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

2017-01-28孙婷婷

山东档案 2017年2期
关键词:沂源县牛郎织女文化遗产

文·孙婷婷

从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

文·孙婷婷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完善并逐渐定型,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它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目前的传承与建档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更应该加强保护力度,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体系,加强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新开发。

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 建档 开发

牛郎织女传说与白蛇传传说、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并称中国汉族四大民间爱情传说。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沂源县与山西和顺县两地获准成为保护地。学界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文学界以及民俗学界。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深入,档案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逐渐兴起,牛郎织女传说作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性与典型性。笔者希望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与保护研究,为民间文学类非遗档案式保护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一、牛郎织女传说的价值

(一)文学艺术价值

古往今来,描述牛郎织女传说的相关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传说的流传为文人墨客不断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且文人墨客的作品又进一步推动了传说的传播。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民间,语言质朴,是地道通俗的民众口语,传说情节设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二)历史教育价值

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文与民俗风情,研究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的内涵和意蕴,了解不同时代各地不同的民间风俗习惯。通过对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还能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作者对于这一传说所持的情感态度,从而初步感知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且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是古代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真实写照,具有积极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经济效益价值

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使得各种与牛郎、织女有关的景点或是其他相关的民俗活动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资源,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例如餐饮、交通、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各地利用牛郎织女传说建立的各种景区、民俗展览馆、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产品,举办牛郎织女文化节、七夕情侣节等等都促进的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文化实力价值

一个有故事的地区是文化沉淀的地方。牛郎织女传说使当地的山水及人文更具神话色彩,更富有文化内涵。牛郎织女传说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经过历史的检验与沉淀,在新时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独特的文化感召力,它的传承带动了地区的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二、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

(一)传承特点

在如今的四大传说中,唯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虽然2008年国家只批准了山东沂源县与山西和顺县两地为保护地,但它是四大传说中见诸史籍最早的,并且由神话传说而来,在传播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东部沿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中心、辐射范围包括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河南七个省区范围广阔的“牛郎织女传说圈”。这些地区,应当与古代中原地区的主流文化——东夷文化以及后起的周文化、楚文化、齐文化、汉文化的流布和影响不无关联。[1]

民间传说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会发生或强或弱的变异,像滚雪球那样粘连上、附会上、叠垒上或兼并上一些异质的东西,如情节、枝杈、细节、人物与场景,甚至导致主题和情节的兼并、融合和转变。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嬗变规律,牛郎织女传说亦然。[2]但是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方式并不是局限于口头传承,在山东沂源县,织女洞、沂河、牛郎庙以及牛郎官庄等;在山西和顺县,南天池、牛郎峪、天河梁、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玉大庙等人文与自然景观;其他地区的一些孙氏祠堂、牛郎洞、牛郎织女像等等都是与传说故事相关的物质载体,这些都使得牛郎织女传说呈现出“空间传承”的特点。[3]

(二)传承现状

1.传承人断代

因传承人的年龄偏大,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在山东沂源县燕崖乡牛郎官庄村,传承人中年龄主要集中在75岁至85岁之间;从性别看,男性居多,女性极少数。当地的村民甚至有人根本不知道这个故事,老传承人也不会把故事讲给后辈听。山西和顺的两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牛郎织女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冯三和王继生老人,不仅能完整地讲述牛郎织女传说,还能自编一些韵文小调来歌唱牛郎织女故事。但是其中一位王继生老人在2010年冬天已经病逝了。当地的其他人虽然大体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传说的具体内容却无法完整讲述。而且目前也没有国家级的牛郎织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后续发展非常不利。

2.传承条件弱化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社会整体文化结构发生变化。电视机、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乡村人们的生活,年轻人参与文化活动方式也发生变化,他们对口耳相传的传统传说更加不感兴趣,这些都使得传说讲述者与听众群体的锐减。而且农闲时期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越来越多,留守老人闲暇时也多是看电视、听戏或是拉家常,很少再聚在一起讲故事、听故事了。此外,如今的农村社区化、城镇化正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传统的乡村生活形成的紧密联系的村民关系也正在弱化,民间故事讲述的特定环境与时间,如傍晚纳凉、农闲下雨以及集体劳动等正在失去。

3.政府重视程度下降

目前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地质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的牛郎织女景区,已被列为淄博市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综合开发项目也被列入了山东省《济青沿线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但是各地的政府的工作从2005年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始,至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随后几年这一段时间内有了明显的变化。山东沂源县自2006年向文化部申报“牛郎织女传说”开始,由山东大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的师生对以燕崖乡为中心的县境内牛郎织女传说进行了两次调查,从讲述人口头上采录了数十个传说文本,随后也召开了两届全国牛郎织女学术研讨会。但是,从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官方网站上看,该县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或活动的报道仅在2008年至2011年间有,2011年之后就没有相关报道了,可见政府对其的重视程度正呈现下降趋势。山西和顺县也在2006年,邀请专家学者实地考察论证,同时运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传媒宣传,并且也举办了文化旅游节,2008年之后政府也倡导牛郎织女传说进校园,但之后几年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下降。

