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叛逆期的孩子“守规矩”

2017-01-28文丨Lilan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7年5期
关键词:淡妆发型仪式

文丨Lilan

如何让叛逆期的孩子“守规矩”

文丨Lilan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

我5岁的女儿有一天上幼儿园回来,牵着我的衣服细声细气地请求:“妈妈,你给我买个化妆盒好不好?我要化妆。我们幼儿园有好几个小朋友都有的……”

我顿时惊得连眼袋都差点掉下来了!想当初,我读幼儿园,除了在表演节目时见过把我的小嘴儿涂得分外妖冶,并且还会在我的眉间留下一坨“红痣”(真的是一坨)的口红之外,真的不知道还有“化妆盒”这种东西。

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的花样你赶不上趟啊。

不过5岁的小朋友咱们还是很好对付,只要虎着脸说一句:“小朋友化什么妆!别反倒把你现在最美最嫩的皮肤弄得乌七八糟。妈妈准备去看动画大片,有谁跟我一起去吗?”——嘿嘿,忽悠小朋友就这么简单。

可问题是,更多的时候让我们纠结万分的不是5岁孩子的撒娇,而是15岁左右孩子的质疑:为什么我们女生就不能披着头发上学,非得把头发扎起来,或者剪成惨不忍睹的学生头?为什么我就不能化淡妆去上学?我剪了那么酷的发型去学校,凭什么连校门都不许我进了?

从前碰到这样跟“规矩”较劲的孩子,我虽面上忍着没发作,心里还是在挠墙的:

你说你哪里来的这么多为什么?你不知道你是个学生吗?学生就应该有个学生的样子!学生就应该守学生的规矩!

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说法越来越不能让学生满意了。现如今,甚至你一旦把上头那几句话真正说出了口,你在某些学生眼里看到的会是漠然,甚至会是不屑!

再然后,我们这些做老师家长的就不约而同咬牙切齿地发出九斤老太的感叹: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啊!

可是,当我5岁的孩子都会缠着我要买化妆盒的时候,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痴迷于cosplay的时候,我突然间惊觉了一件事:这些孩子不愿意“守规矩”,真的只是在青春叛逆那么简单吗?

于是,我尝试着在我所任教的国际班里专门拿出一节课来讨论女生能不能披发或者化淡妆来学校,以及男生能不能剪比较特别的发型来学校的问题。一开课,我就嘱咐孩子们不要有任何顾虑,各抒己见,咱们敞开来说!然后——你简直无法想象那节课会有多热闹。整节课都充满了笑声和掌声,孩子们忍不住地在为彼此喝彩!

我整理了一下同学们的观点,都给大家罗列出来看看。

首先,大部分的孩子认为发型问题和化不化妆的问题,是个人自由,成人不应该过多干涉。他们提出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时代在进步,连一些正规的大公司都要求女性职员必须化淡妆上班,甚至很多人都说女性化淡妆是一种礼仪,是对他人的尊重。既然是必要的社交礼仪,那为什么中学生就不行呢?

2.打扮漂亮一点,既愉悦了自己,又让旁人看着舒服,会给自己增添更多的自信。

3.化淡妆并不浪费时间,女生披长发更不会——因为连扎头发的时间都省了啊!

4.男生剪个非同凡响的发型是个性的表达,没有个性的青春还能叫青春吗?

总之,孩子们都表示,他们懂得家长和老师制定规则是想爱护他们,但他们很反感这种居高临下式的“爱护”。

即便是严守校规的同学,给出的解释也竟然是:在国内的大环境中学习,我们暂时是不可能改变环境的,所以我们只能改变自己,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妥协。等着吧,等我将来当了教育部长……

瞠目结舌,汗流浃背,有没有?

面对这些已经开始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可以跟你做严谨分析的青春洋溢的孩子们,咱们再想用简单的命令和训斥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守规矩”?我在想,咱们这些大人是不是有点“天真”过头了?

我们不是一直都希望孩子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吗?我们不是一直都希望他们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吗?为什么他们真的开始质疑规则时我们就受不了了呢?其实,质疑规则不正代表了他们在尝试着独立思考吗?

虽说这种思考还是有着一些青春期的叛逆冲动在里面,所以会显得锋芒毕露,桀骜不驯。可我们如果大力压制住他们的质疑,不许他们坦诚地表达出来,那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我们,和看到真龙就吓得抱头鼠窜的可笑“叶公”,又有什么区别呢?

“质疑”其实是很难得的事啊。因为“质疑”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规则,并且促使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去跟孩子们一起思考规则的内在价值!

我们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去集中批判中国人的奴性,但当这些孩子们尝试着拒绝听从自己并不认同或不理解的规则时,我们却不能给出真正让他们打心眼里信服的解释,而是要他们无条件服从。如果再遭遇质疑,我们会把大手一挥说:“别问那么多为什么!你听话就行!将来有一天你自然就会明白的!”

呵呵,这个画面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呢?

我们的父母老师曾经就是这样对我们说的呀!

诚然,到了今天,我们自己成了师长,确实也是“自然就明白了”。可是,我们还记不记得少年时候的那些委屈抑郁,还有满脑子的惶惑感?

而且,长成了师长的我们真真是“明白”了吗?既然“明白”了,那又为什么不对孩子解释清楚呢?是我们不屑于解释,没耐心解释,还是……我们自己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解释呢?

可这一代代的孩子们都欠着一份解释呢。

我不敢说自己对传统文化有多深的研究,可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的广袤大地上一直有那么一片很明显的阴影地带,那就是在很多被奉为经典的书籍中,圣贤们经常会告诉我们“要怎么做”,或者“是什么”,却吝于告诉我们“为什么”。

当神权、君权、父权接连被打碎,当三纲五常全都被划拉成封建糟粕,我们于此时此地再回头去面对经典和传统之时,这个社会里的很多人都会闲闲地盯着你,翘起嘴角问你——

凭什么我要做一个君子,不能做一个小人?当这个社会 “小人坦荡荡,君子常戚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君子?

