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采风之行
——对哈萨克族古老乐器库步孜的思考
2017-01-28李伊婷
李伊婷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采风之行
——对哈萨克族古老乐器库步孜的思考
李伊婷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哈萨克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独特的音乐旋律以及婀娜多姿的舞蹈是这辽阔大草原最动人的画面。哈萨克族文化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哈萨克族人民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形成了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库布孜作为哈萨克族拉奏乐器的代表,构造古朴,音色柔美,常用于独奏、合奏和伴奏。2011年5月23日,哈萨克族库布孜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青河县;库布孜;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6月29日下午,调查组来到了美丽的“青格里”——青河县。30日上午,青河县文体局的民间艺人们为我们展示了五首哈萨克民间乐曲,让我们了解到哈萨克的民间乐器有冬不拉、杰特根、库布孜、斯不斯特、口弦等乐器,新奇的我们还研究了一番。30日下午,工作人员邀请我们到了青河县博物馆三楼文体局会议室欣赏节目,民间艺人都上好了妆,穿起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一个个精神饱满的在后台准备着,为我们演奏了16首乐曲。有器乐独奏、合奏、美妙的歌声等节目,在演奏过程中,一首库布孜演奏的《狼与牧羊犬》吸引了我。这首乐曲所表现的是狼与牧羊犬撕逗的过程,库布孜的音色与弹奏的技巧将两种动物的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看到艺人手中拿的乐器库布孜与我之前看到的不太一样,据了解,艺人手中拿的乐器形制是哈萨克最原始的库布孜。现有改良后的库布孜,形制上区别较大,制作材料上也有很大区别。
青河,蒙古语“青格里”,意为“美丽清澈的河流”。青河县素有“通天之地”的美誉,不仅是哈萨克族“阿肯之乡”,而且是哈萨克族“音乐舞蹈之乡”。生活在青河的哈萨克民族是个充满诗和歌的民族,“会说话时就会唱歌,会走路时就会舞蹈”,哈萨克民族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以它们豪放的歌声来表达它们的心情,青河县的民间阿肯胡尔曼别克·再亭哈孜是他们中最出色的民间诗人,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哈萨克民族阿肯阿依特斯传唱人。青河县被誉为著名的阿依特斯之乡。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也非常有特色,2010年青河县举办了一场万人集体跳哈萨克民间哈勒角哈勒(黑走马),创造了一项民间舞蹈的世界吉尼斯纪录。生活中青河县的哈萨克族群众,无论从民间诗歌还是民间舞蹈方面,都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青河是哈萨克文化的宝地。
库布孜,哈萨克族乐器,语源火不斯(xobus)。“火不思”,是从阿尔泰语系古突厥语kopuz一词翻译而来。它是古代北方草原(即漠北草原或外蒙古南部草原,此地恰为哈萨克人世居之地)许多游牧民族使用过的一种乐器。为半梨形或者汤匙状,其通体使用樟木,槽面用桐木。有两根弦,以羊肠为主,系于左右两轴,无弓。
一、现哈萨克聚居区流传着两种古典库布孜和现代库布孜
(一)古典库布孜
按照共鸣箱、及音量的大小库布孜又分为“克勒库布孜”和“纳尔库布孜”。“克勒”是“马尾”的意思,琴身全长为60-70厘米,琴腹呈汤匙形,音箱上宽15厘米,下宽10厘米,长24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弓子的形状呈弓形,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无品位,音色深沉浑厚。定弦为g、a、d1,音域为g-g2,有两个八度。
(二)现代的称为“斯姆库布孜”
“斯姆”是钢丝的意思,库布孜改革后用钢丝弦替代了马尾和尼龙弦而制成,因此也称为“现代库布孜”。斯姆库布孜经改良,增加至四根钢丝弦制成,琴身与弓子的形状和小提琴相同。琴码木制,长2公分,高3公分,琴杆笔直并装有指板,音色纯净细腻,典雅柔美,富于表现力,擅长演奏歌唱性的旋律。
库布孜的演奏方式比较独特,演奏时采用坐姿,两腿放平,用两膝夹住琴箱下部,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尖至第一个关节处的外侧,由内向外抵弦按音,难度较大,右手执马尾弓粘松香在弦外拉奏。现以类似于小提琴按弦的方式演奏,库布孜音色柔美,琴身与小提琴相仿,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歌、舞蹈伴奏。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活态传承”。只有发展,才能传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认真探索做好保护与传承的新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活态文化世代传承。
在现代音乐流行的今天,会演奏库布孜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演奏库布孜的技艺就更难提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乐器是人类创造音乐的工具,我们应该将改良乐器与传统乐器并存;我们应该重视传承人的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人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展示。能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还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加强与新闻网络媒体合作,将其通过网络的形式加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青河地区风景优美,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哈萨克族的传统音乐,感受到了哈萨克民族人们的热情,不禁哼起了《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和《玛依拉》,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对一些现状产生了思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也在竭尽全力的去拯救,去发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
[1]黄忠祥.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万物之音.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库布孜[J].伊犁晚报,2016.
[3]张燕.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库布孜的发展历程与形制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09.
J61
A
李伊婷,女,汉,山西省绛县,硕士研究生,新疆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木卡姆与麦西来甫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