4.产业结构不完善

除了设立景点与生态风景旅游区,举办牛郎织女文化节、七夕情人节,创作影视作品或是牛郎织女邮票等,这些年牛郎织女传说并未焕发出新的生机,其他如休闲娱乐业、体育文化产业和影视动漫业中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文化衍生产品基本没有。虽然也有出版故事传说光盘,开发出剪纸、刺绣、年画、雕塑等,但是对这一传说的开发缺乏创意,仅仅处于原生态的生活实践中创造或衍生态的生产中再利用等初级阶段,各种传统的相关文化产业占比重较大,创意型、科技型的现代文化产业还相对落后,而且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经营管理、创意研发等高端人才非常缺乏,许多项目都是由外来公司设计研发,因此必须培育本土的文化产业人才。[4]

三、建档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管机构是文化部门,牛郎织女传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采集到的文献资料、口述档案以及申遗材料等,大都保存在国务院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而作为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之一的沂源县档案馆仅藏有牛郎织女名胜古迹档案、“爱情之源”(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代表的爱情文化发源地)相关的档案,其他的上级档案馆并未建有相关的档案。此外,沂源县成立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也存有众多学者实地考察形成的调研报告,整理后的影音、图像、史料以及相关编研成果等。由此可见,目前档案部门对牛郎织女传说档案的建立与管理相当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一)收集的档案太零散

目前档案馆保管的大多是当年为了申遗而收集的前期资料,或是原本档案馆藏的各类档案中有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资料,而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各类档案,包括音像档案、口述档案以及各种田野考察报告等分别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真正保存在档案馆的相关档案少之又少。

(二)建立的档案不完整

牛郎织女传说档案的分散性,导致了档案馆建立的档案的不完整性。真正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档案,应该包括牛郎织女传说档案、传承人档案和申遗档案三部分。但是由于档案部门未深入参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申遗工作,并且没有保存或建立完整档案全宗的意识,收集到的档案较为局限,缺乏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传承人档案和申遗档案等。

(三)资源建设与开发不深入

档案的分散与不完整,使得档案部门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资源建设与开发,许多数字化与信息化工作难以开展。在进行浅层次的保管与展览之后,档案馆也难以进行更深入的创新开发。此外,档案的编研工作也由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的文化部门也会举办相应的展览与活动,这些也使得档案馆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与保护工作愈加不重视。

四、牛郎织女传说的建档与保护对策

目前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承正面临诸多挑战,应该对其进行档案化保护,体现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它的档案化保护,侧重点在于怎样形成档案,注重的是材料的收集,关键在于建档,这不仅仅是机械的直接的就用档案管理的方式来保护它。[5]

(一)收集与整理档案全宗

档案部门加强对牛郎织女传说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应建立与之相关的牛郎织女传说档案、传承人档案和申遗档案三部分完整的档案体系。

1.牛郎织女传说档案

民间文学的口传性与时代性,决定了其采用笔录、录音、录像、数字化手段等记录方式。牛郎织女传说档案除了包括实地考察记录的资料外,还应该包括各种调查报告、整理与编研成果。如山东省沂源县进行了两次调查,主持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调查的叶涛教授撰写了调查报告《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的调查与研究》,他们从讲述人口头上采录了42个传说文本。这些“活态”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都被编入了叶涛、苏星主编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沂源卷》。并且,叶涛教授和韩国祥书记以及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工作者也参加编辑了包括口头传说集、研究成果集、史料集、图像集、调查报告集等多项成果在内的《牛郎织女传说系列丛书》。书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历史定位,阐释了牛郎织女这则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这些都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口头传承和生命延续提供了依据或参考。[6]

2.传承人档案

非遗档案的传承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目前并没有国家级的牛郎织女传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省级的传承人也先后逝世了,健在的多数年事很高,他们的资料亟待档案化或数字化记录保存。正是因为其传承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所以更要进行传承人的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完整的传承人档案数据库,包括传承人基本信息以及讲述传说时使用的方言、讲述地点、讲述环境;搜集者的基本信息;作品信息,包括牛郎织女传说的基本内容、传承人讲述传说时的侧重点、传承人特有的体验感想以及其他的与作品有关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等背景资料;传承与保护的计划,将采取何种方式确保对其进行有效的活态传承等等。[7]在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传承人的个人信息及艺术文化技能项目进行详细记录,真实系统地保留传承人的口述档案。

