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之辨析

2017-01-28

苏区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琼崖闽西红旗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之辨析

孙伟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硕果仅存”的提法由来已久,经过了历史的锤炼,最终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琼崖和闽西,坚持“红旗不倒”实属不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实质上属于“游击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的提法并非排斥,前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后者,只不过后者的范畴更宽泛。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陕甘;硕果仅存;红旗不倒;琼崖;闽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苏维埃运动蓬勃发展,先后建立了十几块苏区,红军总数近30万,总人口3000余万。然而,在国民党军的五次军事“围剿”下,绝大部分根据地遭受了严重损失。不过,革命的火种并未完全熄灭,仍然有不少地方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一定数量的正规红军和地方武装坚持战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陕甘。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西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历史地位可以归结为“两点一存”。其中的“一存”,即指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硕果仅存”的提法由来已久,经过了历史的锤炼,最终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然而同一历史时期还出现了一个类似的提法——“红旗不倒”,这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本文通过考察“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提法的由来和内涵,以进一步厘清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一、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硕果仅存”

20世纪30年代,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的领导下,陕甘边地区人民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开展游击斗争,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具体运用于当地的革命实践之中,创建了陕甘边区工农武装。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1932年底以前主要在甘肃正宁寺村塬,1933年初至10月转移到陕西耀县照金,1933年11月至1935年2月的活动中心又改为甘肃华池南梁。1934年2月25日,选举产生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11月7日,又正式建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陕甘边苏区已扩大到东至临镇,西界定边,南接耀县,北靠高桥川、宁条梁一带,建立了庆北、淳耀、富西、富甘、定边、西靖边、合水等7县革命委员会和赤安、安寨、华池等县苏维埃政府。”*习仲勋:《陕甘高原革命征程——回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全苏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近80万人。*张建儒、杨健主编:《陕甘宁边区的创建与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到1935年初,互相配合、并肩作战的陕甘边与陕北两块根据地都发展迅速,并建成了大片的赤色区域。为粉碎国民党军发动的第二次“围剿”,2月5日,在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标志着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一直坚持到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因此,这块根据地的保存、发展与壮大造就了“硕果仅存”的既定事实。

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中国苏维埃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损失,白区党组织几乎损失殆尽,以中央苏区为首的全国革命根据地除陕甘外,基本上都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相继被迫撤出所在苏区实行战略转移。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革命根据地虽然绝大部分丧失了,但陕甘革命根据地却得以存续,有幸成为党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一方面对党内的第三次左“倾”错误严加批评,另一方面,又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事业处于危难关头的重要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高度的评价。

如1936年12月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个错误使得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得到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不能战胜敌人反而丧失了根据地削弱了红军的结果。”“结果,是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由三十万人降到了几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了几万党员,而在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187页。

1940年12月4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明确提到了苏维埃运动后期错误路线带来的恶果:“这种‘左’的政策使军队损失十分之九,苏区损失不止十分之九,所剩的只有陕北苏区,实际上比立三路线时的损失还大。”*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可见,在毛泽东看来,经过这次“左”倾错误的折腾,“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苏区损失不止十分之九,所剩的只有陕北苏区”,即只有陕甘革命根据地得以幸免,这也就成为“硕果仅存”版本的最初来源。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与领导人,但前二人较早牺牲或病逝。习仲勋则曾担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陕甘边特委代理书记、军委书记,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建国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因此,曾亲身经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挫折、辉煌等风雨历程的习仲勋之回忆与评价,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要参考。

习仲勋在《陕甘高原革命征程——回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一文中说道,陕甘边区是“全国成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失败后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以后发展成为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习仲勋:《陕甘高原革命征程——回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第261页。。这里,他不仅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而且首次明确将陕甘概括为“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当然该提法肯定受到了毛泽东前述著名论断的启发。

事实上,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专家正越来越接受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提法,当然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通过对中国知网进行查询,发现与“陕甘”“硕果”两关键词相匹配的论文有100余篇。目前所能见到的采用这种观点比较早的一篇论文发表于2004年,即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70周年之际。陇东学院的曲涛认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成为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党中央和全国红军战略转移保存了最后一块根据地,完成了历史赋予她的艰苦任务。”*曲涛:《陕甘边南梁政府艰苦奋斗作风探析——纪念陕甘边南梁政府诞生七十周年》,《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64页。

