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与经典化研究*
2017-01-28朱巧云
朱巧云
(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632)
论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与经典化研究*
朱巧云
(暨南大学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632)
比较文艺学;海外华人;华文文学;古体诗词;经典化
论文简要追溯了百年来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的历程,探讨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及经典化的多元路径。认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已经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涌现出众多的作家作品,具备了经典化的基础。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研究对于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史、海外华人移民史以及研究古体诗词的现代性、变异性等问题都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但作为海外华文文学源头的古体诗词则少有学者关注,是一块亟待开垦的学术园地。此外,虽然文化研究去经典化的思想逐渐蔓延,但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等所呼吁的要重写文学史,关注文学的经典化、重构经典等问题也成为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话题。因此,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研究的讨论,有文学史、诗学层面等多方面的意义。笔者近十年来一直关注海外华人的古体诗词作品,也发表过相关的论文,但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化问题,则没有触及。近年来,饶芃子教授提倡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研究,对经典研究之于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意义、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的特殊性、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等问题都有论述。[2]在她的启迪下,笔者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化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有无经典性和经典化的基础、如何经典化、经典化有何诗学意义、存在哪些难题等问题都有一些浅见,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分析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及经典化的路径,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研究对于建构海外华文文学史、海外华人移民史以及研究古体诗词的现代性、变异性等都有重要的价值。这一命题的提出,一方面基于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所具有的特质,这种特质是其成为经典的内在条件,也是经典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则是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外华人创作出浩瀚丰富的诗词作品,而且无论是东南亚、美洲还是欧洲都涌现出许多诗词名家,他们团结华人组建诗社,对古体诗词在海外持续不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深厚的历史积淀,构成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的重要基础。
一、异域情怀的诗意抒写—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
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特质的分析,应以海外华人新体诗、小说等文体、国内古体诗词创作以及海外华人所在国文学作为观照的三个维度。循此思路检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作品,其成为经典的特质即在于异域情怀的诗意抒写,以古体诗词的形式抒写异域文化的独特体验,其所具有的离散性、跨文化性、世界性等是国内古体诗词以及海外华人所在国文学所没有的特质,其以短小精巧、古典雅致的体式抒写真切而强烈的情怀又不同于海外华人其他体裁的作品,其语言及写作体裁亦迥异于海外华人所在国的文学。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种特质内涵进行详细讨论。
(一 )乡愁母题的深化与拓展
乡愁是中国文学中亘久弥新的母题,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对乡愁的表现有多方面拓展。乡愁母题蕴含着炎黄子孙深厚的文化情感以及生命意识。漂泊在外的游子,萦绕在心头的是浓郁缠绵、挥之不去的故国乡土情。这是海外华人诗人着力抒写的母题之一。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国命运、经济建设的关注,对故国统一的渴望,对美丽故园的赞美等,都是这一母题的体现。遍览海外华人诗作,故园情延绵不断,无论何时何地,游子心中都充满着对故国、家乡和亲朋好友的绵绵思情。几乎每一位移居海外的华人诗词作者都有这方面的作品。在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游子思乡之作,但从地域角度来说,古代文人的漂泊更多地是本土、本国境内,而海外华侨则是远离故国,或是无法返回的,或是带有遗恨的百转千回的漂泊离散,其间的况味自然与古代游子多有不同。因此,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中抒写的漂泊在内涵上已有所拓展,其表现的中国情结是对中国传统游子思乡的承继,也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同时,古代游子多是在中秋、元宵、重阳等节日抒发思乡之情,或者写故乡的风物、亲人以纾解思乡情怀,而海外华人对乡情的诉说要比古代游子更为多样,渗透在多种题材的抒写中。
1.吟咏中国传统节日,抒发浓郁的乡愁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情怀的体现。海外华人诗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尤为在意,往往写诗填词以抒发他们强烈的思乡之情。正如比利时华人沈德光《岁暮寄怀》前半部分所云:“异乡经作客,无节不思亲。缩地恨无术,跨天岂易伸。”[3]这类诗词中,尤以端午感怀和中秋怀乡的居多。端午节因屈原而被称为诗人节。端午吊屈原,不仅表达海外华人对屈原的怀念和歌咏、对故土的思念,也抒发他们的诗人情怀和弘扬国粹的信念。如法国华侨赵宗曾写多首吊屈原的诗歌,其中《诗人节吊屈原》写道:“潇潇龙吟游北海,权威虎啸震南山。文坛诗苑今凭吊,赫赫英名耀宇环。忠贞屈子著离骚,帷幄经纶世俊豪。万里碧空扬浩气,汨罗白浪滚滔滔。”[4]歌颂屈原的忠魂爱国、诗苑英名,以抒发故国情思。海外华人中秋怀乡的诗词也是多不胜举,如法国老诗人赖良的《中秋感怀》:“年届中秋情更牵,千般往事涌胸间;烽烟惊破天伦梦,长使月圆人不圆。”[5]中秋牵起胸中万千事,月圆人不圆的夜晚注定是不眠之夜!
