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探析古镇的保护性搬迁
——以重庆大昌古镇为例

2017-01-28重庆大学艺术学院404100

大众文艺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保护性古建筑古镇

王 刚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探析古镇的保护性搬迁
——以重庆大昌古镇为例

王 刚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由于三峡工程的蓄水,大昌古镇已沉入大宁河底,当地政府于2002年启动了古镇的保护性搬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于2008年已完成。新建的古镇,虽继承了老古镇的一些建筑文化特色,对一些有重要价值的老建筑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新建古镇还是失去了一些古建筑的古朴与宁静,还是有不足和令人惋惜之处。

建筑文化;保护性;搬迁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我国很多极具特色的古镇面临着搬迁重建的窘境。这些新建的古镇往往都打着保护性搬迁的旗号,所谓保护性搬迁指的是对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建。目前,我国的古建筑保护性搬迁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整体搬迁,这种方式有很大的科技含量,如武当山遇真宫的搬迁,由于受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遇真宫将沉入水底,对于遇真宫的搬迁,当时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众多的方案,但最后决定的方案是把遇真宫整体顶升12米,这样就不用拆解一砖一瓦,因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第二种方式是原址上的保护性维护,由于一些古建筑年代久远,特别是木制建筑容易老化,对于这种建筑的维护一般就是用新的建筑构件替换老化的构件,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保护方式,比如故宫的维护等。第三种方式是异地的保护性搬迁,这种方式一般是把古建筑进行拆解,然后把拆解的构件进行编号,异地选址按编号把构件进行重新组合,目前三峡库区的很多古建筑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张飞庙等。本文中大昌古镇的搬迁也是采用第三种方式。

一、大昌古镇的前世今生

大昌古镇坐落于长江三峡腹地的大山深处,紧邻大宁河,据《巫山县志》记载,大昌在商、周时期称泰昌,为巴国的属地。后周时期改为大昌,清康熙时期废县,并入巫山县,它真正始建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有完整的城门、城墙,但由于整个古镇体量较小,因而有袖珍古城之称,并且它还是三峡库区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大昌古镇“上扼巴蜀,下控荆襄”,是当时重要的水码头和盐业中枢,历来是兵家争夺的要地,从春秋时期的楚、夔、巴蜀之争到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从明末张献忠“三过大昌”,到清初的义军抗清。大昌古镇虽没能逃离了战乱纷争,数度经历战火,但却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由于大昌古镇处于盐业转运枢纽、经济文化的走廊和人口迁徙节点这三方的交汇处,因而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巴楚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其表现在建筑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有的特色。

由于三峡工程于2003年开始蓄水,大昌古镇原址已全部沉入大宁河水之下。2002年2月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工程正式启动,2008年已完成了古镇的整体搬迁。古镇按原貌在距旧址8公里外的西包岭下大昌湖边进行复建,它的搬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建筑物在拆解时就在其构件上编号,运到新址后再按编号进行拼装,以期恢复原样。

二、大昌古镇的建筑文化特点

搬迁前的大昌古镇建筑多为明清时期修建,有较为合理的布局。古镇里有三十七幢古民居建筑,有完整的古城门和古城墙。古镇只有两条主街道,临街两排的老房子飞檐翘壁,中间是幽长的青石古道。古镇现存东、南、西三道城门,东为朝阳门,西为永丰门,南为通济门,城门都保存完好。

大昌古镇的建筑有三大特色:高高的封火山墙、造型别致的双披檐和深深的天井。古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温家大院,它也是古镇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群。它建于清朝初年,坐西向东,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但和北方的四合院比较起来又显得小巧玲珑。大院占地320多平方米,由门厅、正厅、后厅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为穿斗式结构,共有12柱37架梁,整个建筑雕栏画柱,小巧、精致。

大昌古镇的建筑带有明显的川西民居和中原民居交汇的特点,这也是和它的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因而和重庆本地的大多数古镇有较大的区别。重庆本地的古镇都是采用吊脚楼的形式,依山临水的杆栏式建筑层层叠叠,比如江津的中山古镇、酉阳的龚滩古镇等。大昌古镇与这些古镇相比,显得更加的大气磅薄,它不仅有大量的独立院落,还有宽阔的街道;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城门,还有清晰可见的城墙;不仅有完善的行政系统,还有良好的防御系统。这些都是重庆的其他古镇无法比拟的。

三、大昌古镇保护性搬迁的得与失

对于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搬迁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不仅要看到这类建筑保护性搬迁的优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它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古建筑,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来探析一下大昌古镇保护性搬迁的优势。我认为它最大的优势就是避免了这么优秀的古建筑群沉入了水底,通过搬迁可以完整的呈现三峡库区古建筑的风采,不仅为建筑界,也为考古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从建筑规划的角度来探析,它的新选址可以杜绝或减轻自然灾害以及其他次生灾害的发生,因为原有的大昌古镇是建立在一个盆地之上,在没有修建三峡大坝之前,大宁河在汛期常常泛滥,大昌古镇经常面临洪水和滑坡的危险。新建的古镇在半山坡的一个高地之上,地基严实,三峡大坝蓄水后大宁河的汛期也变得可控,因此新建的选址较之以前更为安全;其次,搬迁后的古镇建筑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规划,特别是隐蔽工程的规划,因为大昌古镇是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建的,地面建筑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但隐蔽工程可以说是完全重新设计,比如说下水道、水路、电路等,这些重新设计的隐蔽工程也可以更好的保护建筑。最后,通过对古建筑的改建,可以更好的监管建筑的质量,杜绝了一些危房的安全隐患,通过政府的整体开发,还可以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质量。

看到了保护性搬迁的优势,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不足之处。我认为最大的不足就是搬迁时古建筑难免会遭到破坏,因为大昌古镇的整体搬迁,并不是对古镇上的三十几栋建筑都做到保护性搬迁,而是对重点建筑进行保护性搬迁,如温家大院、城门口、丁字口等地。大多数建筑都还是仿照原有建筑新建的,高高的山墙里面还是隐藏了钢筋混凝土,厚厚的墙灰掩盖了历史的沧桑,巨大的青石板也失去了岁月的磨痕;其次,搬迁后大昌古镇的商业气息严重,没有了原来的和谐与宁静,古镇中没有了青石路上悠闲地天伦之乐;没有了邻里之间的怡然自得;没有了码头上的喧嚣和船工的号子,有的只是操着各种口音的游客和沿街叫卖商铺。最后,搬迁后的古镇与周围的建筑不协调,由于原有的大昌古镇已沉入湖底,在新的大昌古镇周边新建了大量的移民安置房,这些安置房都是新式的建筑,整体风格与古镇显得格格不入。

大昌古镇的保护性整体搬迁,我认为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出发,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保护性搬迁既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古建筑,但又因为搬迁破坏了古建筑;既保护了传统文化,又破坏了文化;在我们看来这是古建筑的一次死亡,可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次新生。我想这一切都只有交给历史来检验,让后人来评说。

指导教师:袁恩培教授

王刚,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保护性古建筑古镇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古建筑取名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建筑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