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5周年暨陶阳先生逝世五周年
2017-01-28刘晔原
刘晔原
纪念《民间文化论坛》创刊35周年暨陶阳先生逝世五周年
刘晔原
一个著名的民间文化刊物、一个一直坚守民间文化立场的刊物《民间文化论坛》成立35周年,又是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的学习热潮中,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召开这样一个有筋骨、有感情、有温度的会议,让我真心感谢!更感谢两位主编能想着让我出席,我非常激动,因为这是我当年青春热血流淌的地方,这是我血脉永存的娘家。一听说有这样的会,我把课都调整了,一定要来参加,来看看老领导老朋友,看看现在的主编和编辑部的青年才俊!非常温暖、感动。
我是1984年开始到《民间文化论坛》(原名《民间文学论坛》)工作的。那是个学术风气大于官气,大家真是一心奔着学术的时代,我们都很崇敬的几位社科院的老先生,像毛星、王平凡都先后担任过论坛的顾问!和民间文艺家协会有着直接关系的几位老前辈更是非常关心我们,几次《民间文学论坛》开会,钟敬文、贾芝、马学良等三位大家都是精神抖擞地参会,给我们提了很多的指导性意见。刘锡诚、刘魁立、陶阳三位先生,作为一线的领导亲自指导我们:刊物是怎么样设立各个栏目,这个栏目主要向哪些人组稿,对于民间文学各方面有创见的来稿和青年学者的稿件如何破格刊用。我们当年还不是很懂事儿,三十多岁的编辑部同仁意气风发,连老先生的发言我们也敢当面反驳,还觉得自己有多大的创意似的。但是,几位先生都能宽容地对待,不怕我们反驳,更能平心静气地讨论,说讲事理都是缓缓道来,不给我们压力,而且指明就这个争论去看哪本书,这使得《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成为一个定期研讨问题、不断开阔思路的课堂,一个青年人迅速成长的学校。比如,民间长诗和史诗,这是陶阳先生深入新疆亲自参加实地考察的课题。先生对此有深厚的感情,几次就来稿讲解史诗特点和意义,把他们的考察报告拿来让我们研究。陶阳一直主张把史诗纳入“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后因为没有史诗卷,平时很有雅量风度的老先生第一次在办公室发火!这位老先生从来没有为自己个人的事情失态,他们全部的心力都在刊物上,都在学术上。包括指导我们读书,拜访名家,领着我们跑到恭王府艺术研究院那里,请李希凡院长讲艺术审美,因为李大名鼎鼎,我们上学时都知道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提名的,因为有崇拜的因素在,听得格外认真,印象十分深刻。
怀念当年为《民间文化论坛》做出很大贡献的几位前辈,还有一位一直在编辑部勤勤恳恳工作的吴超先生,他兢兢业业在编辑部改稿看稿,联系各方面人士,关注歌谣研究,天天坐班,日日看稿,名气虽然不显,但是敬业的匠人精神和学者风范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同时更应当感谢当年全力支持本刊、今天仍然深入民间文化研究的陶立璠先生、郎樱先生、贺嘉和杨亮才先生。
当年,《民间文学论坛》编辑部十分重视作者和编辑部自身的提高。为了让编辑部的同仁能够了解各地情况,迅速走进研究的领域,同时也为了支持那些积极为本刊投稿、而在地方少有机会发言的学者,《民间文学论坛》以编辑部的名义走遍了上海、江苏、深圳、西北,如果哪个省出了好文章好学者,我们就会去研讨宣传,把地方学者都发动起来。编辑部在那里召开当地学者的座谈会,尊重当地的学者,使他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研究的温度,也能获得当地的重视,给他们实际的支持。
对于编辑部的同事,刘锡诚老主编也希望我们深入研究领域,自身也成为学者,要求我们积极参与,甚至说,你们如果不研究问题就不要在这里坐着了,既然是学术会,如果编辑部的人都不敢说话,都不能说话,参加不到学术研究里边,那么我们的编辑水平如何提高?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直接指明了道路。于是我们、包括李路阳、徐继民、谢选骏、蔡大成以及后来的靳伟、彭文欣等都明确规划了方向,我十分庆幸在这个平台上遇到了刘锡诚、陶阳、吴超这样的学者型领导,一生感激他们无私和严格的指导。