2.热切关注国内局势与社会发展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海外华侨对国内政治局势十分关心,很多诗词写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政治军事事件,表达他们“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爱国情怀。著名新加坡华人诗人邱菽园在1938年2月至6月,写了一百多首题为“抗战韵语”的竹枝词,如“请君听我抗战诗,漫无奇语敢矜奇。河山依旧人才出,同射天狼旭日旗!”[6]还写了很多《战时杂感》、《抗战书感》等抗日诗作,表达他对故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对故国的建设等较为关注。举凡香港、澳门的回归、两岸统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领导人出访、“两会”召开等各种议题,都牵动着他们的心,发而为诗词,表现他们对国家建设、命运的关心。这类诗词多不胜数,此处仅以曾任欧洲龙吟诗社副社长的法国华人史亚卿的作品为例略加说明。他的很多诗词,如《七律 一统吟》、《忆秦娥》(迎香港回归)、《鹧鸪天》(展望政府机构改革成功)等,都表达出对故国的殷切希望和关心。如《忆秦娥》(肃清贪官)批判国内贪污腐败现象,褒扬政府的反贪举措:“贪风烈,营私舞弊填私欲。填私欲,个人暴发,百姓贫赤。高层领导腕如铁,贪官污吏清洗绝。清洗绝,神州再现,汉唐明月。”[7]
3.以历史人物、朝代、事件抒发故国情怀
除了屈原外,孔子、班超、李白、杜甫、苏轼、岳飞、陆游等古代文人骚客、忠臣义士都是海外华人歌咏的对象。有些诗词创作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周年纪念日,以史为鉴,希望国人不忘国耻,建设富强的新中国。还有很多诗词缅怀已故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为革命捐躯的烈士,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秋瑾、黄花岗烈士等。如曾任法国巴黎龙吟诗社副社长的罗郁生,在1977年所写的五七言交错的长诗《古来贤相谁与匹?—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周年而歌》中,从周恩来的出身、留学等写起,历数周恩来参加的革命活动和建国之后的呕心沥血。如云:“身膺总理职,重整乾坤容。贤能尽选任,天下真为公。百花欣齐放,建国声势洪。国务善规划,全民何华嵩。经济上轨道,除去白与穷。外交求与国,转弱为强雄。团结亚非拉,原则倡万隆;和平为世界,树立不朽功。……”[8]对周恩来的事迹和贡献做了简洁明了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周恩来的深切悼念,和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
此外,还有很多描写中国壮丽山河、名胜古迹等方面的诗词,也表达了海外华人的殷殷乡情和强烈的自豪感,不再一一枚举。
(二 )漂泊、创业之苦的记忆
海外华人对故国乡土的思恋,不仅仅是由于中国人怀旧与不忘本的民族特性所致,也是缘于海外漂泊的不易与不堪。生活在异国他乡,生计艰难,孤独寂寞,很多人还受到所在国不公正的对待和迫害,精神上遭受了严重创伤。很多海外华人常常以《旅怀》《伤怀》《感怀》等为题记录他们在异国生活和创业的艰辛,以及所在国对华人的排斥与打击。姚懿庭《卜算子》(移民有感)中的“欲问移民感若何,客地凉初透”[9]正可以概括华人在海外漂泊的感受。
《金山歌集》和《埃仑诗集》中有多首诗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华人到美国所受到的欺辱和折磨。如“游美因冇册。洋人多勒索。我讲南时佢讲北。欲诉冤情又语塞。口嘿嘿。思量无计策。被困牢笼飞不得。汝话苛刻唔苛刻。”[10]这首浅显的广东话诗歌真实地写出了华人初到美国,语言不通,遭到勒索的冤屈无助与愤慨不平。还有很多诗都描述了早期到美国的华人被关在天使岛木屋里的不堪经历和愤恨、忧愁、无奈的心情,旨在谴责美国对华人百般凌辱,“有强权无公理”、“猛于虎”的霸道与残酷。
除了19世纪后期美国的排华运动,20世纪70年代,越南、柬埔寨等国也掀起排华运动,几万华人被驱逐、迫害,纷纷逃往其他国家。很多华人以诗词记载了痛苦、凄惶和辛酸的逃亡经历。如曾旅居越南而后到法国的华侨薛理茂写了《望江南二咏》,其中一首《忆旧愤填胸》写道:“楼上寝,风乍捲簾屏。偶忆昔年惊险夜,万家虎口几余生。悲愤满都城。”[11]诗人偶然忆起当年越南色变之夜,千家万户遭到残害,哀鸿遍野、满城悲愤的情景。这种伤痛的记忆在他的《调笑令》(难民之声)、《相见欢》(避难隐忧)等诗词中都有呈现。作者以凄楚哀婉而又愤恨的笔触,描绘了越南华人遭迫害被迫逃难的悲惨景象,读之令人感愤不已。
20世纪,印尼曾发生多次大规模驱逐、迫害华侨华人的惨剧,海外华人写诗抗议印尼政府、声援印尼华人。如美国黄天冒的《声抗印尼排华》、周荣的《声讨印尼虐华暴行》、张兰芳的《鸣冤》(印尼排华事而发)、西班牙朱一琴的《写在印尼排华暴行之后》、法国林吉龙的《印尼暴乱祸及华侨,谨向两岸诸公晋一言》等等,都是这一类作品。
我们无法得知有多少华侨华人死于越南、柬埔寨、印尼、美国、马来西亚、缅甸、印度等国的排华运动,但我们应该记住海外华人所遭受的这些不公正对待和迫害,这是海外华人移民史上不能抹去的惨痛记忆!
