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歌唱技术与风格的融合

2017-01-28崔哲豪

北方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唱法民歌

崔哲豪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浅谈民族声乐歌唱技术与风格的融合

崔哲豪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中国民歌各个时期都有代表人物,他(她)们的艺术特色至今为人称道,许多歌曲脍炙人口久唱不衰。从延安鲁艺时期的王昆,到新中国成立后的郭兰英,从五十年代的郭颂,到以《赞歌》出名的胡松华,他(她)们的歌唱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翻开中国民歌的音乐发展和演唱表现,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民歌,既有因为语言上的发音习惯导致了音乐风格的不同,又有着地方戏和地方民歌不可分隔的音乐共性。

民族声乐;歌唱技术与风格

就东北民歌而言,它即是东北的民间小调,又是二人转,拉场戏、坐唱等姊妹艺术,从东三省的龙江剧、吉剧、评剧、辽南戏中也可听出不少旋律接近的曲调,尤其在“二人转”的许多“小帽”中(小帽即二人转的开场曲),都采用了东北民歌的精华唱段,如:《小拜年》、《回娘家》等。安徽著名的黄梅戏就是安徽民间小调、黄梅调和采茶调改编而成的,如此举不胜举。

中国是一个多地域多民族的国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它的音乐也必然存在各自的特色。音色曲调的不同,演唱表现也必然是各有千秋。对老一辈歌唱家而言,在没有扩音的前提下进行演唱,如果用当今的观点去衡量,似乎不妥。试想,如果王昆不用真声为主的“大本嗓”演唱,如何使几千人的广场人人听得见;而郭兰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正是因为演唱有了浓郁的山西梆子韵味,才使听者喜欢;以演唱东北民歌出身的郭颂,在五十年代的演出中,经常也是在无扩音情况下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唱,为了扩大音量,喉部作用多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再如运用高腔山歌唱法演唱湖南民歌的何继光,也曾被人质疑唱法问题,但他的演唱特色至今无人取代。所以,我们以今天的视野回顾这些老一辈的歌唱家时,不可以把唱法和风格、唱法和现状分开而论,老一辈的演唱有自己的发声观点,况且那个年代的民歌,追求的是风格和韵味,按老百姓的话说,要“唱什么像什么”。

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歌演唱,从曲谱上看到其歌曲音域难度一般不大,歌手多以自然的发声状态为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中国民族声乐出现了一个高潮,歌曲创作力度、难度的加强,对演唱能力、声音、音乐的表现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间唱法在演唱难度较大的新创作歌曲时,往往出现声音上的挤、扁、白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音的充分发挥和音色变化,也不能很好地表现作品。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学美声唱民歌的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以抒情甜美的歌声,把民族声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吴雁泽在《丰收不忘广积粮》、《清江放排》的歌唱中,把中国民歌的真假声结合发挥到极致,即保留了民歌的韵味,又使声音圆润、松驰、流畅、极富美感。除外,他在演唱《满载友谊去远航》和《台港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歌曲时,扩大共鸣的空间,把学习的美声歌唱状态恰到好处地运用于当代歌曲演唱中,使音质发生了大的变化,宽厚、结实、嘹亮、极富男性感,尤其在高音区,不再是假声为主的尖锐声音,而是通畅、嘹亮、共鸣俱佳的美声,在当时获得了少有的赞誉。

随着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增多,许多国外的声乐艺术家、教育家多次来华演出、讲学,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美声发声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民族声乐教学广为借鉴,使民族声乐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民族声乐发声的科学性成为专业艺术院校教学的共同追求,这就是取美声唱法之所长,为民族唱法之所用,在气息、喉头位置、共鸣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借鉴和融合。

