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解读习近平关于井冈山道路的新论断
2017-01-28
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解读习近平关于井冈山道路的新论断
余伯流
2017年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南昌起义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秋收起义走出了一个英明领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树起了一面革命大旗。这三者的结合体、“三位一体”的总汇、结晶,就是伟大的井冈山道路。井冈山道路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它“经典”在哪里?这个“经典”对于我们当代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些什么样的借鉴意义?本文意在研究和解读这些问题。
井冈山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之作
2017年8月、9月、10月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的盛典日子。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郑重提出:“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新论断,一个富于重要内涵的新的理论概括。井冈山道路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结合体,“三位一体”的总汇、结晶。井冈山道路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它“经典”在哪里?这个“经典”对于我们当代正在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些什么样的借鉴意义?本文意在研究和解读这些问题。
一、井冈山道路的经典内涵
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才管用、才有生命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就是“中国化”。中国化最重要、最核心的内轴,就是要创造出一条有别于苏俄模式的革命新道路。这条新道路,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而是“以乡村为中心”。
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新道路,是从井冈山开始起步的。
南昌起义创建了一支人民军队,秋收起义走出了一位英明领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树起了一面革命大旗。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结合体,“三位一体”的总汇、结晶,就是伟大的井冈山道路。
在国际共运史上,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暴动为中心的道路是一举成功的。中国的国情与苏俄不同,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中国革命必须独辟蹊径,独创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新道路。这条道路的科学概括,就是毛泽东后来所表述的,“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1956年9月2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页。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国内外革命范式比较研究、吸取经验教训之后作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那么,井冈山道路的经典内涵是什么呢?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基本内涵的最早概括,是他领悟了马克思主义真谛、思考中国革命实际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可见,中国革命道路即井冈山道路的经典内涵是“三要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其中,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这三者是密切相联,缺一不可的。其要点如下:
1.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0页。中国历来没有民主制度,搞议会、合法斗争是没有出路的。中国革命的敌人是武装到牙齿的。只有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这是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规劝,毛泽东深悟这一真理。他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说:“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
2.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洪秀全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设想,孙中山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但到头来都成了一纸空文。毛泽东是农民出身,深谙解放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土地革命。在1928年5月边界党的“一大”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重要政策,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广大农民的解放,就爆发出强大的支撑革命的物质力量,造成了红色区域的坚实基础。
3.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
什么是根据地?刚上山的时候,许多指战员不理解。毛泽东在一次讲课时,用通俗生动的比喻说道:根据地就像人的屁股。一个人要有屁股坐下来休息吃饭,不能一天到晚走路。后来到延安,毛泽东对根据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指出:“根据地是什么呢?它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成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去了依托。”*《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35页。因此,“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0月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8页。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吸取李自成“流寇主义”教训,建立农村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伟大的革命阵地”,革命才有根本依托、才能取得胜利。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规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深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强大的革命根据地,然后波浪式地向前推进,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中国式的革命新道路。
二、井冈山时期的理论创新与经典著作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思想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5页。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井冈山斗争“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进行了理论上的创新,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基础,构建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框架。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这种割据在湘鄂赣三省工农暴动夺取三省政权的过程中是有很大的意义的。”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念,是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思想。
2.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与游击战术思想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明确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提出了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决”以及“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不赢就钻,钻不赢就化”等一套游击战术原则。
3.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和政策
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毛泽东就在中村、大陇等地搞土地革命试点。1928年12月,毛泽东总结一年来井冈山土地斗争的经验,亲自起草和制定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明确规定了“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以原耕为基础”“好坏搭配”“保护中小商人”“地主也分田”等政策。一位湖南省委巡视员在1928年6月15日给省委报告中说:“民众在打土豪后相信毛司令,在分田地后相信党相信苏维埃。”根据地分田后,获得好收成,群众踊跃交公粮,土地税提收“百分之二十”。毛泽东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和政策,为我党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4.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提出了“以宁冈为大本营”的思想、“大力经营永新”的思想、“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的思想,批评了“把政权机关搁置一边”的“独裁专断的恶习惯”的党政合一的现象,提出了建设井冈山(大小五井)和九陇山两个军事根据地、“利用山险”的思想等等。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认定:“整个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毛泽东的这一理念,陈述多次,坚定不移,“呈明在案”。
5.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归纳出:“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造成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这七条对敌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是井冈山斗争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毛泽东在红军初创时期的独特创造。
6.关于农村环境下党的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就感叹道:“‘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难得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74页。“支部会议简直就是家庭会议”,“各县之间地方主义很重”,土客籍的矛盾和纷争很厉害,以至出现“土籍的党,客籍的枪”的格局。针对这种状况,毛泽东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他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77页。毛泽东思想建党的主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这一思想,到古田会议前后得到了深刻的阐发。
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理论贡献和“经典之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科学著作中。其主要标志就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光辉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提出了“取得全国政权”的伟大构想;《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的历史经验,指出了湘赣边界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了红色政权理论中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核心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必然走势和客观规律。
这三篇光辉著作,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伟大理论贡献,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著作。
三、毛泽东是建构井冈山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经典作家
毛泽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开创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创始人,是建构井冈山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的经典作家。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奋斗的结果。毛泽东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一把手、前委书记、军委书记、特委书记。朱德是军长、二把手,陈毅是政治部主任、三把手。毛、朱、陈“三驾马车”亲密合作,共襄大业,各立殊功。但无论从实践上看还是理论上看,建树盖世之功的当首指毛泽东。
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和战争年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的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1.毛泽东领导首创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实践成果