时至今日,虽然如历史上那样惨痛的排华运动少有发生,但生活、创业的艰难依然是海外想有所作为的每一个华人必有的体验。美国华人许国枢《满江红》词云:“客阻金山,曾几度,廿年岁月。忆当初,满怀壮志,豪情汹烈。直欲十年缠万贯,何愁五载鳌头夺。到如今,寥落困他乡,情凄绝。名何有?升斗撮。财何有?蝇头末。可幸年虽老,雄心不减。更喜眼明身尚健,忍看理想频夭折。待从头重整旧时章。成新说。”[12]诗人客居金山二十多年,曾经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如今却寥落他乡,困顿不堪。法国华人林吉龙的《浪迹天涯》《哀贫》《安贫》等都道出了在异国的艰辛。这些诗词并非他们个人独有之经历感受,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了海外华人离散的辛酸、艰难与坎坷。
(三 )异域风土人情、社会时事的书写
海外华人诗词中,有很多作品描绘了异国风光和习俗人事,开拓了古体诗词的题材,丰富了表现内容。法国陈湃2006年写的两首《巴黎妓女大示威》,记录了法国警察占领合法妓女居所,引发巴黎妓女大示威的事件,其一云:“抗议占香巢,流莺上街游。总理不接见,决心宿街头。”[13]法国单泽阳《黑工怨》写道:“塞纳河滨一黑工,偷偷车衣躲家中。长年累月灯作伴,严闭门窗怕走风。日以继夜拼命干,脸色惨白两眼红。腰酸背痛咬牙缝,怕迟交货老板凶。出国费用债累累,泰山压顶愁雾浓。平时不敢走大路,怕查证件匿行踪。名城广厦望无际,黑工在此身难容。暗自流泪暗叹息,长悔当初听人哄。遥望云天家万里,欲归难归恨无穷。”[14]此诗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在法国打黑工的华人担惊受怕、暗无天日、思念亲人、欲归不能的生活苦痛。法国林吉龙在《欧风》(古风)中写道:“欧西文化异中原,一对女人可结婚。两个男男谈性爱,自由接吻等闲看。读书政府给资助,医药诊金福利还。出品商标权独享,国民乐业笑开颜。”[15]该诗书写了欧洲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和认同,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民众所享有的教育、医疗福利,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感到新奇。
异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海外华人诗词中也有较多的描绘,如美国华人对旧金山、金门桥、纽约的摩天大楼、自由女神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法国、英国、日本、新加坡、泰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景观在海外华人诗词中亦有吟颂。这些作品不仅再现了异域风物景致特点,也关注一些景观的历史感,抒发作者游览的感受和感慨。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到华人写作时的立场和态度,有些是以外国人的旁观者身份书写,并不把自己看成是所在国的一份子,反映出落叶归根的心理;而有些则以所在国公民的身份去关注国事,很显然是落地生根的心理反映。这是一百多年来,几代海外华人心理变化的体现。
(四 )世界大情怀的抒发
“有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而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从笔者搜集到的资料看,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比利时、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士、瑞典、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巴拿马等等很多国家都有华人诗人。这些诗人将华夏诗风带到世界各地,以中国传统的文学样式抒写着他们的生活和情怀。很多诗人并不局限于个人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们也关注人类生存、世界和平、环境保护等问题。如两德统一、中东局势、“9·11事件”等都在海外华人诗词中多有书写,表现了海外华人心怀天下,爱好和平的人文情怀。
中东局势历来比较复杂,战事颇多。海外华人写有许多这方面的词,呼吁和平,倡导人道主义,表达对中东人民的同情。如罗秀玲的《哀中东》云:“乌云弥漫望中东,焦土双方苦难同。烽火年年千账月,灾黎处处几秋风。尊崇暴力慈心泯,摧毁文明道义空。百世相仇难化解,苍天无语泣哀鸿。”[16]美国华人谭克平有很多批判战争、倡导和平的诗词,如《哀中东》《环宇呼声》《波斯湾危机》等诗作对发动战争攫取波斯湾石油资源的霸权者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这类诗词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多举。这些作品体现出海外华人高远的人文理想,表达他们超越了个人生存和功利之心,以世界的视野和开阔的胸怀,为众生之幸福、世界之安宁、人类之未来而发声,体现了博大的情怀。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特质—异域情怀的诗意抒写,也呈现出海外华人文学所共有的离散性、跨文化性、世界性等特性。可以看出,海外华人就在这种文化碰撞中体会中外的差异和优劣,在比对中寻找自处的空间,从而调整心态,努力适应异域生活。他们的古体诗词在双重甚至多重文化夹缝中生长,在题材、内容上有着中国古代诗词、国内现当代诗词以及海外华人小说、当代诗歌等都无法替代和涵盖的特色。虽然体裁形式是古典的,但其思想意识和表现内容都是现代的,并融合了中外文化,具备了经典化的特质。