编辑部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术传播。编辑部在两位主编、刘锡诚和陶阳的具体指导下,在80年代大家迫切求知的文化氛围下,办起了“民间文化刊授大学”,聘请当时的著名学者,高校教授写出教材,并和学员沟通互动,定期定点面授,把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做了最大的普及,也培养了一批民协的骨干、领导,当时相当一批地方协会的领导当年都是民间文化论坛刊授大学的学员。这是当年一个传播的手段,现在大学满天飞了,我们可能不会有当年那样的环境,但是我们要把传播意识继承下来,走进各个地方,把我们的声音叫响,让大家都知道这个平台,保持提升学者的关注度。比如,对于田野作业报告给予一定的版面,让一线的调查研究成果都能得到发表,虽然短一点,少一点。
为了推进学术高度和扩大影响,我们创办了民间文学研究“银河奖”,因为我们是下田下地下乡的学科,不是舞台上的角儿,没有“小鲜肉”那么高的报酬,我们甚至自费下去搞调研。坚持不懈为民间文化做出贡献的人真是灿若群星,“银河奖”隔两年评一次,没有巨额奖金和红地毯的光耀,主要是给大家一个鼓励!一个认同!树立一个标杆!获奖者的激动感动也是今天难以想象的。前些时候有人见到我还提到当时获奖,回去以后什么感觉,他跟领导汇报,领导说,还有这样一个刊物?民间文学有什么研究的,不就是老太太坐炕头上哄孙子嘛,那也算学问?从他汇报以后才知道这也是上国家台面的重要领域,一个有专业特色的文化阵地。《民间文化论坛》的确值得我们骄傲!
当前,我们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就要走向一个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面貌,《民间文化论坛》也是好风凭借力,应该有新的更大的飞跃。
首先是坚持我们的学术高度,这是无可争议的,我们依靠社会科学院、高校一批学者,坚持我们的学术品位,同时我们也要增强传播力度,让全社会都知道在增强文化自信的氛围之下,在提倡传统文化的语境之中,我们民间文化占着极大份额,必须重视研究。我们《民间文化论坛》就是阵地,就是平台,就是一面旗帜!现在我们不缺人才,不缺经费,有文化底蕴,所以我们飞跃的时刻应该说是来临了。我甚至觉得我们这么多学者,又有制度要求让大家在刊物上发表文章统计工作量,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学者自身的工作成果要求都很迫切,所以我们这个刊物在合适的时候可以由双月刊变成月刊,因为全国只有我们这样一个属于中央级别的民间文化的刊物。我很希望我们的论坛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核心刊物。
今后,我们还是要跟时代接壤,前几天我有一个学生就写了“手机表情包文化的研究”。现在手机垄断一切,当没有手机的时候你发现日子都没办法过了。从网络一直到流媒体,我们对当下民间文学重大的事项还是需要关注一下,这样我们的论坛会在新的时代让新的一代关注,让我们高端更前沿,增加普及性。
现在,《民间文化论坛》依然很年轻,编辑部人手偏少,已经很辛苦,但为了坚守这个能够引领文化自信的阵地,我们是自豪和光荣的!在这里我向编辑部的小同仁致敬!希望《民间文化论坛》在两位有作为的,高端的博士研究员的带领下,走向更好更高的地位,创造新的辉煌!
今天我们怀念着那些为民间文化做出贡献的老前辈,怀念逝世五周年的陶阳先生,我自己也觉得在《民间文化论坛》工作的几年没有白做,确实在我的血液里种下了一种信念:办好一个学术平台是给全国学者带来福音的有意义的大好事儿!现在最好的时代来临了,祝福我们的刊物《民间文化论坛》,成为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的高端平台,成为卓见荟萃的学者的家园,成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标杆!
K890
A
1008-7214(2017)06-0018-02
刘晔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
冯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