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纸质档案数字化前整理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2017-01-28张学干刘虎马学刚
文·张学干 刘虎 马学刚
浅谈纸质档案数字化前整理中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文·张学干 刘虎 马学刚
大数据时代,政府成为最大规模的信息发布集成者。档案馆作为信息的汇总地,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增值应用,已成为档案开发利用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子政务的兴起和互联网+政务的发展,纸质档案要想在当前环境下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对其进行数字化、信息化处理。而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前整理工作直接决定了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质量。档案前整理工作包括档案交接、档案拆订、编写页码、破损档案裱糊、目录比对、区分档案能否扫描等诸多环节,各环节须前后呼应、环环相扣,以确保数字化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笔者就档案前整理环节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处理方法略作探讨,以期互鉴共勉。
一、档案前整理中常遇的问题
(一)纸质档案页码漏编、重编及页码不连续等情况
目前馆藏档案,尤其是五、六十年代的档案,页码存在问题较多。有的档案没有编页码,有的一张编有多个页码,还有部分档案页码不连续,整体混乱无序。页码不规范的问题,会造成扫描错误,导致质检人员工作速度下降、效率降低,从而增加劳动成本,增加劳动经费。
(二)卷内文件目录漏编、错编现象
目录缺失情况,主要有将内容上毫无关联的几个文件归为一个案卷,导致本应单独录入为几条目录的数据,却只有第一个文件的相关内容被录入到了目录数据库中,其余文件目录均被忽略。另外是档案目录数据著录项目与实体档案不吻合,表现为有的题名不能准确全面体现文件材料的内容,责任者、文号、成文时间等不准确。上述情况直接影响到档案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导致档案查准率、查速率降低。
(三)纸质档案自身质量问题
一是有破损、霉变、虫蛀、字迹扩散等现象。早期档案受年代久远、保管条件不善以及所用纸张和书写笔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档案受到损坏,有的损坏程度还比较严重,无法对其进行扫描。二是档案内容残缺。前整理时通过对页码、内容、目录等进行比对,发现部分档案内容有明显的缺失现象,导致档案内容不完整,不连贯。三是纸质档案内容混乱。在对档案进行装订时,由于未对档案进行正确排序,导致部分档案内容次序颠倒,这在单件档案排序中错误尤为严重,也有少量整卷排序出现混乱。四是纸质档案内容涉及敏感信息,比如敏感事件、个人隐私,甚至国家利益等。五是纸质档案内有订书钉、曲别针、大头针等金属氧化物。由于档案年代已久远,生锈的档案装订物对档案造成了明显损害。
二、对前整理中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对页码问题的处理
前整理人员应先对整卷档案进行检查,如页码混乱是由于早期装订错误造成的,则按页码顺序对纸质档案重新整理排序。如确为档案页码编写错误,则依据《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整卷档案重新编制新的页码。
(二)对卷内文件目录有漏编、错编的处理
1.卷内目录出现漏编情况时,前整理人员要根据档案内容,重新进行分件整理,并按照《档案著录规则》的要求编写目录,同时在机读目录中增加相应条目。
2.对卷内目录出现错编情况进行修改,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1)题名最常见的问题是文字录入错误。一是录入时出现错别字,如“工业”录入“工叶”等;二是录入一些不规范的简化字,如“预算”录为“予算”,“副省长”录为“付省长”等。二是题名揭示的内容不准确或不全面。比如,部分档案文件材料题名笼统,只录入了“通知”“会议材料”“党组会议”等,名称,没有其他可识别的检索信息;人事任免文件、干部调动函等,只照原标题录入了一个人的名字,未将所涉及的全部人名录全;还有一些自拟题目不能准确概括全文意思,如一件档案中既有请示也有批复,而题名只显示请示,等等。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数字化副本以图像形式存储,无法使用全文检索方式,虽然现在数字化都要求OCR识别,但由于早期档案质量不高,导致识别不正确或识别不出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档案很多都是手写,根本不可能进行文字识别,一旦出现错误,就可能导致档案成为“死档”。
针对上述情况,前整理人员要根据档案实际情况对目录的所有著录项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对卷内目录和机读目录进行修改完善。
(2)同一责任者名称不统一或不规范。按照著录规则的要求,责任者应录入全称或通用简称,并保持统一。但录入时经常出现有时用全称,有时用简称,简称也用的极不规范。比如,“山东省委宣传部”的规范全称,有时被录入为“山东省宣传部”“山东宣传部”,有时则直接录入为“宣传部”。还有的录入人员不管文件的实际责任者,直接把全宗单位名称作为每份文件的责任者,如农业厅全宗的案卷,卷内材料的责任者全部录为“XX农业厅”。针对上述情况,必须根据《档案著录规则》的要求进行修正。