饶芃子教授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思》中从三个层面概括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性特征:“一是从精神意蕴看,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多元文化跨界认同的开放品格,在文化和美学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原创性;二是从艺术审美看,它们涵纳了多个地区移民作家复杂多彩的心灵世界和‘离散’生涯独特精神历程的叙写,为读者提供了与本土文学不同的审美经验,有新的诗学内涵;三是从文学史的层面看,它们为世界文学史翻开了新的篇章,是新的20世纪世界文学史重构中不可忽略的新元素、新内容。”[17]这几个特征在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中体现鲜明,尤其是在对华人“离散”生涯描述、独特心灵世界的揭示等方面,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更为直接和细腻。
二、百年沧桑诗词路—经典化的历史积淀
古体诗词在当代文坛属于小众创作,在海外更是处于文学边缘的边缘,在此讨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经典化问题有可能被质疑。但笔者以为,在过去一百多年中,海外华人诗人坚持中国传统文体的写作,其意义不只在于个体生命的诗意抒写、文化身份的体认,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及其在海外的延续、发扬。了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创作史,正视海外华人诗人的努力和成就,揭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研究的价值,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
(一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溯源
华人到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他们所写的最早的古体诗词已不可考。有据可查的是19世纪中后期流亡、留学或移民到海外的华人留存下来的诗文,多是美国和东南亚华人所写。在笔者收集到的资料中,较早的诗作是容闳1853年在美国给同学的赠言簿上用中英文写的一首诗:“善似青松恶似花,如今眼前不及他。有朝一日霜雪下,自(只)见青松不见花。”[18]但据笔者考证,明刻本《弘扬叹世经》里已有“善似青松恶如花,花笑青松不如他。有朝一日严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19]这样的诗句。因而,容闳是在化用前人诗句抒写他在耶鲁的处境和心情。而后有美国华人戈鲲化在美国期间(1879—1882年)写的两首五绝:《赠哈佛特书院罗马文掌教刘恩》和《赠耶而书院华文掌教前驻中国使臣卫廉士(三畏)》。[20]在东南亚,尽管早在17世纪就已有华族群落,但据李庆年的考证,东南亚保存至今最早的旧体诗是1887年12月19日《叻报》所刊登的张汝梅的四首绝句。[21]在风起云涌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中国沿海的很多文人学者纷纷到海外避祸,他们心系中国,密切关注中国事态的发展,发文写诗阐明立场。二战后,到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古体诗词的创作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二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发展概况
在海外华人诗词创作史上,东南亚、美国地区华人创作诗词历史较久,成就突出。东南亚早期的知名诗词家有邱菽园、刘楚楠、陈春生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济民、刘楚材、张济川、潘受等都颇有诗名。这些诗词家出版了大量的诗词集,至今已超过100种。[22]美国早期诗歌集有前文提到的《金山歌集》和《埃仑诗集》。这两部诗歌集中的诗作作者绝大多数已不可考。他们多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农民,以粤语等方言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美国受歧视、排挤、压榨的艰难、边缘的移民生活,抒发他们思乡、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情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去美国的华人越来越多,古体诗词的创作也得到了大的发展。陈沾、李骏发、张病知、潘力生、梅振才、谭克平等都是美国华人界知名的诗词家。
相较于东南亚和美国,其他地区的华人移民较少,古体诗词的创作相对薄弱。加拿大华人诗词创作历史较短。随着20世纪80年代大量华人移民到多伦多等城市,吟咏之风渐盛,著名的诗人有陈浪平、黎均全、司徒树浓等。因地理和交通原因,华人移民到欧洲的较少,20世纪70年代,因法属殖民地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地发生了难民潮,很多华人移居到法国,促进了欧洲华人诗词的发展。罗郁生、陈湃、叶星球、刘锦权、薛理茂、李文郁等都是欧洲华人诗词界名家。华人移民澳洲虽已有百年历史,但于诗词创作方面却无太大建树,诗友寥寥可数。日本虽是中国近邻,但由于历史原因,移民日本的华人相对较少,诗词创作也不兴盛,当代诗人有张达三、姚书海、赵树胆等。非洲和俄罗斯华人移民不多,尚没有搜集到资料可以说明这些地方的华人诗词创作情况。
