕迹。

(一)文字直移现象

书名中的“万叶”,“万”是指多的意思,叶是指树叶,“万叶集”就是诗歌的“万首集”的意思。总之,包含着歌集延续万代的愿望,以及创造出皇家的繁荣与永续的夙愿。李善注中说:“以树喻文也,说文曰:扶疏,四布也。”说明诗歌的数量也很多。

日本的这部《万叶集》卷十七中有“淡交促膝,得意忘言。琴樽得性,兰契和光。”其“淡交”引自《礼记》“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促膝”与晋人左思《蜀都赋》的“合樽促膝”意思如出一辙。

《万叶集》中经常看到“黄叶”一词,如卷一之16中的“執手母不見 秋山乃 木葉乎見而者 黄葉乎婆 取而曽思努布 青乎者 置而曽歎久 曽許之恨之 秋山吾者。”唐代诗人柳宗元的《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中也提到过“黄叶”:“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白露”在卷十之2200这样写道:“九月 白露負而 足日木乃 山之将黄變 見幕下吉。”同样,唐代诗人马戴的《灞上秋居》有云:“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卷三之346里“夜光 玉跡言十方 酒飲而情乎遣尓 豈若目八方”中的“夜光”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敢言西子短,谁觉宓妃长。珠玉终相类,同名作夜光。”里可见一斑。

(二)模仿再创造

《万叶集》卷二之230描述道“高圓山尓 春野焼 野火登見左右 燎火乎 何如問者 玉桙之道来人乃 泣涙 尓落者 白妙之 衣漬而 立留吾尓語久 何鴨 本名言 聞者 泣耳師所哭語者 心曽痛 天皇之 神之御子之 御駕之 手火之光曽 幾許照而有”,其中有“春野”“野火”词汇类似白居易的《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应该是对汉语古诗的一种模仿再创造。

再如,卷九之1740:“春日之 霞時尓 墨吉之岸尓出居而 釣船之 得〈乎〉良布見者〈古〉之事曽所念 水江之 浦嶋兒之 堅魚釣 鯛釣矜及七日 家尓毛不来而 海界乎 過而榜行尓 海若 神之女尓 邂尓 伊許藝 相誂良比 言成之賀婆”。句中的“春日之霞”即春天里的云雾缠绕、霞光四射的景象。翁洮的《春》里也有描写:“鸑抱云霞朝凤阙,鱼翻波浪化龙宫。此时谁羡神仙客,车马悠扬九陌中。”此两个“霞”意境应该是一样的。

《万叶集》卷十九之4292中“宇良々々尓 照流春日尓 比婆理安我里 情悲毛 比〈登〉里志於母倍婆”,现代语解释是,“うらうらに照れる春日にひばり上がり心悲しも独し思へば”,用法类似《诗经》的《小雅·出车》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这“兰契”出自《易经・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可见,日本文学有着浓重的华辞风韵。

(三)诗型构造

《万叶集》的分类以杂歌、相闻、挽歌为主干,这种分类名称大概取自《文选》[3],其中,对杂歌和挽歌的运用方式是直接借用的。“相闻”的分类形同《文选》的“赠答”方式。如卷十之1921表达恋情之歌的“不明 公乎相见而 菅根乃长春日乎 孤〈悲〉渡鸭”,此诗抒情寓景,指相爱的人分别时的依恋之情。

《万叶集》的和歌通常以为主题排列的,虽然季节风的诗经常被冠以“和风”标签,但是,其实早在隋唐前后时代中国就有以季节命名的诗歌了,典型代表如南北朝诗歌《自从别欢后》“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万叶集》主要诗型排列方式分为“短歌”与“长歌”。“短歌”的旋律为:五·七·五·七·七。此种韵律形式与陆机短歌行“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苹以春晖,兰以秋芳。来日苦短,去日苦长”类似。如《万叶集》中,