(3)文号录入不全或错误。一是录入时不录入完整的文号,只录入文号中的年度和发文顺序号两部分。对联合发文的一文多文号情况,只录一个文号,而不录其他文号。二是一些文号录入时出现文字错误或年度错误。文号的录入应符合当时的实际文号格式,对此类问题的处理需根据《档案著录规则》,修改错误的文号,增添漏录的文号。
(4)成文时间标注错漏。此类问题的产生,一是由于档案本身有时间但未录入,或者录入时出现错误造成的;二是档案本身没有注明确切时间,但可以通过文件中的相关内容考证出来,却未认真考证造成的。对这些错误都要根据《档案著录规则》的要求进行修改。
(三)对纸质档案自身质量问题的处理
1.对纸质档案出现破损、霉变、虫蛀、字迹扩散等情况的处理。前整理人员首先要对档案进行检查,确认能否扫描。对破损不严重的,进行简单修复;对折皱不平影响图像质量,进行压平等相应处理后再进行扫描。对破损情况严重无法进行扫描的,则在机读目录附注项内注明“本件档案破损严重,未数字化”的字样。另外,前整理人员要把所有此类档案做好登记,并移交给具有档案修复职能的相关处室,由他们对档案进行修复处理。以纸质档案数字化为契机,把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与破损档案的抢救修复工作结合起来,可以把档案的基础工作做的更加扎实。
2.对纸质档案出现缺失情况的处理。档案前整理人员要对整卷档案进行检查,若是由于装订错误而导致的档案放置顺序错了,应及时予以调整。如经过检查发现档案确实缺失,前整理人员要将实际情况在机读目录附注项中注明,如“第2件档案有缺失”。
3.对纸质档案内容排序混乱情况的处理。前整理人员要根据卷内目录和档案内容实际,对档案重新进行整理排序,并编制新的页码。
4.对纸质档案内容涉及敏感信息情况的处理。前整理人员应通过卷内目录和档案内容进行判断,如档案内容涉及敏感信息,则不扫描全文,并将原因记录到机读目录附注项中,如“此件档案内容涉及敏感信息,未扫描”。
5.对纸质档案内有订书钉、曲别针、大头针等金属氧化物情况的处理。从对档案保护的角度出发,在确保拆除装订物不会对档案实体造成伤害的情况下,应将此类装订物拆除。但如果除装订物后会破坏档案实体,则暂不拆除装订物,由前整理人员要做好登记,移交给档案部门相关处室,由专业人员处理,待拆除装订物后再进行数字化。
三、对今后如何做好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确保档案前整理工作的安全、高效,必须制定符合实际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前整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目前,涉及档案数字化前整理工作的规章主要有《档案数字化加工现场管理规定》《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保密规定》《数字化工作流程》《档案出入库房制度》《档案前整理技术规范》等。另外,针对最关键的也是问题最多的题名方面,还专门制定了《题名修改技术规范》。承担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承包公司,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制定了包括数字化工作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数字化现场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前整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安全化。
(二)档案管理部门要全程跟踪管理
档案管理部门在数字化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和监控。前处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安排档案馆工作人员现场值班的方式,可以随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同时还能起到监督作用,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消除工作隐患。
(三)强化监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工作是一项大的工程,由于档案管理部门人手紧张,许多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如项目监督、验收等环节单单依靠档案管理部门的人员很难完成。为此,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以招标方式引入了数字化监理公司,对数字化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控制和协调,可以有效达到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工作流程、工作进度、技术培训等进行全面监理的目的。尤其在前整理环节上,监理人员一方面可对工作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对前整理工作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前整理环节做为馆藏档案数字化的第一步,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对于提高档案数字化的整体质量,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适应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潮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将其作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好、做好,为档案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