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海外华人以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在海外延续和发扬着中国传统的抒情方式,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爱好诗词的海外华人结成诗社,共举诗词盛事。截止到当代,海外华人先后成立了约近百个诗社,集中在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地区,其会员遍布世界各地。著名的诗社有全球汉诗总会、美国纽约四海诗社、欧洲的龙吟诗社等。海外华人在《叻报》《星洲晨报》《联合日报》《星岛日报》等中文报刊上刊登诗词作品,或出版作品选集和个人诗词集,如张病知的《旅美零缣》、谭克平的《天涯吟草》、薛理茂的《花都塔影诗词集》、陈湃的《凯旋门-天安门》、刘锦权的《刘锦权诗词选集》、黄玉奎的《兼善集》等等。这些诗词活动和作品集,为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研究和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走向经典—经典化的多元途径
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既具有经典特质,亦有一百多年的积累,作品繁多,名家辈出,已然具备了经典化的条件。国内外学界在此领域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对新加坡著名诗人潘受、邱菽园的个案研究,对马来西亚华人古体诗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美国早期华人诗集《金山歌集》和《埃仑诗集》的分析讨论等。尽管这些研究成果远远不能反映海外华人诗词创作的全貌和成就,但不可否认,这些成果对海外华人诗词经典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笔者以为,当前对于海外华人古体诗词,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加强研究和经典化。
(一 )对海外知名诗词家进行个案研究
如前文所述,一百多年来,海外诗坛相继出现了很多颇负盛名的诗词家,他们在当地,甚至整个海外诗词界,影响都很大。他们的诗词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新加坡的张济川(1926—2002),一生创作诗词多达8000多首,有《神州客诗词集》传世。他曾任全球汉诗总会会长、中国中华诗词学会理事等,为推动海内外诗社联盟积极奔走,亦为古体诗词在海外的发扬鞠躬尽瘁,在海内外诗词界享有盛誉。他的诗词包罗万象,情真意切,既有豪迈慷慨之作,亦有柔美婉约之咏。而美国的戴坚则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将,抗战时期,他就写有很多诗词记录战事,一直笔耕不辍,出版有《戴坚将军诗词精选》。[23]加拿大华人女学者叶嘉莹以古典诗词的教学和研究闻名海内外,其《迦陵诗词稿》[24]收录了叶嘉莹六七十年间创作的诗词560多首。她的诗词情感真挚,题材多样,谈今论古、感怀时事、游览记人、诗词唱和等无所不包。在海外华人诗词界,还有很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诗词作者,他们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钟情于古体诗词的写作,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穿梭于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之中。在异国文化语境中,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难能可贵。因此,国内学界应加强海外华人诗词家的个案研究,进而了解整个海外华人诗词界的状况。
(二 )选取经典文本出版,介绍给国内学者和读者
目前,就笔者收集到的一些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选集来看,的确有很高的文献和文学价值,但亦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李骏发主编的《全球当代诗词选集》和《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续编》[25],张病知主编的《全球华侨诗词史话(附录:当代全球华侨诗词选集)》[26]等,因冠之以“全球”二字,故这几本选集都不仅包括了东南亚国家、欧洲、美洲等国的华人诗词,还有大陆、港澳台诗词人的作品。均以笔画排列,对于作者只简单注明籍贯和任职,每位作者选取一首或多首不等。与前面几本选本相比,杨金亭主编的《20世纪台港澳暨海外华人诗词选》不包括大陆诗人,范围缩小了,收录了75名诗词人的作品1100多首,数量上少很多。天端主编的《诗行天下—中国当代海外学子诗词集》[27],从书名可以看出,侧重于当代比较年轻的学子之诗,主要是现代诗,也收录了一些古体诗词。因此,选取能够反映不同时代海外华人创作的优秀诗词结集出版,是十分必要的。
(三 )在海外华文文学史及教程中充分介绍海外华人古体诗词