从2007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若干篇文章对此进行学术探索。2014年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学术界又集中推出一批理论文章,在高度肯定“硕果仅存”的同时,对其深层原因进行了挖掘,掀起了一个研究的小热潮。

近十年来涌现出的科研成果,表明“硕果仅存”提法经过学术界同行的冷静分析、认真研究之后,最终获得了普遍认同。

官方的宣传口径几乎与学术界同步,目前能查到的比较早的是中共庆阳市委党史办公室于2004年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后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区域”*庆阳市委党史办公室:《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功绩》,《甘肃日报》2004年11月7日,第2版。。此后的官方宣传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说法。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视察南梁时指出,在对南梁的革命历史好好研究时,特别要突出的一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那么,“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是‘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什么会‘硕果仅存’?”*庆阳市委办:《把老区建设得更美好——习近平视察庆阳纪行》,《陇东报》2009年6月17日,第1版。

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不仅代表官方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特别是“硕果仅存”给予了充分肯定,而且对“硕果仅存”提法的由来、准确性、背后的历史等问题,向广大党史工作者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要求。

这样,在官方的大力推动下,2014年9月28日,在南梁举办了纪念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80周年座谈会、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学术研讨会,从而加大了对“硕果仅存”的研究与宣传力度,成果斐然。

可见,“硕果仅存”不是根据地政府自封的,也不是某位领导人册封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经过日积月累,从领袖到专家,从官方到学界普遍认同的提法。

二、琼崖的“红旗不倒”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导致除陕甘之外的十几块大小根据地陆续丢失了,但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加上特殊的历史和社会环境,部分领导人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坚持到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有的还坚持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所谓“红旗不倒”。

其中,最著名的要属冯白驹、王文宇、杨善集等领导的琼崖革命根据地,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块建立比较早也比较巩固的根据地。1927年6月,中共琼崖地委在乐会县第四区宝墩村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共广东区委指示,将地委改为中共琼崖特委,隶属中共广东区委(8月改省委),书记杨善集。10月,特委杨善集、王文明等领导安定、琼山、万宁、乐会等地农民起义,创建了工农革命军和琼崖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红军,成立琼崖工农红军司令部,冯平任总司令。7月,琼崖苏维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8月,撤销红军司令部,成立琼崖工农红军独立师,梁秉枢任师长,黄学增任政委。1929年7月,特委领导机关被破坏,8月,成立中共琼崖临时特委(不久正式成立特委),冯白驹任书记。1930年以后,琼崖根据地有了较大发展。

由于敌强我弱,加上“左”倾错误的影响,结果第二次反“围剿”失败了。至1933年初,红军独立师解体,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遭到严重破坏,根据地群众遭到严重摧残。这是海南红军遭受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琼崖土地革命转入低潮。从此,琼崖革命根据地进入一个最艰苦的时期,留下的少数人由冯白驹等领导在山区坚持斗争。

从1931年到1936年,琼崖特委与上级中断了联系,人数最少时仅二十余人,但还是顽强地坚持下来。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特委在冯白驹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领导各地人民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公开、半公开的斗争,有力地打击敌人。在冯白驹的领导下,中共琼崖特委于1936年5月在琼山县召开了扩大的四届五次会议,成立了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这次会议加强了琼崖特委的领导力量,成立了全琼统一的武装斗争指挥机关,为琼崖党组织和红军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红旗不倒:中共琼崖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1936年12月,特委从国外华侨弄回来的报纸上,看到了党中央的“八一宣言”。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央的精神并与上级党组织接上头,冯白驹亲自到香港找到了中共中央南方委员会(当时广东省委尚未重建),汇报了海南的斗争情况,听取了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上级对海南工作的指示。特委坚决贯彻了中央的指示精神,为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琼崖各族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5月,冯白驹致函国民党一五二师师长陈章及行政专员黄强,表示在团结的基础上,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由于国民党的阻扰和破坏,谈判拖延了一年多。经努力,双方终于在1938年11月达成协议。同年12月5日,经过“云龙改编”,琼崖工农红军改为广东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队,冯白驹任队长。从此,这支300多人的革命武装,在冯白驹的指挥下,投入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最终接应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的渡海作战,取得了琼崖革命的彻底胜利,成就了中国革命史上孤岛奋战“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典范。