わぎもこに

こひですべなみ

めにみむと

われわおもへと

いねらえなくに

(四)复字、同字的使用

卷一之27有云:“淑人乃良跡吉見而好常言師芳野吉見<与>良人四来三”(よきひとの,よしとよくみて,よしといひし,よしのよくみよ,よきひとよくみ)这种顶头词反复的运用方式,在中国两汉诗《江南》中就有体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崔颢的《黄鹤楼》中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其中,“历历”“凄凄”是作为叠词重复使用,与卷二之206的“神樂〈浪〉之志賀左射礼浪敷布尓常丹跡君之所念有計類”(ささなみの,しがさざれなみ,しくしくに,つねにときみが,おもほせりける)类似表达。又如卷二之3中叙述道:“八隅知之 我大王乃 朝庭 取撫賜 夕庭 伊縁立之 御執乃梓弓之 奈加弭乃 音為奈利 朝猟尓 今立須良思 暮猟尓 今他田渚良之 御執〈能〉〈梓〉弓之奈加弭乃音為奈里”(やすみしし,わがおほきみの,あしたには,とりなでたまひ,ゆふへには,いよりたたしし,みとらしの,あづさのゆみの,なかはずの,おとすなり,あさがりに,いまたたすらし,ゆふがりに,いまたたすらし,みとらしの,あづさのゆみの,なかはずの,おとすなり),其与崔颢重叠使用词汇的表达方式如出一辙。

(五)文体上借鉴中国骚赋体文学表达

短歌亦称反歌。日本文学中的反歌亦受到中国骚赋体文学表达的启示。例如,《荀子·赋篇》的尾声部,也是这种文学表达。《荀子·赋篇》堪称中国赋体文学的代表之作。其吟唱十分重视尾声部分的修饰。《荀子·赋篇》“……昭昭乎其知之明也!郁郁乎其遇时之不祥也!拂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暗乎天下之晦育也!皓天不复,忧无疆也。千岁必反,古之常也。弟子勉学,天不忘也。圣人共手,时几将矣。与愚以疑,愿闻反辞……”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仁人绌约,暴人衍矣。忠臣危殆,谗人服矣。琁、玉、瑶、珠,不知佩也。杂布与锦,不知异也……”此种文学技法称为“反辞”,又名“小歌”。这种文学形式,“楚辞”中也有,即在正文叙述完毕后,再加一小段文字,升华主题,加深意义,阐述观点等。被称为“倡”“少歌”“乱”等,《论语·泰伯篇》“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对“乱”作了很好的阐释。

四、结语

以上对《怀风藻》《万叶集》的文学现象与中国诗歌运用风格作了梗概的比较。通过两者比较分析,我们更深刻认识到中日两国交流过程中,文学领域特别是古典文学方面,日本本国色彩较淡,某种程度更注重汲取中国古典文学,这也体现了日本人骨子里向强者学习的早期“山寨”特质。《怀风藻》《万叶集》这两部诗歌集,用中国典故强调日本文学的传统与继承。其实这种“以敌克己”的思想恰恰说明了中国古典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显著渗透性,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日本诗歌的“和风化”。因此,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当中国文学研究之路遭遇瓶颈时,我们可以从日本文学发展历程得到某些启示。

[1] 释清潭.怀风藻新释[M].东京:丙午出版社,1927.

[2] 大伴家持.万叶集(上)[M].东京:旺文社,1979:1.

[3]高木市之助.万叶集解说[M].施小炜,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1.

Comparison between Kaifuso andManyoushu and the Effects on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QIN Guohe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512005,China)

ract:Comparing the poetry collection ofKaifusoandManyoushu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the author makes a careful study on the Japanese old texts to find out something that i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or helpful to the further study of it.By using deductive analysis and giving some examples,the views mentioned above are concluded in the process of Japan’s development.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transition of the words,reference of the literary forms,structure of poems,presentation of the images and the historical stories.

ords:Japanese literature;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Kaifuso;Manyoushu

1313.07

A

1009-8445(2017)01-0014-04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6-09-08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GD13XWW22);韶关学院第十五批科研项目(S201502011)作者简介:秦国和(1979-),男,山东潍坊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诗歌文学
诗歌不除外
我们需要文学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重要启事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