现已出版的几部海外华文文学史和教材如《海外华文文学概观》《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海外华文文学史》《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创作并没有专门的论述,只是在梳理东南亚、北美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脉络时,提纲挈领地概述早期华人古体诗词的写作,或对某个诗词家生平、作品做言简意赅的介绍,分量太少,无以见其全貌。另外,研究中国现当代古体诗词的一些著作,对海外华人诗词家亦有简要介绍,如王小舒等人的《中国现当代传统诗词研究》[28]第二章第六节“港台及海外华裔诗人”中例举了港台及美国、马来西亚等地华人诗词家的作品,并无评论。胡迎建的《民国旧体诗史稿》[29]第十四章“台港澳地区及马菲诗简述”对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华人旧体诗做了简要叙述。总之,从文学史的层面来说,国内学界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意义还不够重视,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个方面。
(四 )进行区域性的深入研究
以国家或者大洲为核心,展开区域性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对美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国的华人古体诗词的创作情况以及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或者以东南亚、北美洲、欧洲为轴心,将这些区域的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因为这些地区的华人常常聚集在一起举办诗词活动。如在欧洲龙吟诗社的引领下,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西班牙等国的华人诗词作者团结在一起,共同切磋唱和。在此种研究的基础上,应展开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对海外华人古体诗词丰富多元的特性加以准确的揭示,并与大陆、港澳台现当代诗词作品进行比较,以此对一百多年来古体诗词的发展面貌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就当前的研究形势来看,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化研究还面临一些难题,如学者的研究观念、作品收集困难等,但海外华人古体诗词的经典化却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对海外华文文学史、海外华人诗词史、中国当代古体诗词史的建构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以及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学在海外的传承、再生等方面的研究都富有意义。
[注释]
[1] 这方面的专著如:饶芃子、费勇:《本土以外:论边缘的现代汉语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四卷本,鹭江出版社,1999年;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王列耀:《隔海之望 : 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杨匡汉:《中华文化母题与海外华文文学》,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等等。
[2] 参见饶芃子:《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思》,《暨南学报》2014年第1期;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我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1期。
[3] 阎纯德编:《龙吟—巴黎龙吟诗社诗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第63页。
[4] 欧洲龙吟诗社编印:《龙吟诗词选集》第三辑,巴黎百欣印务公司承印,1999年,第97页。
[5] 阎纯德编:《龙吟—巴黎龙吟诗社诗选》,第49页,。
[6] 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2页。
[7] 欧洲龙吟诗社编印:《龙吟诗词选集》第三辑,第87页。
[8] 阎纯德编:《龙吟—巴黎龙吟诗社诗选》,第3页
[9] 罗郁生、陈湃主编:《龙吟诗词选集》第二辑,巴黎龙吟诗社,1996年,第125页。
[10] Marlon K. Hom, Songs of Gold Mountain Cantonese Rhymes from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Berkley, Los Angeles,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pp.77,87.
[11] 罗郁生、陈湃主编:《龙吟诗词选集》第二辑,第59页。
