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力集团作曲家的“创新”与“继承”
——《荒山之夜》两个版本的管弦乐技法之比较

2017-01-28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斯基织体音响

曹 程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强力集团作曲家的“创新”与“继承”
——《荒山之夜》两个版本的管弦乐技法之比较

曹 程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

本文以穆索尔斯基著名交响音画《荒山之夜》(Night on Bald Mountain)为研究对象, 透过管弦乐配器技术分析,对该作品的两个不同版本——穆索尔斯基原作版本(1867)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改编版本(1886)进行比较研究,对其不同的配器技法、音响结构观念进行比较阐释。

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交响音画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39-1881)于莫斯科出生,自幼便在音乐才能上崭露头角,在一段从戎岁月之后于1857年正式投于格林卡门生巴拉基列夫门下,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生前俄罗斯音乐界对于其不落窠臼、独具个性的音乐创作手法褒贬不一,穆索尔斯基的大部分经典作品都在其去世后由作曲家尼古拉·安德烈耶维奇·里姆斯基-柯萨科夫(1844-1908)整理出版,并流传到现在。今天,随着二十世纪音乐创作领域的多样性发展,穆索尔斯基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大胆革新与创造性的技术手段已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同时其大量被改编的作品均恢复了原貌、得以演出并灌制了唱片。本文着重从两个版本管弦乐技法的宏观特征与微观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一、管弦乐技法的宏观特征之比较

从宏观管弦乐队的音响特征来看,穆索尔斯基的版本中低音层次与旋律层次同样重要,并在音色布局上突出旋律层次饱满的混合音色特性,以此与沉重有力的低音层次形成对比,并相互交织成八度叠加的、带有多声性的调式化风格特征。如上文所说,这种多声音乐创作观念受俄罗斯民间多声器乐音乐的深刻影响。

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中,音响整体结构合乎于主调音乐前景旋律与背景和声的基本规则,在调性和声功能作用的原理下纵横音响结构均有一定的主次,并由此构成音乐发展的动力。这种创作观念是对西方古典主义以来形成的交响乐共性写作规则的继承与遵守。

由于两位作曲家对音响结构的理念不同,导致两个版本在音响-音色效果上的差异也较为明显,穆索尔斯基的版本偏浓重、强烈,整个乐曲具有紧张恐怖的气氛;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版本略显淡雅、清新。

二、管弦乐技法的微观特征之比较

从微观的创作技法与管弦乐队写作特征出发,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在曲式结构方面,穆索尔斯基版本中混合型边缘曲式结构带有的变奏-回旋特性旨在强调“统一中的变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则意在“变化中具有统一性”;在组织结构乐曲中的乐部方面,穆索尔斯基使用延音记号与长时值空拍明确音乐“场景”的切换,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采取连续不断的写作方式确保音乐整体的连贯性;在整体音乐形象上,穆索尔斯基版本中有装饰性、跳跃性的写法,获得了如舞蹈般荒诞无稽的效果;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去掉了大部分倚音与装饰音后,转为比较温和且肃穆恭敬的音乐效果。

其次,在材料构建方面,两个版本充分体现出乐曲结构作用力下的对比或回归的主题布局特性;从力度与表情方面来看,穆索尔斯基版本中大量应用f-ffff区间的力度表现音响的宏大与狂躁,微观则体现出小节内部极其细致、频繁的突强、渐强与减弱等力度变化标记,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在不同的织体层次中、乐曲的不同结构中使用pp-ff区间的力度以凸显布局的综合性,微观则体现出以乐句、乐段的结构为前提进行力度变换的特征;在组织动机材料方面,穆索尔斯基将动机纵向化,得到了具有统一性的相同材料异质性的细微变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将动机材料进行横向罗列衔接,主题动机音色在横向进行中变换多重色彩;穆索尔斯基使用大量不协和音的结合、碰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刻意规避掉了这些不和谐因素。

最后,在管弦乐技法方面也显示出种种不同。在乐器的编制选择方面,穆索尔斯基选择了多件无确定音高的打击乐器,用于增强乐曲的节奏性与紧张感;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更多地选择了有确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以及彩饰乐器,力在营造乐曲热烈与静谧的音乐情绪;在局部横向音色布局方面,穆索尔斯基多使用相同动机材料进行“块状”的音色对置;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使用不同动机材料的衔接进行多重混合音色的对比;在不同结构中的横向音色布局中由于曲式结构的影响,穆索尔斯基版本显示出不同结构部位采用相同乐器组的音色进行统一的特征,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显示出在不同结构之间采取相异乐器组的音色进行对比的特征;前者凸显出局部音色布局的丰富、饱满,而后者则凸显出音色布局的变化、转换。在纵向音色布局方面,穆索尔斯基大量使用多个乐器多层八度的叠置,使得音区得到充分地扩张,音响具有空间感;大量加重低音层次的音响比例,使得乐曲获得了低沉的音响效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音响则更加具有“密度”,各织体层次的音响均衡;在持续织体的形态方面,穆索尔斯基多用具有节奏律动的动态持续;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较多地使用长音静态持续与节奏型动态持续相结合的方式。在织体的构建方面,两版本中的织体因素兼有动机音型与线条音型,但穆索尔斯基更多使用主调性质的线条性织体形态构建乐曲,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兼用主调与复调性质的两类织体构建乐曲;穆索尔斯基更加注重织体间的音色“对抗”,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侧重于织体层次的细化;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版本中大量的功能性和声进行是原版中穆索尔斯基刻意弱化的写作方式,而这一写作方式致使了两版作品具有了较大的特征差异,同时也是凸显两位作曲家创作意图不同的力证;在乐曲高潮部分的处理上,穆索尔斯基注重多个织体间的音色对比,较少使用乐队全奏式的写法;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获得坚定有力的乐队高潮效果,更多地使用了全奏式的乐队高潮写法,同时更注意前景-中景-背景各层次在音色布局上的协调与统一。

由以上各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体音响结构的设计上,穆索尔斯基的版本更为大胆、新颖;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则凸显出较为缜密、传统的特征。

两个版本的创作观念、音响结构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究其根源,是两位作曲家之“创新性”(穆索尔斯基)与“承继性”(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创作理念有着巨大差异的结果。但他们却分别体现出独特的、高超的音色布局技巧与配器理念。

曹程(1988—),女,汉族,籍贯辽宁,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作曲专业配器方向。

猜你喜欢

斯基织体音响
建筑史话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简论中国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织体类型与文化意义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