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部道教音乐考察与分析
2017-01-28臧一璇彭熙媛
臧一璇 彭熙媛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江苏南部道教音乐考察与分析
臧一璇 彭熙媛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浑然一体,流传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分析苏南常州、苏州、无锡三地道教及其音乐的特点和发展势态,有助于让现代人了解苏锡常道教音乐的发展现状,加强对道教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道教音乐;非物质文化;传承
道教最初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庄哲学与先秦文化,是道教的思想依托。伴随道教产生的音乐,与巫觋祭祀中诞生的歌舞相似,是斋醮仪式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进入南北朝后,新天师道首领创建了规范系统的科仪音乐体系,音乐改“直诵”为有音调的“音诵”,让科仪音乐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后两宋时期的割据与混战激化了社会内部矛盾,全真教与正一教分野后,各地宫观开始显露出规范统一又各具地域特色的道教音乐,并且走向世俗,苏南道教音乐得到了大发展。本文通过江苏南部道教音乐的考察分析,以期启发现代人对道教音乐的保护意识。
一、常州道教音乐
据史载,道教是在距今一千七百年左右的西晋太史年间传入现在的常州市,代表人物是被人们称为“山中宰相”的陶景弘。常州道教音乐的演奏类型与流行于民间的丝竹乐队一般无二,在演奏形式上,常州道教音乐的突出表现是自由灵活,人数的规定和乐器的组合使用没有固定的模式。这种演奏形式对表演人员的要求更为苛刻,需要精通几门乐器。按照表演的需要,在表演过程中表演人员可能会随时更换乐器进行演奏,通过变幻莫测的演奏,表演效果事半功倍。表演过程中,乐队使用的乐器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丝竹锣鼓乐
丝竹锣鼓乐器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丝竹乐器配以锣鼓类的打击乐器,相互配合或者是独自演奏均可,演奏时间较长,但多是小段曲目的链接,是这批道教音乐中的大项。
(二)唢呐锣鼓乐
属杂耍音乐,用唢呐作为旋律的主要带领,一般情况下使用三支或者更多的唢呐一齐演奏,在规模比较大的时候,不仅需要大小唢呐增添气势,还需要锣鼓渲染热烈的气氛。
(三)丝竹乐
因其以竹笛、琵琶等丝竹乐器演奏,不加打击乐器,不添乐人念唱,曲风近于昆曲,所以被称作“清曲”。曲目极多,可位列道教音乐曲目榜首。
(四)伴唱的乐曲
清曲大多都有唱词,《寿亭侯》中也如此,其中主要记录了作品所在时期的历史或者是为了道教的传播,来宣传道教。即使有这样的纸质记载,但还未取得有关影音的资料。
常州道教音乐文化仅仅是道教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从规模、生命力等各方面都可能不及其他的道乐,但文化没有高低,常州道乐仍不失为一个值得我们研究保护的对象。
二、苏州道教音乐
苏州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音乐形式。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的灵活性
苏州道教音乐在斋醮仪式中,具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在法事行程中,乐器表演者需要根据主蘸法师的行为举止来调整音乐,例如加花,配合法师演绎出不同的氛围。
(二)工尺谱的传承
根据《苏州道教艺术集》所述,道教笛曲分为小笛曲、中笛曲、大笛曲、新笛曲,皆由工尺谱记载。小笛曲篇幅较小,速度较快;中笛曲篇幅较长,有代表曲牌“素玉姣枝”、“大桂枝香”等;大笛曲速度缓慢,有的长达近一小时;另有新笛曲,其“新”之处在于出现了“乙凡”两音。这些笛曲在演奏过程中为了避免带给听众冗长枯燥的感觉,常要求演奏者具备即兴改编的能力,在保持原有曲调的过程中,时常运用加花的方法增加丰富性。所以任何时间、场合倾听都难以听到一模一样的作品。
(三)地域特色的发挥
苏州道教音乐的形成与吴地传统习俗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其中影响因素包括吴语、民歌、弹词、苏南吹打和昆曲。玄妙观作为苏州道观之首,本地道士居多,吐字归韵为苏州腔,拖腔中归于韵母,少用衬词,唱诵风格上有浓郁的苏州味道。苏州的民歌曲调也多次被借鉴到道教音乐中,例如《烧香颂》(供天)就与民歌《大九连环》相似。另外,道教音乐与苏南吹打、昆曲在乐器组和曲牌名称、旋律上也有重合。
三、无锡道教音乐
在长年累月的发展中,无锡道乐注重传统乐曲的传承,也不断吸取吴地民间音乐的内容,另借助阚献之、阿炳等音乐家的影响,形成举足轻重的无锡道乐。
但无锡道教音乐传承呈现青黄不接的局势,道教音乐需要长时间的技艺打磨,老一辈道士们保持终生学习状态,但由于终身学习在现代社会充满困难,难以潜心钻研乐器学习,后继无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艺术馆工作人员不断寻找老道长进行音响资料的录制和收集以挽救濒危的无锡道乐。但道教音乐始终有其局限性,受众群体较小,难以走入大众文化的视野和满足流行风潮的需要,即使尝试转型人们仍难免被设立的“古老”“刻板”的框架所影响。在苏州玄妙观道教音乐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情况下,无锡道教音乐受到警醒尽力挽救却无法再与之在品牌知名度方面抗衡。
中国传统文化依赖文字记载与语言交流,民间音乐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依赖曲谱记载或口口相传,而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文化的浸染。道教音乐在江苏苏南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江苏民间音乐的成分,按道教信仰对之作了新的综合熔化,最终才凝练为今日我们欣赏到的苏南道教音乐。对于传承中的道教音乐,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其间的体悟愈深刻,对其也更加敬畏与珍惜,也更有将之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责任感。我们相信,创新的时代下,古老的事物带着新的面貌更为人们喜爱与认可;我们也期待,我们能将古老的记忆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即便外在形态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内核依然保留那千年的沧桑,给后人以启迪。
[1]郭蕊.无锡道教音乐非物质文化品牌维护战略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2]陈耀庭.道教礼仪[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刘红.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史新民.道教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史新民.常州道教及其音乐[J].广州:南方文艺出版社,2010.
J60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