[12] 李骏发主编:《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纽约四海诗社,1990年,第445~446页。
[13] 陈湃的博客:“情满巴黎”,参见:http://chenpai.blog.sohu.com。
[14] 阎纯德编:《龙吟—巴黎龙吟诗社诗选》,第100页。
[15] 欧洲龙吟诗社编印:《龙吟诗词选集》第三辑,第68页。
[16] 杨金亭主编:《20世纪台港澳暨海外华人诗词选》,第35、38页。
[17] 饶芃子:《海外华文文学经典研究之我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1期。
[18] 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耶鲁馆藏容闳档案简介》,《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9] 佚名:《弘扬叹世经》,明刻本,第56页。
[20] 饶芃子、杨匡汉主编:《海外华文文学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8页。
[21] 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前言》,第2、10页。
[22] 李庆年:《马来亚华人旧体诗演进史》,第546~549页。
[23] 程里民编:《戴坚将军诗词精选》,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1991年,第114~116页。
[24] 叶嘉莹:《迦陵诗词稿》,中华书局,2007年。
[25] 李骏发:《全球当代诗词选集》、《全球当代诗词选集续编》,纽约四海诗社,1994年。
[26] 张病知:《全球华侨诗词史话》(附录:当代全球华侨诗词选集),纽约四海诗社,2000年。
[27] 天端:《诗行天下—中国当代海外学子诗词集》,作家出版社,2010年。
[28] 王小舒、王一民、陈广沣:《中国现当代传统诗词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 胡迎建:《民国旧体诗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A Study on the Classical Traits and Canoniz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verseas Archaic Poetry
ZHU Qiao-yu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Chinese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rchaic poetry; canonization
The paper briefly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Chinese overseas archaic poetry over the past century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classical trai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overseas archaic poetry and multiple paths of its canoniza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Chinese overseas archaic poetry has qualified foundations of canonization due to its profound accumulated historical implications and the rise of a large number of poets and poems. The canonization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archaic poetry will bring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overseas literature histor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immigrants and the studies of the modernity and variability of archaic poetry.
I106.2
A
1002-5162(2017)04-0021-08
2016-11-24;
2017-08-07
朱巧云(1971—),女,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外华人诗学家、海外华人古体诗词、比较文艺学等研究。
*本文为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现当代海外华人古体诗词团体及创作研究”(项目编号:WYM08055)、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社区中华文化传承研究(项目编号:16ZDA220)子项目“华人社团与中华文化传承研究”和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1&ZD111)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