为什么要向往 “天下为公”?“天下为私”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吗?

说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我感到的却是“学而时习之,不亦烦乎?”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当孩子追问这些“为什么”的时候,作为师长的我们,能条理分明地回答出来吗?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解答,又哪里来的底气要求孩子完全信任和听从?

当我们没忍住,伸手就给孩子一个爆栗子,教训着让他们“乖乖听话”“守规矩”的时候,我们如何能保证自己并不是在教导他们要“盲从”?

不经过深入思考和辨析,只不假思索地拥护或者是反对,是不是都可以说是一种盲从?

所以我在想,在孩子每一次挑衅“规则”的时候,咱们能不能多花点精力去探究一下这个规则背后的价值内涵和文化支撑?咱们是不是能够让孩子借由这个简单的规则去观望其背后所掩映着的那个更加阔大浩渺的世界,从而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产生一些些敬畏?

于是,我尝试着用另一种方法来跟孩子们解释,为什么他们给出了那么多有力的理由,我还是会赞同学校严格地立下“中小学生不许披发、染发,剪太过个性的发型,女生不许戴首饰化淡妆来学校”的规则。

首先孩子,那些大公司会需要女职员化淡妆上班,是因为公司有提高职员之间的沟通效率,保证职员间沟通顺畅的社交目的,而化妆就是为了达到这种社交目的。社交目的的顺利达成,最终是为了公司更方便地实现商业利益。

其实化妆、披发,或者剪一个太过个性化的发型,其背后是有一个共同的暗语在的,那就是“Pay attention to me”。年少如你,在你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自己内在的情形下,就算你因为外貌成功地获得了他人的注意,接下来你又该用什么来进一步吸引你的观众以至于不会冷场呢?

你或许听过这句话:颜值或许会让对方主动接近你,但情商才决定他能待在你身边多久。

如果说一个人的竞争力是来自外在的硬件战斗力(颜值)和内在的软件战斗力(能力、内涵、素养等)所构成的综合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育才思路是让青少年在羽翼未丰之前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修饰外表上,而应该学会沉潜下来,悉心修炼内在。此即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即所谓“静水流深”。因为气质可以改变外貌,但是外貌却难以作用于气质。

中华文化并非不在意外表,《世说新语•容止》中就专门记录了一群帅到人神共愤的美男子。比如潘安出行,掷果盈车。比如“嵇叔夜(嵇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比如庾长仁去驿亭住宿,“始入门,诸客望其神姿,一时退匿”。但中华文化并不止于皮囊之美,更着意于行为举止、神态气质的美,景仰智慧修为、人生境界的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文化倾慕的是那种可以经历时间考验的美,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那种葛衣粗服都无法掩盖的龙章凤姿。

这种美一旦历练出来,不靠颜值也能引人倾慕,加以颜值那就更会“风华绝代”!

另外,外貌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会随着岁月的逝去而逐渐贬值,甚至会因为你素面朝天而丧失。在青少年时期,我们把这样一项本质上来说最不稳定的因素误认为是自己最需要依仗的“实力”,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经营它,影响甚至于忽略了自己内在的修炼。这就好比一名战士捡了一个火箭筒就认为自己单兵作战所向披靡了,然后连近身肉搏的基本拳脚都懒得练——等对手出现,一枚炮弹分分钟就能灭了他么!我是帅哥(美女)我怕谁!但是火箭筒的炮弹数量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总有被用完的一天。照这样下去你岂不是会越活越没自信?

孩子,看了那么多科幻电影和穿越小说的你们应该能够明白,可以从根本上来证实一个人的“自我”,不是靠他的外貌,而是靠他的灵魂,或者说是思想精神。

所以说,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就是自己不化妆,不穿名牌,站在人堆里也一样能气质卓然,仪态万方。什么是真正的个性?就是你哪怕跟人家穿一样的衣服,剪一样的发型,也一样能在人堆里显得风姿出众,卓尔不群。

靠化妆武装起来的自信,是脆弱的自信;靠发型支撑起来的个性,是肤浅的个性啊!

最后,孩子,你们知道吗?古时候上学堂,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拜孔子像,这叫作“仪式”。我们现在的生活为什么总感觉轻飘飘的,越来越忙碌的同时也越来越难以感受到幸福?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淡漠了生活中一些必要的“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

如果你看过著名童话《小王子》,你可能会记得,小王子在驯养狐狸后的第二天去看望它,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你每天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狐狸说,“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一本正经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真正正发现生活的乐趣。……一个敷衍了事、平淡无趣的态度怎么能期待拥有一个意趣盎然的生活呢。”

日本人吃饭之前会说“我开动啦!”西方人去听交响乐要穿晚礼服,中国的功夫茶会有烦琐漫长的品茶前奏,这些都是“仪式感”。

而孩子,我要你穿上校服,朴素明净地上学去,也就是要你无形之间进入到一种“仪式感”中去,让你注意到,你在学校的时间与其他时间是不同的,在这段时间里,你该庄重,你必须“沉潜”,你得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内功”,不该有其他的事情过多地占用你的精力,转移你的注意力。

孩子,“韬光养晦”“隐忍不发”是一种很深沉的智慧,而你现在的等待,就是为了酝酿一场更为绚丽和盛大的绽放啊!

猜你喜欢

淡妆发型仪式
青花瓷瓶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咏茉莉
淡妆
MY HAIRS TYLE ISON POINT
发型
“淡妆”“浓抹”促高效
好别致的发型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