3.申遗档案

“申遗”档案,应该是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活动相关的档案,主要是为申遗而准备的并在申报过程中不断补充增加的资料。其主要内容是介绍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和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材料,有通讯、新闻等,还包括遗产项目保护期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保护所产生的材料和文件。[8]例如山西和顺县在2007年根据申报要求,在向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组提供的《申报书》的《附件》里,附录了20个当地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但是专家组审看后,认为这些所谓传说文本,大多是当地与牛女传说和七夕有关的地方旅游景点的解释文本,而与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要求的从老百姓中口头讲述的传说故事记录文本有一定差距。于是他们对所提交的附录材料进行了修改和撤换,又提供了《兄弟分家》《大战老鳖》《池畔娶妻》《神驴显威》《天河断情》《鹊桥相会》的记录文本。[9]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无论是否符合申遗要求,都应该进行归档并附有相关情况说明。

(二)加强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

牛郎织女传说在考察、采集以及申遗过程中形成了众多档案。这些档案形式载体不一,有录音、录像、视频、文本等电子形式以及传统形式的档案。为了方便对牛郎织女传说档案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应该对这些档案进行系统的数字化,建立完善的数据库。首先对已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与整理,例如电子版的调查报告、拍摄的照片、申遗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或重要的新闻稿;其次是电子形式的档案,包括录音、录像、视频等。其中录音应该形成相应的普通话文本进行对照,在介质归档时还应该将包含录音、录像、视频等档案的载体,如录音笔、录像带或光盘等进行整理归档;最后是传统形式的档案,包括纸质档案、照片档案等应进行数字化扫描或采用可视化数字技术、三维动态技术等进行数字化再现。

目前,沂源县政府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牛郎织女传说网站,主要介绍牛郎织女传说在沂源县的相关故事与史料,沂源县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各项工作以及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活动的举办状况,但是各类消息滞后,更新不及时,政府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此外,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建设的“中国记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基础资源数据库”中,包含了一些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文本。另一个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建设,与国信思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资源的地图化表达平台——“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空间信息平台”,也将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提供包括各类项目及传承人的相关资料,但是该平台目前信息不完善,还处于内部测试阶段。笔者通过第四届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博览会了解到,该平台目前只有牛郎织女传说的简要介绍以及申遗提供的视频资料。由此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地方政府应该重视牛郎织女传说网站,与档案部门联合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网上博物馆;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加快数据库以及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宣传与利用。通过系统的分析功能将档案的收集量、利用率等综合衡量指标进行快速、便捷的统计,明确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编纂编研对象,为档案部门制定管理规范和保护策略提供依据。[10]

(三)深入研究与创新利用开发

1.加大研究与投入力度

2008年3月2日,山东沂源县成立了国内唯一的“牛郎织女传说”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目前已经组织出版《牛郎织女传说丛书(五卷本)》等研究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对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力度还是相对薄弱,可以依托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的学术优势,在总结前两届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召开此类型学术会议。文化部门与科研部门也要进行大力合作,可以在报纸、刊物、电台开辟学术论坛。进行实地调查、采访,广泛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牛郎织女传说的丰富内涵。政府可以加大对其的研究与保护投入,建立专题博物馆与展览馆,设立文化遗产日,定期免费开放相关自然与人文景观。

2.创建地方文化品牌

牛郎织女传说是集地域特色、文化传统于一体的地方文化资源,创建地方文化品牌,不仅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牛郎织女文化的现代传承。例如山西和顺县自2007年已经举办了六届文化旅游节。在文化节期间,有大型的文艺演出、民俗婚庆表演、传统民间文艺汇演、地方名吃及土特产品展销等,同时还有乞巧布艺作品展。这些都为打造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七夕”文化基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也值得其他保护地的学习。[11]

3.创新文化产业开发

除了现有传统的文化产品外,要运用文化知识权力对考察搜集到的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资料进行加工、再创作,例如山西和顺县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就依据牛郎织女传说编排了新晋剧《鹊桥会》。要整合牛郎织女传说资源与当地特色文化,可以打造一个实景演出旅游演艺品牌。以科技为手段、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旅游为龙头,带动演艺、节庆、动漫、影视等相关行业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开发,促进产业融合。为此更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专业人才,以推动牛郎织女文化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融合相关专业,进行传说研究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与吸收,以适应其产业化发展。

[1][9]刘锡诚.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地理系统的研究[J]. 民间文化论坛, 2015(04): 63.

[2][6]刘锡诚. 牛郎织女传说的时代命运[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8-07-31008.

[3]孙金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的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解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87.

[4]何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D]. 济南:山东大学, 2014: 29-31.

[5]储蕾.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2: 11.

[7]赵林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利用[D].济南:山东大学, 2007: 29.

[8]史星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 2013: 8.

[10]周耀林, 戴旸, 程齐凯, 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3: 251.

[11]白鹭.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民间传说现代传承研究[D].太原: 山西大学, 2013: 30-31.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沂源县牛郎织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牛郎织女
严把四关 促进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
牛郎织女渡鹊桥
活态文化
山东省沂源县耕层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