琼崖党组织是在非常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领导革命斗争的,冯白驹曾经总结过它的特点:“海南是一个海岛,反革命势力不但在海上封锁着它,而且在陆上亦是重重封锁着它,我们是长期被封锁在荒僻的山地和乡村中,不但远离主力,远离党中央,并且由于华南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海南总是变成突出的一点,反革命的进攻摧残是特别的残酷。由于这个特点,海南党组织所受党中央及上级党组织的领导是不正常的,有时候还陷于断绝联系的状态,这就使得海南党的组织不得不在很多时候独立地解决一些重大问题(当然仍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总的方针之下),这对于海南党组织的锻炼是大有帮助的。”*冯白驹:《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照耀在海南岛上》,华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5-6页。

周恩来曾指出:“海南斗争,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这是很大的成绩。”“从大革命起……两面不倒的大旗,一是陕北,一是海南。对我们国家民族贡献很大。”*赵康太主编:《琼崖革命论》,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265页。1984年5月,聂荣臻也盛赞:“孤岛奋战,艰苦卓绝,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符志洛:《编写〈琼崖纵队史〉大事记》,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琼岛星火》(内部发行)1997年第23期,第313页。

三、闽西的“红旗不倒”

另外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闽西革命根据地,它与琼崖革命根据地一起,成为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全国真正称得上“红旗不倒”光荣赞誉的仅有的两个地方。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1月2日中午,国民党第九师李延年部攻陷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门户、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称的福建省委所在地——闽西的长汀。11月7日至12月1日,归化、清流、宁化也相继被国民党军第五十二师卢兴荣部进占。至此,福建省与闽浙赣省苏区的各县县城全部沦陷。福建各级党组织领导全省各地红军游击队,转入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蒋伯英:《福建革命史》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6页。

由于福建省委书记、福建军区政委万永诚依然沿用“左”倾冒险主义的一套做法,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独立果断地改变“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这一党中央长征时部署的对敌方针,结果导致三、四千名的红军部队被打垮,万永诚和福建军区司令员龙腾云等壮烈牺牲,福建省委、福建军区机关全部被破坏。

1935年4月10日,在永定溪南赤寨召开了闽西党和军队领导干部联席会议,把“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确定为今后的基本方针,保存和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以开展新的局面。会议选举产生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这是当时闽西南地区的最高领导机构,并推举张鼎丞为主席。这次会议,对于闽西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胜利地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具有重大意义,使得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得以重新确立,成为闽西游击战争胜利发展的开端。

1935年4月至7月,国民党军队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一次“清剿”,8月至12月又进行第二次“清剿”。尽管国民党的“清剿”计划庞大周密,手段残酷毒辣,但是闽西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粉碎了敌人的两次“清剿”,迎来了1936年的“抗日反蒋”的新局面。由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闽西南革命力量的日益强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适时转变策略,不断总结经验,不仅迅速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清剿”,而且抓住“两广事变”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统一战线的工作,从“抗日反蒋”逐步转变为“联蒋抗日”,为闽西南地区国共合作的最终实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7年5月,闽西南地区国共和谈正式开始,在谢育才、邓子恢和闽西广大民主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7月29日,双方在龙岩商会达成谈判协议。至此,闽西地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局面初步形成。*蒋伯英:《福建革命史》下,第624-625页。1938年3月1日,由近3000名闽西游击健儿组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下的闽西地区,是在与中央及其他地区隔绝、敌我力量相当悬殊的困境下,逐步摆脱“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及时改变斗争方式,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广大群众,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长方方受委派,先去西安找中央办事处再转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他于1937年9、10月间返回。*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福建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74页。党中央和毛泽东对闽西的情况非常重视,让方方带回了对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们的问候:“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又发展了部队,保留了苏区二十万亩土地,保护了苏区广大群众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张鼎丞、谭震林:《红旗跃过汀江》,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这是基于闽西三年游击战争成绩的高度评价。

此后,闽西继续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一直坚持到1949年全国解放。闽西人民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汕头、梅县、龙岩等十余个县城,与人民解放军主力胜利会师。

在闽西,党的各级组织长期存在,一直坚持活动;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特别是长期保留土地革命的部分果实,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吴升辉:《闽西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闽西与中国革命》,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因此,也就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二十年红旗不倒”之美誉。