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的决定性因素。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从“引兵井冈”到主力下山,在井冈山浴血奋斗,开创奠基,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战争硝烟和风风雨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巍然屹立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红旗飘扬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共产国际和苏共军事高官马马耶夫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国的游击运动》报告中,盛赞“井冈山根据地是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并报告了永新困敌、大柏地等重要战斗的胜利战况。*[苏]马马耶夫:《中国的游击运动》(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9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2.毛泽东创造了红色政权的理论,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理论成果
毛泽东在大革命失败后,就蕴育了“上山”的思想理念,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上山”干什么?上山“结交绿林朋友”,上山做“革命的山大王”,“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天下大山很多,毛泽东几经考量,选择了井冈山。
毛泽东根据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中国红色政权在井冈山发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这就是:(1)中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反动统治的缝隙,给革命以可乘之机;(2)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形势向前发展是小块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4)相当力量的正规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赖以存在的必要条件;(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更是“一个要紧的条件”。
毛泽东坚持认为:湘赣边界“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50页。
在这段论述中,毛泽东两次提到“取得全国政权”。可见,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他在井冈山就把目光投向了日后“取得全国政权”的宏伟座标了,而且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早成果,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
3.毛泽东领导创建了具有国家形态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取得了中国共产党治国安邦、局部执政的丰富经验,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实践成果
1929年1月,根据形势变化,朱毛红军主力下山,向赣南出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开辟了中央苏区,于1931年11月7日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中央政府主席,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党和毛泽东在红都瑞金局部执政近三年之久。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中央苏区和红都瑞金的局部执政,初步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积累了管理国家政权的经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善于治党治政治军的领导骨干和栋梁之才。
4.毛泽东最早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
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又进行了伟大的理论创新,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
在这里,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中国化的科学概念,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突破,一个极为精辟的论断。毛泽东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概念的领导人之一。
1940年,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应运而生。毛泽东曾对曾志说:“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少次。”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经典的代表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趋成熟。
在1945年党的七大,全党形成共识,确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中国共产党终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四、井冈山道路的历史地位与经典启示
历史造就了井冈山道路,也铸就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铸就了共和国之魂,井冈山道路铺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井冈山有三大亮点。毛泽东等人在这里:
开创了一条革命新路——井冈山道路;
培育了一个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
走出了一批开国元勋——中国的脊梁。
从井冈山走出的开国元勋有:1位领袖毛泽东,5位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3位大将粟裕、谭政、黄克诚,15位上将邓华、杨得志、萧克、宋任穷、陈士榘等,21位中将王辉球、张国华、谭冠三、赖毅、韩伟等,11位少将王耀南、龙开富、刘显宜等,22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李立、陈正人、江华、贺子珍、康克清、曾志等。
卢德铭、王尔琢、张子清、宛希先、朱云卿、杨开明、龙超清、刘真、袁文才、王佐、刘仁堪、刘作述、贺国中、李灿、陈韶、贺国庆、陈毅安等革命先烈,以及4.8万英魂,都长眠在井冈山“六县一山”的红土地上,他们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绘添了血染的风采。
在中国革命史上,井冈山素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著称。朱德称之为“天下第一山”,彭真称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郭沫若称之为“革命母胎盘”。有史为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起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井冈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篇的丰碑,井冈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崛起的圣地。
从井冈山到瑞金,从瑞金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到北京,这是中国革命胜利之路——井冈山道路的主要节点,这一道路的原点、起点在井冈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创建了十三块革命根据地,这些革命根据地都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原创地。但对比研究可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最早,军队最强,影响最大,形态最完备,领袖最权威,这是无可争议的,故中国革命道路称为“井冈山道路”。
井冈山道路具有时代的价值,它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且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井冈山道路所蕴含、所贯穿的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血性文脉,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传承着、流淌着、滚动着,不断演绎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奏和先驱。
马克思主义既要民族化,又要当代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
在中国,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或是改革开放,都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井冈山道路留传后人的经典启示。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继毛泽东思想之后,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创新,党又把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从井冈山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井冈山道路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
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井冈山道路是不朽的,井冈山精神是永恒的。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强调的重要理念。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和创造的当代中国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江西代表团讲话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习近平对井冈山情有独钟。他身体力行,于2006年4月、2008年10月、2016年2月满含深情地三上井冈山,瞻仰革命旧址,探寻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致力精准扶贫。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深情地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井冈山精神的28个字的学理定位,是中共新一代领导核心关于井冈山精神的最新的权威概括,必将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使“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的科学指南。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数革命先烈在革命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构筑、孕育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精神传统的源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世代传承”。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井冈山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井冈山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必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治国理政为重心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会在党的十九大以新的定位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我们一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Abstract:2017 is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A people's army was created in the Nanchang uprising. A brilliant leader came out in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A banner of revolution was raised in the Jinggangshan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and the confluence and crystallization of the Trinity was the great Jinggangshan Road.Why does the Jinggangshan road become a classic of the Chinese Marxism? What is the classic actually?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classic" to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we are now carrying out? This paper is aimed to study and interpret these problems.
Keywords:the Jinggangshan Road; the Chinese Marxism; classic
责任编辑:陈涛
TheJinggangshanRoadasaClassicoftheChineseMarxism——InterpretationofXiJinping'sNewThesisonJinggangshanRoad
YuBoliu
10.16623/j.cnki.36-1341/c.2017.05.002
余伯流,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