七十年代后的郭颂老师,也因创作了大量的抒情歌曲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他自己主动到中央音乐学院求教于王福增教授,学习美声唱法,学习“咽音”唱法。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效果,提高了音域。在1980年全国文艺汇演中,他演唱的《山水醉了赫哲人》和《我心中的金凤凰》等艺术歌曲,其难度很大,仍驾驭自如,演出颇受欢迎和赞誉。郭颂老师的变化正是说明了,时代在前进,老一辈并不甘现状,他们也在学习进步。马玉涛是来自军旅的著名歌唱家,她的发声借鉴了大量的美声唱法,虽然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显得假声偏重,但由于她掌握了中国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技术,在行腔中把握了歌曲的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演唱的《看见你们格外亲》、《马儿你慢些走》、《老房东查铺》等等歌曲,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今天许多老同志喜欢的歌曲,她的演唱风格独树一帜。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新生代歌手层出不穷。雷佳是第十一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金奖获得者,她以一曲《芦花》征服了评委和观众的心,雷佳的音色甜美而圆润,高音明亮而宽广。从她的演唱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出她美声训练的深厚基础,然而她没有盲目套用美声唱法的歌唱状态,而是将歌唱位置更加集中靠前,声音圆润通畅音色甜美,高中低三个音区唱法统一在一个状态内,成为新生代优秀青年歌唱家的代表人物。

常思思是近年来以美声发声状态为代表的青年歌唱家,她演唱的《玛依拉变奏曲》、《春天的芭蕾》等歌曲难度极高。常思思的声音表现,不完全等同于其它年轻歌手,她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和音色,把学习美声的感觉和辉煌的高音立度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歌曲的演唱,她的声音既体现了美声唱法流畅,贯通的气势,又保持了民族声乐甜美明亮的音色,使人耳目一新,听者大有激动过瘾之感。常思思的演唱带动了一大批有美声训练基础的青年歌手参与到民歌演唱之中,为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又增添了一种极富魅力的特色。

艺术的表现是多方面和多风格的,这种多风格必然有不同的技术支持,一种观点取代一切,不符合艺术多元化的特征。当前,在“中西”结合的表现上,主要体现在对美声发声方法的理解和借鉴,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上,尤其是在高音音质上,有着同美声唱法相一致、相媲美的听觉特征。但是,借鉴美声唱法一定是在遵循作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恰当运用,才能体现艺术上的互补、互利。

作为民族声乐的歌者,要掌握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外,还要对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演唱风格,对各地区民歌演唱的音色、韵腔、表现形式都要做到基本的掌握。

歌唱技术和风格的融合是民族声乐应更加强调的重要一笔。我们从继承传统的角度上必须认识到,歌唱技术要服从作品风格的要求,换句话说,科学的发声方法要为作品的风格服务。如达不到这一点,说明歌者本身的歌唱技术尚有一定的缺憾,仍需努力学习掌握。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你对自己的演唱总感不足,这恰恰说明你在不断地提高。然而,对民族声乐而言,唱法和风格的融合,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1]孟新洋,柯琳.民族声乐理论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赵振岭.中国民族声乐的风格与方法[J].中国音乐,1997(02).

[3]赵灵萍.从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看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

[4]张阔.关于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特征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刘海.西洋美声与中国民族声乐的结合[J].剧作家,2009(02).

[6]姜亦亭.论民族声乐的发展与借鉴[J].乐府新声,2009(01).

[7]姜亦亭.论民歌演唱头声与真假声的运用[J].音乐生活,1987(01).

[8]姜亦亭.谈歌曲演唱的二度创作[J].艺术广角,1999(01).

[9]倪添文.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剧影月报,2009(05).

[10]陈毅彬.弘扬民族声乐传统,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J].音乐创作,2010(06).

[11]王瑞芳.浅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2007(03).

[12]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0.

[13]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1.

[14]王改立.20世纪以来民族声乐对戏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15]姜姗姗.浅谈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比较与融合[J].戏剧之家,2011(10).

[16]刘瀛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风格问题探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17]师乐.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J616.2

A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唱法民歌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美声唱法多元化发展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谈当代民族唱法如何演唱传统粤曲——以《昭君出塞》为例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研究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浅谈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及特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