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领导人张鼎丞在1961年10月10日的一次谈话中这样评价:“正由于闽西党接受了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才能坚持斗争廿多年,直到全国解放,赢得‘红旗不倒’的光荣称号。”*《张鼎丞同志谈中共闽西“一大”》,《党史研究参考资料》1979年第1期,第6页。

四、“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的准确界定

长征胜利结束后,特别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迅速发展,毛泽东对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危害的提法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全体会议于1945年3月31日召开,会议讨论为七大准备的政治报告案和党章草案。毛泽东讲到历史问题决议草案时说道,“草案中没有说白区工作损失百分之百、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的问题……这些不说,我看至多是缺点;说得过分,说得不对,却会成为错误”*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第587页。。

经过时间的沉淀,这次论述对根据地的损失少了一些感情的成分,少了一些绝对化的字眼,多了一些宏观视野的把握。仔细比较,发现前后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虽然长征结束不久的毛泽东由于通讯的缘故,对其他根据地的情况并不完全掌握,但随后陆续反馈到中共中央的信息表明,一些地方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一直领导当地群众坚持斗争,牵制了国民党一定的兵力,在某种意义上还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比如南方八省的游击区。不过事实充分显示:陕甘的确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块未被国民党军占领的保存完整的根据地。

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财政部于1979年6月24日联合下发《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的问题的通知》,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牲畜等运动,主要是建立了工农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半年以上时间”*福建省民政局、财政局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问题的通知》(1979年7月24日),龙岩市革命老根据地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龙岩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编:《闽西革命老区资料汇编》(内部发行),1999年,第56页。。

这是迄今为止官方划分根据地的权威标准,已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可见,在以上这些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等要素都同时具备的前提下,特别是要有公开的政权机构并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称为“根据地”。从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全国范围内,上述一系列条件基本上很难全部满足。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琼崖和闽西,在当地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工农政权,给国民党以持续打击,在当地群众当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它们做到长时间的“红旗不倒”实属不易,与陕甘一样,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无论是从国内的政治影响力来看,还是中央对它们的评价,以及建国后中央的认定标准,当年的陕甘是较为严格意义上的“根据地”,而同期的琼崖和闽西实质上属于“游击区”,即没有公开的工农政权并坚持半年以上。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原因,造就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硕果仅存”,这对于中国革命是一大幸事。因为它后来成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其实,“硕果仅存”与“红旗不倒”的提法并非排斥,比如,前者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后者,只不过后者的范畴更宽泛。因此,“硕果仅存”是某种形式的“红旗不倒”,即陕甘在一定意义上也做到了“红旗不倒”,只不过要实现更高层次的“硕果仅存”,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当时只有陕甘才具备诸项条件,这充分显示了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因此,基于既定事实,经毛泽东酝酿,由习仲勋提出,再经各方共同认可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提法站得住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它对伟大的长征取得最后胜利、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特殊贡献将永垂青史!

Abstract:Shaanxi-Gansu Revolutionary Base was the "sole survival" across the country at the en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The formulation of "sole survival" has been put forward for a long time, and generally accepted by everyone finally. At the end of the 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 it was not easy for Qiongya and West Fujian to persist in "red banner never down". They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written a glorious chapter in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However, they actually belonged to guerrilla area in essence but not base in the true sense. The formulations of "sole survival" and "red banner never down" are not exclusive. The former also belongs to the latter to some extent, because the category of the latter is just broader. These have fu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hinese revolution are abundant and multiple.

Keywords:Shaanxi-Gansu; "sole survival"; "red banner never down"; Qiongya; West Fujian

责任编辑:陈涛

Differentiatingbetween"SoleSurvival"and"RedBannerNeverDown"attheEndoftheAgrarianRevolutionaryWar

SunWei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5.008

孙伟,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中心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江西井冈山 34360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主要革命根据地史料集成与研究”(14ADJ002)

猜你喜欢

琼崖闽西红旗
红旗E-HS9
红旗H9
红旗E-HS9
属于红旗的“前世今生”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闽西红色歌谣永流传
“叶挺独立团”跨海征琼崖——忆海南岛战役中的第127师
忆琼崖纵队迎接配合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
血战琼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